..续本文上一页所作之善巧方便。
“为庄严佛眷属故”:其目的乃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有“三种阿罗汉,此”处所“说”者为“何等”之“阿罗汉?世尊,”此处所指是否“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阿罗汉,抑“为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所“示现”之“阿罗汉”?或“为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者?
“佛告大慧”:此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声闻,”而“非”其“余”之权行声闻。其“余”二“者”,实是“行菩萨行”者,以“及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者,乃为善“巧方便”,以依菩萨之“本愿”力“故”,而“于大众中,示现受生”,其目的则“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故”。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注释】
“于妄想处,种种说法”:此指二种权行声闻所示现之相。“妄想”指妄想分别之众生。谓权行声闻,为度化应以二乘道而得度者,则于起二乘妄想之众生处,说种种出离三界苦恼之法。
“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谓如何能得果、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诸禅定,而证解脱。权行声闻为小乘根机人说此等法。“禅者”为能入之人,“入禅”为所入之法。
“悉远离故”:权此声闻虽以大悲愿力,为诸小根机人说小法,然其心实皆远离于有实法可得之相,知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
“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其心虽不著,然亦以大悲愿力故,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欲,而示现证得果位之相,然此果位,实是自心所现之量,无有自性,离于有无。
“说名得”:此名为权行罗汉得果之相,非得而得,得而不住。
【义贯】
“大慧,”二种权行阿罗汉者,为以大悲愿力,“于”有二乘“妄想”之众生“处”,权现阿罗汉相,而以“种种”方便为“说”声闻出要之“法”,令其度脱。其所说所行之法“谓:”如何“得果”、如何“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于诸“禅”而证解脱。虽说示此等法以利益众生,然其心实皆“悉远离”于有实法可证、可得、可入之相,知实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故”,然亦以大悲愿力,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机,而“示现”证“得自心现量”境界之“得果相”,而实离有无,此即“说名”为权行阿罗汉“得果”之相。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 心量故。】
【注释】
“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超”,超越。“禅”,色界之四禅。“无量”,即四无量心,为禅定之名。“无色界”,指无色界之四空定。此谓,若欲超越世间之种种禅定者。
“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受想正受”,即灭受想定。“正受”为定,以离诸受,故不为诸受所扰,故定。此句义为:若谓阿罗汉之灭受想定,为已超自心现量者,是则不然。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见阿罗汉既灭受想,一切心行寂灭,应该算是超越了自心现量;其实不然。
“有心量故”:以其仍存有能灭之禅定力,及所灭之受想,(能灭之智、所灭之法)等心量故。以此能灭之定,及所灭之受想,皆为自心所现,若执其为实有,且执实有灭者,则仍未超自心现量。
【义贯】
“复次大慧,”若“欲超”越色界之四“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之四空定而登如来禅“者,”应“当离”于“自心现量”之“相。大慧,”若谓灭“受想”之三昧“正受”为已“超”越“自心现量者,”是则“不然;何以故?”以其仍存“有”能灭、所灭之“心量故”。
【诠论】
此章从详细阐释声闻乘四种果位修断之相,以至于论及权行、实行二种阿罗汉,而终于开示超禅及超自心现量,以入如来禅,旨在令诸行人,皆舍小就大,趣于无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注释】
“无色三摩提”:“三摩提”,即三摩地,亦即是定;这里是指无色界之四空定。
“一切受想灭”:指灭尽定。
“心量彼无有”:这一切禅定境界,皆是取著自心现量,而于彼中实无有一法可得。
“须陀槃那果”:即须陀洹果。
“往来及不还”:“往来”,一往来,即二果斯陀含。“不还”,不还果,即三果阿那含。
“斯等心惑乱”:斯等辈人皆是心迷惑痴乱,因其皆以入人空观、取涅槃相,未离计著,不知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现,而取以为实。
“禅者禅及缘”:行禅者及其所入之禅定,以及其于行禅中之所缘相。
“断知见真谛”:“断”,断集。“知”,知苦。知苦、断集、见真谛,此指二乘所修之四谛观行。
“此则妄想量”:此则是自心妄想分别所现之量,了无自性。
“若觉得解脱”:若能如是觉了,即得究竟解脱。此为不得而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界“诸禅”及“四无量”心、“无色”界之四种“三摩提”(定)以及灭尽定之“一切受想”寂“灭”等禅定境界,皆是自“心”现“量”,而于“彼”中实“无有”一法可得。
初果“须陀槃那果”、二果一“往来,及”三果“不还”果,“及与阿罗汉,斯等”辈人,其“心”皆是迷“惑”错“乱”,计人空观方涅槃相为实有,而妄取著,不知唯心。
彼习“禅者”所入之“禅及”其于行禅中所“缘”之相,以及“断”集、“知”苦、“见真谛,此则”皆为自心“妄想”所见之“量”,了无自性,“若”能如是“觉”了,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注释】
“有二种觉”:因上面偈中说“若得解脱”,所以如来特再开示如何能证得觉知之道。此二种觉,据后面结论中所说,皆是菩萨摩诃萨之所成就,因此皆是大士所观,其所观者。分真俗二种,故其所成就之觉,亦有两种:一、观察觉,即真谛之觉;二、建立觉,即俗谛之觉。因为菩萨皆观真不舍俗,照俗不违真,所以须二者齐观,方称圆智。
“观察觉”:谓观察真理之觉。此即达真之觉。
“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通达凡夫妄想相所摄受计著之诸法相,而建立之觉。此即了俗之觉。菩萨为欲度众,必须了俗,且了其惑之所在,方能为之破惑,令其入真。
“若觉性自性相”:若如实觉知一切法性之自性与自相,皆唯心所现。
“选择离四句,不可得”:而以此真智去选取抉择四句,则见诸法之性相,实离于四句,有无断常等相,悉不可得。妄既不可得,则唯一真智独露,无不朗照,此即是观察所得之觉智,故称观察觉。
【义贯】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谓观察”真理之“觉,及”通达凡俗“妄想相”所“摄受计著”之法相,而“建立”之“觉。大慧,观察”真理之“觉者,谓若”如实“觉”知一切法“性”之“自性相”,唯是自心所现,而以此真智去“选”取抉“择”四句,则见诸法实“离”于“四句”,有无断常等相,悉“不可得,是名”为“观察觉”,此为菩萨达真之智。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注释】
“一、异、俱、不俱”:“一”,即同。“俱”,双亦,即“亦一亦异”。“不俱”,双非,亦即“非一非异”。
“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若于此四句能离,是名为了达一切法。
“此四句观察一切法”:以此四句,而观察一切法之性相。
【义贯】
“大慧,彼”菩萨所选择之“四句者,谓离”于“一、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名”为“四句。大慧,”若于“此四句”能“离”者,“是名”为了达“一切法。大慧,”以“此四句”而“观察一切法”之性相,“应当修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
【注释】
“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谓了知凡夫、外道人,由于不了诸法无性,而以自心妄想所现之相去摄取、妄计、执著四大之坚、湿、暖、动之性,以为实有。
“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宗、因相、譬喻”,即五分论之三支比量:宗(立论)、因(理由)、喻(举例说明)。此谓:更于此由不实妄想相所得之四大种之性相上,重以虚妄的三支比量之辩证架构,去妄计执著之,以为实有。
“不实建立而建立”:如是以种种不实虚妄之建立,而建立成就诸虚妄法。
【义贯】
“大慧,云何”为通达凡夫“妄想相”所“摄受”(摄取)“计著”之法,而“建立”之“觉?谓”如实了知凡夫外道人由不了诸法无性,而以自心“妄想”所现之“相”,去“摄受”(摄取)、妄“计”、执“著”四大之“坚、湿、暖、动”之性,以为实有,更于此依“不实妄想相”所得之“四大种”之性相上,“重”以“宗、因”之假相,及种种不实“譬喻”等虚妄之辩证法,去妄想分别“计著”,以为实有。如是以种种“不实”虚妄之“建立而建立”成就诸虚妄法,如是了知,“是名”为通达凡夫“妄想相摄受计著”诸法,而“建立”之“觉”,是为菩萨了俗之智。“是名”为“二种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