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气转变。
“藏意意识见习转变”:上句指“种子习气”。此句指“现行习气”转变。“见”,分别无明。“习”,即俱生无明。以此分别与俱生二无明障为生死因,故有生灭之因。此谓八种识缘自分境(相分),起现攀缘(成七转识),念念熏成新的二障习气,此即为现在新种,即所谓现行习气。
“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谓诸佛及我皆同证此涅槃,一切法自性空,理事圆融之境界。
【义贯】
“佛告大慧:一切”八种识“自性”之(旧)种子“习气”转变;及第八“藏”识、第七末那“意”识、与第六“意识”中之一切“见”(分别无明)及“习”(俱生无明)之现行习气“转变,名”之“为涅槃”。此为“诸佛及我”皆同共证之“涅槃”一切法“自性空”,究竟理“事”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
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注释】
“离断常妄想、性非性”:“性”,有性。“非性”,无性。“性非性”,即有无。谓涅槃之性,本离于断常、有无等一切妄想。
“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谓二乘所执之自相、共相诸妄想皆断除,故不见有一自相、共相恒常、相续不变,故非常。若不见有自相、共相,即不得一自相、共相而可了脱。此为诸佛不坏自共相,而自共相妄想断之涅槃境界, ;亦即不断而断。
“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圣者,皆以此而得自觉圣智。
“故非断”:故涅槃非为断灭之法。
“涅槃不坏不死”:涅槃之性,不是外道二乘所称的坏灭,亦不是凡夫所说的死。
“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涅槃为死法者,则应于涅槃后,再于三界中受生,生死相续不断。
“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是故大涅槃为诸如实修行者之所归依。
【义贯】
“复次大慧”,如来之“涅槃者”,乃为“圣智”自证“自觉”所行之“境界”,其性本“离断”、“常”之“妄想”,及有“性非”有“性”(有无)等一切妄想之法。
“云何”涅槃为“非常”?“谓”二乘所执之“自相、共相”诸“妄想”悉皆“断”除,故不见有一自相、共相恒常相续不变,“故非常”。“云何”涅槃为“非断”灭之法?“谓一切圣”者,与过“去”、未“来”、“现在”皆以此而“得自觉”圣智,智德寿量不断、无尽,“故”涅槃“非”为、“断”灭之法。
“大慧”,大般“涅槃”其性“不”是二乘所称的“坏”灭,亦“不”是凡夫所称的“死”。“若涅槃”为“死”法“者”,“复应”于涅槃后“受生”,而于三界中生死“相续”不断,因有死必有生。然涅槃不死,所以不更受生,故涅槃不是死法。“若”涅槃是“坏”灭“者”,则“应堕有为”之“相”,因唯有为相方有生住灭相。然涅槃非有为,故不坏。“是故涅槃”之性“离坏、离死”,以离坏、离死,“是故”大涅槃为诸如实“修行者之所归依”。
【诠论】
常情以坏灭为涅槃,所以佛在此特别显示涅槃境界是不坏不灭。因为佛已证无生,故非死;涅槃是真无为,故不坏。因此才为诸佛及三贤十圣之所共归。至于小乘行人,身智俱忘,是否也得涅槃?答案是:小乘仍有微细生灭,故有灭(以其八识中之根本无明末断故);小乘涅槃为化城涅槃,故可坏,既有坏灭,则非得此无上涅槃。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注释】
“非舍、非得”:涅槃之性,其性非可舍,非可得;众生虽未证,然亦不曾舍,以一切法自性涅槃故;诸佛虽证,亦非新得。
“非一义、非种种义”:“种种”,即异。谓非一、非异之义。
【义贯】
“复次大慧,涅槃”离一切过;其性“非”可“舍”,亦“非”可“得”;“非断非常”;“非一”之“义”,“非种种”(异)之“义”;“是名”为“涅槃”。
【诠论】:
此节总示涅槃离一切过。所谓一切过即以四句百非为代表。因为有四句,所以众生生起一切妄想,皆是此四句之过。
又,涅槃之性,凡外邪小以迷心量,故皆不能证得。二乘妄见心外有法可取舍,外道忘执一异、断常等,这些总是妄想情量;离此诸过,则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大涅槃。
所以六祖之偈言: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观此祖师涅槃之说,即知是远承诸佛,指此印心,顿转心意意识,顿入空性之真净境界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注释】
“觉自相、共相”:此为声闻所行;觉知自相、共相,而断见惑。
“不习近境界”:此为缘觉所修:不习近六尘愦闹境界,乐独善寂。
“不颠倒见,妄想不生”:于五蕴六尘不生凡夫之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见。妄想不生,为对境不起妄想分别,因此思惑亦除。
“彼等于彼,作涅槃觉:彼等二乘之人,于彼非究竟处,而作涅槃之妄觉。
【义贯】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之“涅槃者”为:声闻乘人“觉”知“自相、共相”,而断见惑。缘觉乘人则“不习近”六尘愦闹“境界”,乐独善寂,于五蕴六尘“不”生凡夫常、乐、我、净之四“颠倒见”,于对境时,“妄想”分别“不生”,思惑亦除。
“彼等”二乘之人,“于彼”非究竟处,而“作涅槃”之妄“觉”。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
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
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注释】
“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即名相;“事”,即事相。凡夫以此二种计著,故令一切法生生不息,不得涅槃。然推究此名相与事相之自性相,皆是自相妄想所现,本无自性。是故知此二计著,为众生涅槃之根本障碍,故佛在此特别指出,以为开示如来涅槃法之总结,令众生皆自心自了,证得自性涅槃。
“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为从不如实觉知一切法唯自心现,而有差别生。“分齐”,即差别。以法界本一相,以不觉心现,故见差别。
【义贯】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为众生生死因,令不得涅槃。“云何为二”?“谓言说”(名相)之“自性相”妄想“计著”,及“事”相之“自性相”妄想“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为“从无始”世来执着“言说”之“虚伪习气计著”而“生”;“事”相之“自性相计著者”,为“从不”如实“觉”知一切法唯“自心现”而有“分齐”差别,因而“生”起。
【诠论】
上面佛说大涅槃的定义为转变“一切自性习气”,但未详说自性习气。故在此更明白显示,一切诸法皆有名相(言说)与事相,但此二相皆由心现,本无自性,唯是一心。而邪小之人不了名字空性,事相非有,各执有其实自性,因此于其中妄想计著,念念熏习,各成实种,所以佛说“一切自性”。佛了此二种自性,即寂灭相,不复更灭,所以能转一切自性习气,此即是如来大涅槃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注释】
“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加持菩萨摩诃萨,令顶礼诸佛足。
“听受问义”:听受其所请问之众义。
“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以神力加持,令入三昧正受,而后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加持。“三昧”,即定,亦即正心行处。“正受”,为一切受不受,名正受。
【义贯】
“复次大慧”,诸佛“如来”皆“以二种神力建立”,加持诸“菩萨摩诃萨”,令“顶礼诸佛”足,“听受”、请“问”众“义”。“云何”为如来之“二种神力”加持“建立?谓”以神力加持,令入“三昧正受”,而后“为”其“现一切身面言说”,并复以“神力”加持,“及”亲以佛“手灌”其“顶”,而授与佛职位之“神力”加持。
【诠论】
因为前面偈中说:“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所以佛在此详明如来如何以神力成就菩萨摩诃萨。
行人因内具真因,修真实行,因此感应道交,而获佛二种神力加持,方能面见如来慈颜,亲承教诲,而成就无上妙圆真行。然而加持有冥加与显加两种。此二种神力,皆是显加。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注释】
“住佛神力”:住佛加持之神力。
“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而得入胜三昧,即入所谓大乘照明三昧。“照明三昧”,即光明定。
“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此指《华严经》中,金刚藏菩萨将说十地品时,蒙佛神力加持,而入于三昧:“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以此三昧力故,便即时感到“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