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化为法身之用,法身为应化之体,如是则体与用本一,如水与波,所以究竟理说,三身本是一身,只是体用之殊而已。这便是诸佛真如法体的不可思议妙用。所以说:“非非影”、“非非树”,便是这个道理。
再者,“非树形、非非树形”:“非树形”指非树本身之形,以树确不在水中,故不得谓水中真有树形;因水中只有水!“非非树形”,是说,亦非不是真树之形影;以有树方有水中之树形。今真有树,所以有此树形在水中显现,所以说:“非非树形”。比喻如来现身亦复如是:如来应化之身非如来之真身,故“非树形”,然以有法体真身,方能现出应化之身,故“非非树形”。
【义贯】
又“譬如水中有树”之“影”像“现,彼”水中“非”实有“影”,亦“非非”有因缘妄现之“影”,以水静则有,故非非影;水动荡则无,故非影。“非”真有“树形”在水中,亦“非非”有因缘和合而现之“树形”于水中印现,以水澄清则树形现,故非非树形;水污浊则树形隐,故非树形。如来现身亦如是,众生心水寂静澄清则现,动荡污浊则隐。“如是,外道”为恶“见习”气“所熏”染,而起“妄想计著”,因而“依”著“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妄“想”,来分别自心水中所现之树影与树形,“而不能”了“知”这一切皆是其“其心”所“现”之“量”。
【诠论】
如前所说,从这以下五个譬喻,是为了破附佛法外道,及错解佛法成外道执的邪见。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注释】
“而无妄想”:面镜本身并无妄想分别,境来即现。
“彼非像、非非像”:而彼镜中非真有相,亦非无因缘而现之像。以有缘即现,无缘不现。此比喻佛身于众生心中现,亦如是:众生心境中所现佛像,非为实有,然亦非没有众生心镜明亮所感现之诸佛胜像。
“而见像非像”:而镜中所见之像,实非有像在镜中生住灭。
【义贯】
又“譬如明镜”,能“随”境“缘”而“显现一切色像,”然“而”明镜本身并“无”有“妄想”分别、取舍,何者该现之,何者不现。“彼非”真有实“像”于境中生,亦“非非”有因缘和合妄现之“像”,以有缘即现,无缘即不现(若定有像于境中生,应时时皆现,不待境缘来对;且境缘撤去时,彼缘亦应仍现,以镜中实有像生,不待缘故;然则缘不对镜,则不现像,故知镜中实自无像生,故知镜中像实为因缘和合而现),因“而”镜中所“见”之“像”实“非”真有“像”在镜中。然而堕于自心“妄想”分别之“愚夫,而”将彼镜中像“作”为实“像”之“想”。(如来现身亦如是,众生心镜明则现,不明则不现,然众生心镜中所现之如来身,非身、非非身,亦如是)。“如是”愚痴人生随逐“外道恶见”于“自心”镜中“像”显“现”,而生“妄想计著”,因而“依”著“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妄“见”来分别如来三身。(亦即,分别如来三为一、异、有、无、常、无常等)。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注释】
“风水和合出声”:风与水合,亦即风吹水,如是即有声出;风大则浪大,浪大则声大,故是因缘和合而生。
“彼非性、非非性”:彼风与水之中,并非实有声音之性,或生或灭,亦非没有风与水因缘和合妄现之音声性现出。而彼声音,实不在风中,亦不在水中,亦不在两间——实无有生,亦非不生,故非性、非非性。如来声教亦如是,缘合而生,本无有生,亦非不生。若言如来有说法者,是为谤佛;若言如来不说法者,亦是谤佛;前者落有见谤,后者落无见谤。若说如来亦说亦不说,非说非不说,亦各成“双亦谤”、“双非谤”。以“双亦”成愚痴,“双非”成邪见。当知,如来常说,然说而不说;常不说,不说而常说,是为如来不可思议无上甚深之真如妙用,用而常寂,寂而常照,此非凡夫境界,但一心会耳!
【义贯】
又“譬如风”与“水、和合”便会“出声”,然而“彼”风与水之中,并“非”实有风之“性”,或生或灭;亦“非非”有风水因缘和合妄现之声“性”。(如来声教亦复如是,缘合而生,以缘合而生故,本无有生,亦非不生)。“如是”,众生随逐“外道恶见,妄想”,因而“依”著“于”其“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妄“见”,来分别如来一切声教,执其为有无一异等。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流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著,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注释】
“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浪云涌”:大地无草木处,由于日光与尘土和合,而见热焰有如大川之水流动一样,波涛汹涌。
“彼非性,非非性”:彼热焰中,非实有波涛之性,亦非没有日光与尘土和合而妄现之波性。
“贪无贪故”:但看众生心贪著与不贪著而已,心若贪著,便会计著其为水波;心若不贪,即了知其实为幻相,本非有无。
“依生、住、灭”:依于诸法于自心中妄现之生、住、灭相,执之为有实自性。
“缘自住事门”:“缘”,攀缘分别。“自住事门”,如来以自觉圣智自证、自住圣事门。“事”,犹法性。“门”,犹境界。谓外道妄想,攀缘分别如来内身智证自住之法性门,所示现之种种佛事、佛身。
“亦复如彼热焰波浪”:谓如来以自证自住境界所示现之种种佛身佛事,亦有如彼热焰所幻之波浪,非为有、无、一、异、常、无常等,但随缘而现,离于众生一切言思境界。
【义贯】
又“譬如大地”于“无草木处”,由于日光与尘土和合,而现出日光之“热焰”,有如大“川”之水“流”动一样,仿佛“洪”大之波“浪”,风起“云涌”,巨浪滔天。然而“彼”热焰中实“非”有波涛之“性”若生若灭,亦“非非”有日光与尘土因缘和合妄现之波“性”,但看众生心“贪”著与“无贪”而已“故”,若众生心起贪著,便会妄计彼幻相为实是波性,若不贪著,即了知实为幻相,本非有无。“如是,愚”痴凡“夫”,由“无始”世来,“虚伪”不实戏论“习气”之“所熏”染,而生种种“妄想计著”,于是“依”于诸法因缘妄现之“生、住、灭”相,执之为有实自性,而起“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之妄见,并以此等四句妄见去攀“缘”分别如来以自觉圣智、内身自证“自住”法性“事门”,所示现之种种佛身、佛事,(分别其为一异、有无、常无常等),当知如来以自证自住境界所示现之种种佛身佛事,“亦复如彼热焰”所幻之“波浪”,非为一异、有无、常无常,但随缘而现,离于缘想,离于众生一切言思境界。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著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著,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注释】
“咒术、机发”:以咒术及机关发动,令木人行走、作事,犹如活人。
“以非众生数”:“以”,由于。由于机关木人并非属于众生之数。“数”,算在内之义。如说“天数难逃”,“堕于外道之数”,也是“之属、之类”之义。
“毗舍阇鬼,方便合成”:“毗舍阇鬼”,即啖精气鬼。印度之咒师,能以咒术,咒令毗舍阇者鬼入于木人之中,而令木人行走动作,犹如活人。此谓,以毗舍阇鬼之力,及机关之方便,和合而成活动之木人。
“动摇云为”:“云”,言说。“为”,动作。《易系辞》:“是故变化云为。”《疏》:“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为。”
“计著往来”:计著木人实有往来动作,以见有去来之相故。如来现身亦复如是,如彼机关木人,实无往来。
“戏论计著,不实建立”:而作种种戏论计著,及种种不实法之建立。
【义贯】
又“譬如有人”以“咒术”及“机”关来“发”动,令木人行走及动作。“以”木人并“非”属于“众生”之“数”,而是依“毗舍阇鬼”(啖精气鬼)之力,及机关之“方便”和“合”而“成”活动之木人,而能“动摇”去来、运转、言说、作为(“云为”)。而“凡”夫“愚”痴“妄想”,便“计著”木人实有“往来”,以见有往来之相故。如来现身亦复如是,如彼机关木人,实无往来。“如是,”凡夫随逐“外道恶见”及邪俗“希望”,故“依”著“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之妄“见”,而作种种“戏论计著”及种种“不实”法之“建立”,自害害人。“大慧、是故”若“欲”证“得”如来所自证之“自觉圣智事”,应“当离”于“生、住、灭”见,及“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恶见妄想”分别。
【诠论】
本节的机关木人,此喻:如来清净法身,本无出没,而以大悲愿力,示现受生;然而虽现出没往来之相,其实皆是无作法身之妙力自在成就,本非有无。但众生随逐外道恶见,见相计著,而依于一异、有无、常无常等见,而戏论分别。最后如来结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