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计之种种“性”,如:决“非”说神我“自在”作者,为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说一切法“无因”而生;亦“非”说“微尘”,亦“非”说“时”节等为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说诸法有实“自性”,如是等邪恶戏论。如来但以解脱生死烦恼为本,“相续”建立众善妙法门,“而为”众生“说法。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皆“为净”众生之“烦恼”及“尔焰”(所知)二种“障”,而令得自觉圣智之无上宝藏“故。譬如”大“商主”,用多种善巧方便,导引众商至于宝所,受安隐乐。如来亦如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次第建立百八句”种种妙法,令住无相“无所有”,一切清净之境界,最后令“善分别诸乘”一切法门,皆令通达,“及”令超越菩萨“诸地”之行“相”,而入于如来地。
【诠论】
“如来说法,以是为首”还有个意义,就是:四谛、十二缘之理,是佛一成等正觉后,最初度五比丘所说的道理,所以说“为首”。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注释】
“攀缘如禅”:“如”,即真如。亦即观真如禅。
“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鏁”,即“锁”。谓见自相、他相、共相、(即自身、他身、共身),身骨如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之相,以对治计身为常、乐、我、净。
“计著为首”:以如是计著其性为首。
“如是相不异观”:这有两个意义:一、于如是相坚著不舍,而不作别观。“异观”即别的、不同的观法。二、如是所观之境相,得不异于能观之智,此为观成之相。“相”,即所观之境相。“观”,即能观之智。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相,得不相异,能所吻合,打成一片,便是心境一致,即是观成之相。
“前后转进”:如是次第因前观成就,而后展转胜进,至得灭尽定。
“相不除灭”:然而未忘我见,故我相仍不得除灭。简言之,即不离相,故不得究竟。
【义贯】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一、“愚夫所行禅”,二、“观察义禅”,三、“攀缘”真“如禅”,四、诸佛“如来禅”。
“云何”为“愚夫所行禅?谓”诸“声闻、缘觉”与某些“外道”之“修行者”,于行禅时,“观人无我”之法“性”,而见“自”身“相”、他身相、及自他“共”俱之“相”,身“骨”皆如“鏁”(锁)相连,悉是“无常、苦、不净”之“相”,以对治计身为常、乐、我、净之凡夫四倒,期达于人空之境。二乘人以如是“计著”种种法性“为”其“首”要之行。“如是”坚持不舍,至所观之境“相”,得以“不异”于能“观”之智,能所泯合一致,即得观行成就。如是次第因“前”观行成就,而“后”展“转”胜“进”,至得灭尽定。至此,虽然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得以一致,但能所“相”仍“不”得“除灭”,仍不离相,故不得究竟。“是名”为“愚夫所行禅”。
【诠论】
愚夫所行禅,为二乘与某些外道多共修的。为什么二乘在此也称愚夫?因为邪小俱迷自心现量,不了自共相性空,此方为真无我理!二乘与外道皆不达此,而于无性之自共相中,计著有实自性,且起于染净、苦乐、常无常之妄想计著,以此妄想计著,而为其修观之本,如是愚昧颠倒,故同名为愚夫。又二乘以憎爱欣厌为心,执断灭为果德,而涅槃实非断非灭,以是不了,故称愚夫。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注释】
“观察义禅”:此为三贤位行人所修者,义,指法无我义。谓三贤行人,于了知邪小所修之人无我性空后,更进而观法无我之义,故称观察义禅。
“人无我自相共相”:谓三贤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无我观行中之种种自相、共相,其性本空。
“外道自他俱无性已”:并了知外道所计执之自相、他相、共相,亦皆无有自性。如是了知已,便离邪小不究竟之行。
“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地,法无我所摄之诸地。相,行相。谓于彼法无我诸地行相之义,随顺观察,渐次增进,而至断分别我执及分别法执,二分别断,即登初地。
【义贯】
“云何为观察义禅?谓”三贤位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无我”观行中之种种“自相、共相”,其性本空;并了知“外道”所计执之“自”相、“他”相、自他共“俱”之相,皆悉“无”有自“性”,如是了知“已”,便舍离邪小不究竟之行,而进“观”察“法无我”之义理。于“彼”法无我所摄诸“地”行“相”之“义”,一一随顺观察,“渐次增进”,而至二分别执断,二分别断尽,即登初地。“是名”为“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注释】
“攀缘如禅”:魏译作:观真如禅。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谓十圣行人,观察三贤及邪小所修之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执实有二无我理,了知这些实在是三贤及邪小所证境之妄想。
“如实处,不生妄想”:如实处,指十地。谓十圣行人,次第渐进,至十地,以现量无分别智,观真如实际之处,人法本无,故不生妄想,而证寂灭真境。
【义贯】
“云何”为“攀缘”观察真“如禅”?“谓”十圣行人,观察三贤及邪小所修之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执实有人、法“二无我”之理,了知这些实为彼三贤、邪小所证境之“妄想”,(如是照了地前行人之能证所证仍炽然),如是次第增进,至于十地,以现量无分别智,观真“如实”际之“处”,于其中,了了知见人法本无,故“不”生一切能所等“妄想”,而证寂灭真境。“是名”为“攀缘如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注释】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谓能成办为度化众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议事。
【义贯】
“云何”为“如来禅”?谓”顿“入如来地”,证“得自觉圣智相”之“三种乐”而于其中安“住”,能“成办”为度化“众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议”之“事”。“是名”为“如来禅”。
【诠论】
上面三种禅中,第一种为邪小所修之愚法。后面两种,虽也是大乘菩萨三贤十圣所共修的,但仍属渐修渐证,最后这如来禅,则是上上智顿根人所修,依如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而顿悟一心,顿圆佛地,三德密藏,一念顿圆,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不思议事。故名如来禅,所谓“念不生,即名为佛;一喝之中,五教俱畅”,即是此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注释】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钵头摩”,红莲花。“深险”,指高山巨海。此指外道之人,观神我,而谓神我有如日月之圆明,或如红莲花之净妙,或深险如高山巨海,妄计以为真实,实皆自心妄想所现。
“如虚空火尽”:此指二乘所修,观身苦而沉空滞寂,如彼顽空,取灭尽如薪火尽。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若执著如是种种相,即堕于外道之道,及其所通修之禅。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舍离前三种禅之一切计著,则是诸佛如来无所有,无所著,一切清净,故名如来清净禅。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若能如是不著一切处,即顿契佛心,故感得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之如来,同以不思议之手,一时皆摩其顶。
“随顺入如相”:“如”,真如。谓令随顺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清净之实相。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所谓禅有四种:“凡夫所行禅”,三贤菩萨所修之“观察”法无我“相义”之“禅”,十圣所修之“攀缘”真“如实”际之“禅”,及顿教上上智者所修之“如来清净禅”。
外道之人于行禅时观其妄想之神我,谓其“譬如日月形”之圆明,或说如“钵头摩”(红莲花)之净妙,或“深险”如高山巨海,妄计以为真实。二乘则灰身泯灭,沉空滞寂,谓不动“如虚空”,或取寂灭如薪“火尽”,此等为邪小之“修行者”作如是“观察”。
若执著“如是种种”妄想“相”,即堕于“外道”之“道”及其所“通”修之“禅,亦复堕”于“声闻、及缘觉”之“境界”。
若能“舍离彼”前三种禅之“一切”计著,“则是”直入如来“无如有”、无所著、究竟清净之境界,顿契佛心,故感得十方“一切”佛“刹”之无量“诸佛”如来,悉“以不”可“思议”之佛“手”,“一时”俱“摩其顶”,令其“随顺”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实际之“相”,是为如来清净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所说的“般涅槃者”,是指“说何等法,谓”之“为涅槃”?
【诠论】
前面说诸禅既然不同,所证的果德也不一样。外道执神我,冥性等为涅槃,二乘以灰身泯智为涅槃,今如来以清净禅而入涅槃,不知以何法而称为涅槃?大慧菩萨因此问明,以显果德异于邪小。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注释】
“一切自性习气”:唐译作:“一切识自性习气”。“一切识”,因八种识中,各有熏习气分,所以称一切。“自性”,即无始来,俱生无明与分别无明,念念熏习而成种性,此为过去之旧种。此谓一切识自性之种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