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行人當遠離惡見,自然速得證入聖智;因爲生滅、去來之相,乃至有無、一異等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然而衆生由于情生故智昏,妄想起故如體隔,致令生滅與真如,隔如天壤。若能執忘見盡,情息想除,則藏性與去來便無有乖隔,一體如如,所以能離惡見,便能疾得聖智之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叁有,究竟得解脫。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
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爲翳所翳,
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
觀是得解脫,永斷叁相續。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如畫垂發幻,夢揵闼婆城,
火輪熱時焰,無而現衆生。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注釋】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由于自心生渴想,因而陽焰之動轉,便迷亂其心,以爲是水波在動。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如是”,同樣的。“識”,八識。同樣的,由于八識田中含蘊無明種子,熏習自心,因而令其動轉,而妄見有種種境界生滅。
“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攝受性”,即代表能攝受及所攝受之性,亦即能取、所取性。謂于無始世來在叁界中之生死。計著其中能取、所取之性爲實有。
“如逆楔出楔”:“楔”,代表外道之惡見,以其令人心堅固執著,如楔之接木。楔,俗稱楯。“逆楔”,代表如來所說正法,以其正逆外道所說,故稱逆楔。“出”,拔出、破除。謂如來之法能破除、拔出衆生之一切惡見。
“如幻咒機發”:衆生之生死往來,猶如幻化,亦如咒術起屍,如機關發動木人,實無往來,亦非無往來。
“浮雲夢電光”:如空中之浮雲、如夢、亦如電光,須臾不住、刹那生滅。
“永斷叁相續”:“叁”,指叁有,或叁毒。
“于彼無有作”:“彼”,指涅槃。“作”,代表能作與所作。謂于彼涅槃法中,實無有能作與所作。以涅槃無爲故,能所俱寂。
“猶如焰虛空”:猶如陽焰處于虛空中。
“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能如是了知諸法之實相爲本來寂靜,則爲入于無所知、與無能知,能所俱離之境界。以所知既無,則能知亦亡,能因所而立,若無所,則能自不存。
“言教唯假名”:如是則知一切言教唯是假名,因緣施設。
“彼亦無有相”:彼言教本身亦無有實自體相。
“陰行如垂發”:“陰”,五陰。“行”,心行。謂衆生五陰與一切心行,有如翳者所見空中五色垂發,本無所有。
“如畫垂發幻”:一切諸法本來如畫,無有高下,亦如垂發之幻現。
“夢揵送婆城”:如夢、如揵闼婆城(海市蜃樓)之唯自心現,不可得。
“火輪熱時焰”:如旋火成輪,如熱渴時所見陽焰,因緣和合妄有。
“無而現衆生”:一切雖無自性,然因緣合故,卻能現一切衆生,于六道中,妄有生滅往來之相。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叁界內外一切諸法,即然如是如幻無實,則外道所計執之常、無常、一、異、俱、不俱等妄見,亦是如是,了無自性。
“無始過相續”:唯是無始世來妄想之過咎,念念相續不斷所致。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法皆如“幻”、如“夢”、如“水”中之“樹影”,如翳目人所見之空中五色(毛輪)“垂發”,如“熱”渴“時”所見之空中陽“焰”,本非有無,依緣而現。若能“如是”以正智“觀”察“叁有”,則能“究竟得解脫”于一切系縛、染著,更不會再起一異、有無等種種妄想。
“譬如”群“鹿”由于自心生“渴想”,因而陽焰“動轉”之相,便能“迷亂”其心”。如是,“鹿”以自心妄“想”而“謂”陽焰“爲水”,“而”其“實”並“無水”現之“事”。
“如是”,衆生由于八“識”田中含蘊之無明“種子,無始來不斷熏習自心,令其心“動轉”,而妄“見”有種種“境界”生住滅。
愚“癡”凡“夫”由自心“妄想”之“生”起,而見種種虛妄境界生滅,猶“如”病目之人“爲翳”之“所翳”,而妄見空中有毛輪生起一樣。一切衆生“于無始”世來,虛受六道“生死”流轉,皆由于自心妄想“計著”能“攝受”及所攝受,爲有實自“性”。
如來說法猶“如逆楔”,以破除拔“出”外道四句惡見之“楔”,令其“舍離”自心妄想“貪”著,計有能“攝受”之心與所攝受之境。
衆生之生死往來,猶“如幻”化,亦如“咒”術起屍、如“機”關“發”動木人、如空中之“浮雲”、如“夢”、亦如“電光”,一切皆無有自性,因緣妄現,須臾不住,刹那生滅。能以此無上正智“觀”一切世間,如“是”便“得解脫”,而得“永斷叁”有之“相續”,而證得無上大涅槃。
然而“于彼”涅槃法中,實“無有”能“作”、所作,“猶如”陽“焰”現于“虛空”中,本非有無,唯心所現。能“如是”了“知諸法”之實相爲本來寂靜,“則爲”入于“無所知”與能知,能所俱離之境界。
入于如是境界,則知一切“言教唯”是“假名”虛設,“彼”言教“亦無有”實自體“相”,而愚夫卻“于彼”言教“起”種種“妄想”計著。衆生五“陰”與一切心“行”有“如”翳者所見空中五色“垂發”(毛輪)。
一切諸法本來“如畫”無有高下,究竟平等(而以衆生妄想,見有高下),亦如“垂發”之“幻”現、如“夢”中所見,如“揵闼婆城”(海市蜃樓)之唯自心現,了不可得;如旋“火”所見之“輪”、如“熱”渴“時”所見陽“焰”等,皆因緣妄有。是故一切雖“無”自性,“而”以因緣合故,卻能“現”一切“衆生”于六道中妄有生滅,辛勤往來之相。
叁界內外一切法,既然如是如幻無實,則外道所計執之“常、無常、一、異”、“俱、不俱”等妄見“亦然”,唯心現,了無自性。但以“無始”世來妄想執著之“過”咎,念念“相續”,熏習不斷,而令“愚夫”墮于愚“癡”之種種“妄想”計著,不能覺悟。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于中現衆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焰,種種衆色現,如夢無所有。】
【注釋】
“明鏡水淨眼”:淨眼,清淨無病之眼。謂猶如明鏡、靜止澄清之水,與清淨無病之眼,皆可鑒物,顯物象。
【義貫】:
猶如明鏡、寂靜澄清之水、及清淨無病之眼,皆可鑒物顯像,以及摩尼妙寶珠,于這些東西之中,皆可顯現衆色像。而那些東西中所現之種種像實皆無有自性、無相、無所有,並沒有任何色像在其中生滅。
同樣的,如來所示現的一切佛事、及一切法之性,雖亦有種種相顯現,亦如畫及熱時之陽焰,離于有無,乃至如來以種種衆色身示現叁界,亦皆如夢,唯心現無所有,唯衆生心感而現。
【诠論】
此偈爲重頌前面長行之義,所用之譬喻大略相同,只是增加了六個:如楔、如浮雲、如電光、如淨眼、及如摩尼。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爲說法。複次大慧,爲淨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注釋】
“建立、誹謗”:即斷常二見。
“分別結集真谛、緣起”:“分別”,解說。結,煩惱結使、惑結。“集”,集起。“結集真谛”,即是苦聖谛。“緣起”,即十二緣起,亦起集谛。
“道滅解脫”:“道”道谛,即八正道。“滅”,滅谛,即涅槃法。謂開示道滅二谛,令衆生修道證滅,得涅槃、解脫。
“如來說法,以是爲首”:如來說法,皆以令衆生斷除煩惱、生死流轉,得涅槃解脫爲首要,而不作無謂之文字戲論,如論有論無、論一論異等,這些戲論對于解脫生死煩惱痛苦,並無幫助;反而會增加自心妄想執著,增加障礙;且惡見害人,更加不得解脫,當墮惡趣。
“非性”:佛所說的甘露解脫法門,非同外道所妄計之種種性。爲此總說,下面細列。
“非自在”:非爲說有作者、自在爲生法之因。
“非無因”:亦非說一切法無因生。
“非微塵、非時”:亦非說微塵、或時節爲能生一切法之妄想計著。
“非自性”:亦非說諸法有其實自體性。
“相續而爲說法”:相續建立衆善妙解脫法門,而爲衆生說法。
“爲淨煩惱、爾焰障故”:“煩惱”,即煩惱障,亦即事障。“爾焰障”,即所知障,亦即理障。謂如來說法,但爲淨衆生之煩惱、所知二障,二障既淨,自然證得自覺聖智。
“譬如商主”:譬如大商主,用多種善方便,導諸衆商,至于寶所,受安隱樂。如來亦如是,以衆善方便,導諸衆生,至于自如來藏清淨心至寶之所,令得究竟安穩快樂。
“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次第建立種種妙法,而令住百八句,無相無所有,一切清淨之境界。
“善分別諸乘,分諸地相”:最後令善分別諸乘,皆令通達,及菩薩諸地之相,而入于如來地。
【義貫】
“複次大慧”,諸佛“如來說法”,皆“離”于“如是四句”之戲論,“謂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妄見。是故如來皆得究竟“離于有、無、建立、誹謗”等惡不善法之過咎。如來若有說示,唯是“分別”解脫衆生由惑“結集”而起之苦“真谛”,令衆生知苦;開示十二“緣起”之集谛,令衆生斷集;開闡“道、滅”二谛,令衆生修道、證滅,得涅槃之清涼安隱“解脫”,如是等法門。“如來說法”,皆“以是爲首”要,而不作有害之無謂戲論。是故,佛所說之甘露解脫法門,決“非”同于外道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