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行“相”。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注释】
“人法无我相”:即能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相。
“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方便”,指一切修治之法门。究竟能善了知一切修治之方便,皆趣无所有、无所著之最正觉。
“观察行地”:“行地”,指一切菩萨所行之地,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地位。谓以此无相智,而观察一切菩萨所行之地。称“观察”者,谓以真智,如实照了知见,而不住,故称观察。
【义贯】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种“觉相,”即能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相”,及“究竟”能“善”了“知”一切修治之“方便”,皆为趣于“无所有”、无所著之最正“觉”,以此真智而“观察”照了菩萨所“行”之性、行、向等诸“地”位境界,而“得”登于“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以百三昧力而得面“见百佛及百菩萨,”了“知前后际各百劫”之“事”,其“光”明“照”耀“百”佛“刹土”。
【诠论】
《摄大乘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洞达晓了;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此为初地菩萨所成功德之相,广如《华严经》中说。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注释】
“知上上地相”:此节明自二地至佛地之得益,起用之相。
“大愿殊胜”:初地至十地,虽有智增上与悲增上之不同,然而皆是以大愿神力度生为本,所以说“大愿殊胜”。
“十无尽句”:《华严经·十地品》(卷三十四)中说,菩萨于初欢喜地时,即发十种广大行愿,称十愿门;而此十大愿门,却须以十种无尽而得成就:而此十无尽,是依十尽句而来,谓: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有尽,名为十无尽。(十尽句为: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佛出现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智所入境界界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又,十大愿门为:一、愿以一切供养具、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以下每一大愿最后皆配以此句——二、愿护持一切佛法;三、愿诣一切诸佛道场,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四、愿净一切菩萨行;五、愿度化一切众生入佛法;六、愿现前知见十方一切世界;七、愿一切佛土普皆清净;八、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九、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十、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义贯】
复能了“知上上”诸“地”智“相”,以本“大愿殊胜”,而能示种种“神”通“力”,变现“自在”上上增进,至于第十“法云”地而受“灌顶”,受佛职位,“当”证“得如来自觉”圣智“地,善”能“系心”于“十无尽句”,恒无舍离,为“成熟众生”,而作“种种变化”应现,“光明庄严”,而仍恒“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注释】
“当善四大造色”:“当善了知四大种,及其所造之色,即四微。
“作是觉”:应作如是觉观。
“彼真谛者,四大不生”:谓于真实理地中,四大本来不生。
“于彼四大不生”:于彼真谛中,四大当体寂灭无生。
“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觉了四大名相妄想之种种差别,(“分齐”即差别。)唯是自心妄想所现,而有差别,若离自妄想,则一切本为一如。
“外性非性”:一切外性非有自性。
“是名心现妄想分齐”:是名为自心所现妄想分齐之观。
“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次以如实观观之,谓于三界内,观四大及其所造色,其自性皆离。“离”,无色,空也。
“四句通净”:如是观已,则四句全都清净、不著不染。
“离我我所”:见一切法离我与我所。
“如实相,自相分段住”:如是便能照了一切法本来如实不二之相。然此不二之相,却不妨种种差别之自相显现,且分段而住。亦即真常不妨随缘妄现。
“无生自相成”:如是觉知已,则一切法无生之自相(自性)之智,便得证悟成就。
【义贯】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四大”种及其所“造”之“色。云何”为“菩萨善”了知“四大”种所“造”之“色?大慧,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觉”观:谓“彼真谛”之所显现“者”,为“四大”本来“不生”,更何况四大所造之色!?(能造既无生,所造自唯是假名)以“于彼”真谛中,“四大”当体寂灭“不生”故。菩萨应“作如是观察”;如是“观察已,”即自“觉”了四大之“名相妄想”之种种差别(“分齐”),唯是“自心”所“现”而有“分齐”,见一切“外性非”有实自“性,是名”为自“心现妄想分齐”之观。次当以如实观观之,“谓”于“三界”内,“观彼四大造色”其自“性”皆“离”(无),如是见已,则于邪计之“四句通净”而不著,见一切法本“离我我所”,如是便能照了一切诸法本来“如实”不二之“相”,了了知见;然此不二之相,却亦不妨种种差别之“自相”显现,且一一法相皆“分段”而“住”(真常不妨随缘妄现)。如是觉知已,则一切法“无生自相”之智,便得证悟“成”就。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注释】
“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大种为能造,四大为所造。大种为坚、湿、暖、动之性;四大为地水火风。然而推究四大造色之法,莫不由性而有相,从微而成著,相因想有,末由本而生,所以发生万物者,皆本乎一心。心想所至,即便物成,以心想即是业,有业必有果,此为四大造色之由。这是佛于本节所要显示的道理。简之,即是:物由心成,心生法生。
“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津润”,津液湿润,即水之性。“内外”,内为根身,正报;外为器界,依报。谓以内心有津液湿润等水性妄想之大种,便能生出内外依正之水界。“水界”,即水大之界,亦即水大。
“堪能妄想大种”:火之性称为堪能者,以火能成熟万物,变化有无:未生令生(如鸡孵卵,种子发芽),已生令熟、令住,乃至令灭尽无余(如人之命,依识、暖、寿三者,而得延续;暖,即火大之用),以火有此令万物生、住、灭之功能,故称为堪能。
“断截色妄想大种”:地之性为质碍,质碍者从色之断截性而来。所以内心有断截色分隔内外之妄想性,便能生出内外依正之地大。
【义贯】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能“生”其所“造”之“色?谓”内心有“津”液湿“润妄想”之水“大种”性,则能“生”起“内”根身、“外”器界之“水”大之“界”;以内心有“堪能妄想”之火“大种”性,则能“生”起“内”根身、“外”器界之“火”大之“界”;以内心有“飘动妄想”之风“大种”性,则能“生”起“内外”依正之“风界”;以内心有“断截色”分隔内外之“妄想”之地“大种”性,则能“生”起“内外”依正之“地界”。
【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注释】
“色及虚空俱”:此节为破斥外道邪计四大为能生造,而不知四大乃自心之所变现,一切诸法亦莫不由心所现。外道以不了此,故谓若色及虚空共俱(合在一起),便能生一切法。
【义贯】
然外道无智而妄谓“色及虚空”二者共“俱”,而生一切法。以其妄“计”执“著邪”恶之冥“谛”,故云:“五阴”之“集聚”,为由“四大造色”所“生”,而不知四大乃从自心变现。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注释】
“识者”:指六识。此节正示一切唯心所造。
“因乐种种迹境界故”:“迹”,指六尘之迹。以六尘如影,但有踪迹,并无实物,故称六尘为迹。此谓六识因爱乐种种六尘踪迹之境界。
“余趣相续”:以六识逐于六尘,故令众生于六道(六趣)中受生,相续不断。
【义贯】
“大慧”,六“识者,因”爱“乐种种”六尘踪“迹”之“境界故”,令诸众生于“余”诸“趣”中受生,“相续”不断。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注释】
“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因有四大之性为缘,而能生,然非仅由彼四大之缘便单独能生。
“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因四大种之性与其形相,及处所与造作之方便,皆悉无有自性。“性、形相”为因,“处所、作方便”为缘。因缘既皆无有自性,所以四大并非如外道所计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