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愚痴行,且自害害人,罪甚重大,故其果报纯是受苦,非为受乐。是故须陀洹人心中决定不复迷而取彼邪戒。
“取者”:若夫取者,至于取邪戒者。
“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决定”,执著而不能改变义。愚夫以贪来世乐,而又无智抉择,故生执著,一意坚著,而摄受修习无益之苦行。
“为众具乐,故求受生”:“众”,种种。“具”,具足。愚夫但为追求众五欲具足之乐,而求于邪戒以为受生天上之因。
“彼则不取”:彼须陀洹人则明见而不取此等愚戒愚行。
“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除”,唯除了……之外。“自觉胜”,自觉胜趣。谓然而亦有大机行人,纯为回向自觉胜智,离于邪正之妄想分别,其所行者,实为真无漏法相之修行方便,为摄受利益有情而受持彼邪戒,此种行人实非愚夫贪著邪戒欲生天者,故除外。
【义贯】
“大慧,戒”禁“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外道所计之邪“戒?谓”须陀洹人“善”能明“见”持邪戒者,其来世“受生”之“处”实为种种“苦相故,”徒劳苦行,又增愚痴,自害害他,非涅槃因,“是故不”摄“取”彼邪戒。
“大慧,”若夫摄“取”邪戒“者”,“谓”为“愚夫”贪来世乐,故于今生“决定”执著,摄“受”修“习”无益之“苦行”,以其但“为”追求“众”五欲“具”足之“乐,故求”于邪戒以为“受生”天上之因。“彼”须陀洹人“则”明见道理而“不取”彼愚戒、愚行。然而唯“除”一种人:彼大机行人,纯为“回向”无上“自觉胜”智,“离”于邪正之“妄想”分别,实为真“无漏法相”修“行”之“方便”,为摄受利益有情,而“受持”彼邪“戒支”,实非凡愚贪著邪戒而欲生天者。“是名”为“须陀洹”摄“取”邪“戒”之“相断”。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注释】
“三结”:即上面所说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结,以代表须陀洹所断之三界见惑。
“此诸结,我不成就”:“不成就”即是已断之义。“此诸结”,指三结。
“应有二过”:若作我已断三结之念,同有二种过咎。
“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以作念:我断三结,则有能断之人,所断之法;以有能断之人,故身见仍在;以有所断之法,故诸结未亡。是故虽修断诸结,而不能作修断之想。
【义贯】
“须陀洹”因已“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结”,故“贪”爱与愚“痴不生”(以断身见,故贪爱不生;以断疑及戒禁取,故愚痴不生)。然而,“若须陀洹作是念”,谓:“此”等“诸结,我”皆悉“不成就,”皆已断,若存是念“者”,则“应有二”种“过”咎,谓彼即“堕”于仍存有“身见”,以“及诸结”尚“不”能“断”除之过咎。(今无如是之心,谓我能断诸结,故身见忘,诸结亡,而名须陀洹。)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注释】
“彼何者贪断”:彼须陀洹所证者,为断了那一种贪?
“爱乐女人,缠绵贪著”:须陀洹人所断者,为断除了对女人之贪爱。以三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当知生死,爱欲为本。初果人因见人无我,故不见有女人相之可爱乐;且知现在淫欲之乐,为未来苦恼之因,故断淫心,志求出世。
“种种方便,身口恶业”: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
“彼则不生”:彼须陀洹人则不生此种贪欲之心。
“三昧正受”:“三昧”,即定,谓正心行处。“正受”,谓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一切受皆苦故。离于一切受之苦,故名受乐。
“是故彼断”:以其得三昧乐,故断世间男女贪爱之乐。
“非趣涅槃贪断”:而并非对趣向涅槃之贪爱已断除。贪有二种:欲贪及涅槃贪。初果人所断者,只是欲贪,并不能断除涅槃贪。故佛常呵斥说是:“醉寂灭酒,卧无为床”。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过“众多”种之“贪欲”,不知“彼”须陀洹人所证者,为“何者贪”爱已“断”除?
“佛告大慧:”须陀洹所断者,为断“爱乐女人”之“缠绵贪著,”由爱乐女人故,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凡此皆是“受现在乐”,而却“种未来”之“苦;彼”须陀洹人“则不生”如是贪心,“所以者何?”谓彼已“得三昧正受”殊胜净“乐故,是故彼”初果人“断”世间男女之贪,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乐之“贪”爱亦已“断”除。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注释】
“顿照色相妄想”:“顿照”,因这是指利根凡夫,故能顿照诸法相,而得二果。“色相”,指色等五阴之相。此谓顿照了色相等五阴,为妄想所生,本无自体。
“生相见相不生”:“生相”为俱生身见。“见相”,为分别身见。谓以照见五阴本空,故俱生及分别二种身见俱不生起。
“善见禅趣相故”:又善能知见诸禅定所趣之相。
“顿来此世”:“顿来”,指再一度来。“此世”,指欲界。以一世极短,故称“顿”。
“尽苦际,得涅槃”:断尽苦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此为利根行人,不历初果及三果,便直入涅槃。
【义贯】
“大慧,云何”为“斯陀含”果之行“相?谓”利根之人“顿照”了“色相”等五阴,纯为“妄想”分别而有,本无实体,如是照了,则俱“生”之“相”及分别之“见相”,俱“不生”起,及“善”能明“见”种种“禅”定所“趣”之“相故”,及再一度“顿来此”欲界“世”间,便得断“尽苦”恼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是故名”为“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注释】
“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此亦为利根人,故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阴之相,照了其性皆非有自性。
“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生”,为俱生,即上之“生相”。“见”,为分别,即上之“见相”。“使”,亦为烦恼之别名,因烦恼有驱使人去造作诸业的功能,故称为使。使与结的分别为:结为令人心中郁结,受其束缚,不得解脱;而使则更进一步驱役人去造业,因此可说结的行相较细,而使较粗。“妄想”,即分别。此谓,以照见三世之五阴无有自性,其性空寂,故俱生及分别二种身见之过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生起。
“及结断故”:且令诸结永断。
【义贯】
“大慧,云何”为“阿那含”果之行相?“谓”有最利根人,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等五阴之“相”。了其“性”皆“非”有自“性”;如是照了。则俱“生”及分别“见”二种身见之“过”咎恼“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复“生”起“故,及”令诸“结”永“断故,名”为“阿那含”果。
【诠论】
此亦是从凡夫直入当果(所当证之果),便证涅槃。与二果不同的是:二果只观现在之五蕴,所以只空现在五蕴,故须再一度来生欲界,方证涅槃。而此阿那含人,则因其根猛利,故能一时遍观三世之五蕴,是故三际皆断,故不须再来受生,即当生取证涅槃。因为此经是顿教之门,故只论顿修顿证者,而不论列愚钝者之循阶渐修。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注释】
“诸禅、三昧、解脱、力、明”:“诸禅”,指世间之四禅八定,此为有漏禅。有漏者,指不能断烦恼,得出世果。“三昧”,统摄一切禅定,此指出世间之无漏定。“解脱”,为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以能背离三界之烦恼故名。前二解脱为不净观,依初禅、二禅而起观、成就;第三解脱为净观,依第四禅而起观、成就。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解脱,依次而为四空定之解脱;第八解脱为灭受想定解脱。换言之,八解脱即依九次第定而修种种出世之慧观,因观行成就、得出世慧,而得解脱,故亦即是转世间禅为出世间禅之用也。)“力”,指神通。“明”,为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阿罗汉于此等诸功德,皆悉具足。
“烦恼、苦,妄想非性故”:“烦恼”指惑、业。“苦”,指三界苦果。凡此皆是妄想分别所生,非有实自性,其体本空。以证惑、业、苦皆空,故一切烦恼断,而成阿罗汉。
【义贯】
“大慧,阿罗汉”果之行相“者,谓”于“诸”世间之有漏“禅”定、及种种世出世“三昧”、八“解脱”、六神通“力”,及三“明”,皆悉成就,而以此照见诸“烦恼”惑、业,及三界“苦”果,俱为“妄想”所生,本“非”有自“性故”,皆悉灭尽无余,“名”为“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注释】
“三种阿罗汉”:第一种为实行阿罗汉,后二种为权行阿罗汉,乃为菩萨与佛之所现、所化。第一种称实行阿罗汉,以其见实有烦恼可断,实有涅槃可证,因而修道证灭,故称实行阿罗汉。
“得寂静一乘道”:此指实行阿罗汉。“得”,证得。“寂静”,即涅槃。“一乘道”,此为以趣涅槃为其唯一之乘,故称得寂静一乘道,并非佛乘之一乘道。
“为佛化化”:抑为佛之变化所化者。
“非余”:非其余二者。
“巧方便本愿故”:此二皆为佛与菩萨,依于本愿力,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