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妄計之種種“性”,如:決“非”說神我“自在”作者,爲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說一切法“無因”而生;亦“非”說“微塵”,亦“非”說“時”節等爲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說諸法有實“自性”,如是等邪惡戲論。如來但以解脫生死煩惱爲本,“相續”建立衆善妙法門,“而爲”衆生“說法。複次大慧”,諸佛說法,皆“爲淨”衆生之“煩惱”及“爾焰”(所知)二種“障”,而令得自覺聖智之無上寶藏“故。譬如”大“商主”,用多種善巧方便,導引衆商至于寶所,受安隱樂。如來亦如是,以種種善巧方便,“次第建立百八句”種種妙法,令住無相“無所有”,一切清淨之境界,最後令“善分別諸乘”一切法門,皆令通達,“及”令超越菩薩“諸地”之行“相”,而入于如來地。

  【诠論】

  “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還有個意義,就是:四谛、十二緣之理,是佛一成等正覺後,最初度五比丘所說的道理,所以說“爲首”。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鏁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注釋】

  “攀緣如禅”:“如”,即真如。亦即觀真如禅。

  “自相共相,骨鏁無常、苦、不淨相”:“鏁”,即“鎖”。謂見自相、他相、共相、(即自身、他身、共身),身骨如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之相,以對治計身爲常、樂、我、淨。

  “計著爲首”:以如是計著其性爲首。

  “如是相不異觀”:這有兩個意義:一、于如是相堅著不舍,而不作別觀。“異觀”即別的、不同的觀法。二、如是所觀之境相,得不異于能觀之智,此爲觀成之相。“相”,即所觀之境相。“觀”,即能觀之智。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相,得不相異,能所吻合,打成一片,便是心境一致,即是觀成之相。

  “前後轉進”:如是次第因前觀成就,而後展轉勝進,至得滅盡定。

  “相不除滅”:然而未忘我見,故我相仍不得除滅。簡言之,即不離相,故不得究竟。

  【義貫】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一、“愚夫所行禅”,二、“觀察義禅”,叁、“攀緣”真“如禅”,四、諸佛“如來禅”。

  “雲何”爲“愚夫所行禅?謂”諸“聲聞、緣覺”與某些“外道”之“修行者”,于行禅時,“觀人無我”之法“性”,而見“自”身“相”、他身相、及自他“共”俱之“相”,身“骨”皆如“鏁”(鎖)相連,悉是“無常、苦、不淨”之“相”,以對治計身爲常、樂、我、淨之凡夫四倒,期達于人空之境。二乘人以如是“計著”種種法性“爲”其“首”要之行。“如是”堅持不舍,至所觀之境“相”,得以“不異”于能“觀”之智,能所泯合一致,即得觀行成就。如是次第因“前”觀行成就,而“後”展“轉”勝“進”,至得滅盡定。至此,雖然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得以一致,但能所“相”仍“不”得“除滅”,仍不離相,故不得究竟。“是名”爲“愚夫所行禅”。

  【诠論】

  愚夫所行禅,爲二乘與某些外道多共修的。爲什麼二乘在此也稱愚夫?因爲邪小俱迷自心現量,不了自共相性空,此方爲真無我理!二乘與外道皆不達此,而于無性之自共相中,計著有實自性,且起于染淨、苦樂、常無常之妄想計著,以此妄想計著,而爲其修觀之本,如是愚昧顛倒,故同名爲愚夫。又二乘以憎愛欣厭爲心,執斷滅爲果德,而涅槃實非斷非滅,以是不了,故稱愚夫。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

  【注釋】

  “觀察義禅”:此爲叁賢位行人所修者,義,指法無我義。謂叁賢行人,于了知邪小所修之人無我性空後,更進而觀法無我之義,故稱觀察義禅。

  “人無我自相共相”:謂叁賢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無我觀行中之種種自相、共相,其性本空。

  “外道自他俱無性已”:並了知外道所計執之自相、他相、共相,亦皆無有自性。如是了知已,便離邪小不究竟之行。

  “彼地相義,漸次增進”:地,法無我所攝之諸地。相,行相。謂于彼法無我諸地行相之義,隨順觀察,漸次增進,而至斷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二分別斷,即登初地。

  【義貫】

  “雲何爲觀察義禅?謂”叁賢位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無我”觀行中之種種“自相、共相”,其性本空;並了知“外道”所計執之“自”相、“他”相、自他共“俱”之相,皆悉“無”有自“性”,如是了知“已”,便舍離邪小不究竟之行,而進“觀”察“法無我”之義理。于“彼”法無我所攝諸“地”行“相”之“義”,一一隨順觀察,“漸次增進”,而至二分別執斷,二分別斷盡,即登初地。“是名”爲“觀察義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注釋】

  “攀緣如禅”:魏譯作:觀真如禅。

  “謂妄想二無我妄想”:謂十聖行人,觀察叁賢及邪小所修之依自心妄想分別而執實有二無我理,了知這些實在是叁賢及邪小所證境之妄想。

  “如實處,不生妄想”:如實處,指十地。謂十聖行人,次第漸進,至十地,以現量無分別智,觀真如實際之處,人法本無,故不生妄想,而證寂滅真境。

  【義貫】

  “雲何”爲“攀緣”觀察真“如禅”?“謂”十聖行人,觀察叁賢及邪小所修之依自心“妄想”分別而執實有人、法“二無我”之理,了知這些實爲彼叁賢、邪小所證境之“妄想”,(如是照了地前行人之能證所證仍熾然),如是次第增進,至于十地,以現量無分別智,觀真“如實”際之“處”,于其中,了了知見人法本無,故“不”生一切能所等“妄想”,而證寂滅真境。“是名”爲“攀緣如禅”。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注釋】

  “成辦衆生不思議事”:謂能成辦爲度化衆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議事。

  【義貫】

  “雲何”爲“如來禅”?謂”頓“入如來地”,證“得自覺聖智相”之“叁種樂”而于其中安“住”,能“成辦”爲度化“衆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議”之“事”。“是名”爲“如來禅”。

  【诠論】

  上面叁種禅中,第一種爲邪小所修之愚法。後面兩種,雖也是大乘菩薩叁賢十聖所共修的,但仍屬漸修漸證,最後這如來禅,則是上上智頓根人所修,依如來不生不滅爲本修因,而頓悟一心,頓圓佛地,叁德密藏,一念頓圓,頓能成熟一切衆生不思議事。故名如來禅,所謂“念不生,即名爲佛;一喝之中,五教俱暢”,即是此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

  如虛空火燼,修行者觀察。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亦複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刹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注釋】

  “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缽頭摩”,紅蓮花。“深險”,指高山巨海。此指外道之人,觀神我,而謂神我有如日月之圓明,或如紅蓮花之淨妙,或深險如高山巨海,妄計以爲真實,實皆自心妄想所現。

  “如虛空火盡”:此指二乘所修,觀身苦而沈空滯寂,如彼頑空,取滅盡如薪火盡。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若執著如是種種相,即墮于外道之道,及其所通修之禅。

  “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舍離前叁種禅之一切計著,則是諸佛如來無所有,無所著,一切清淨,故名如來清淨禅。

  “一切刹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若能如是不著一切處,即頓契佛心,故感得十方一切諸佛刹土之如來,同以不思議之手,一時皆摩其頂。

  “隨順入如相”:“如”,真如。謂令隨順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清淨之實相。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所謂禅有四種:“凡夫所行禅”,叁賢菩薩所修之“觀察”法無我“相義”之“禅”,十聖所修之“攀緣”真“如實”際之“禅”,及頓教上上智者所修之“如來清淨禅”。

  外道之人于行禅時觀其妄想之神我,謂其“譬如日月形”之圓明,或說如“缽頭摩”(紅蓮花)之淨妙,或“深險”如高山巨海,妄計以爲真實。二乘則灰身泯滅,沈空滯寂,謂不動“如虛空”,或取寂滅如薪“火盡”,此等爲邪小之“修行者”作如是“觀察”。

  若執著“如是種種”妄想“相”,即墮于“外道”之“道”及其所“通”修之“禅,亦複墮”于“聲聞、及緣覺”之“境界”。

  若能“舍離彼”前叁種禅之“一切”計著,“則是”直入如來“無如有”、無所著、究竟清淨之境界,頓契佛心,故感得十方“一切”佛“刹”之無量“諸佛”如來,悉“以不”可“思議”之佛“手”,“一時”俱“摩其頂”,令其“隨順”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實際之“相”,是爲如來清淨禅。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爲涅槃?】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所說的“般涅槃者”,是指“說何等法,謂”之“爲涅槃”?

  【诠論】

  前面說諸禅既然不同,所證的果德也不一樣。外道執神我,冥性等爲涅槃,二乘以灰身泯智爲涅槃,今如來以清淨禅而入涅槃,不知以何法而稱爲涅槃?大慧菩薩因此問明,以顯果德異于邪小。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爲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注釋】

  “一切自性習氣”:唐譯作:“一切識自性習氣”。“一切識”,因八種識中,各有熏習氣分,所以稱一切。“自性”,即無始來,俱生無明與分別無明,念念熏習而成種性,此爲過去之舊種。此謂一切識自性之種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