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陽焰化爲城室,于中聞有作樂等聲,所以稱海市蜃樓爲尋香城,亦即揵闼婆城。
“凡愚夫無智,而起城想”:凡夫愚癡,無有智慧,而生起實城之想。
“無始習氣計著相現”:這是由于無始世來之妄想習氣計著,故見有城之相顯現。
“彼非有城、非無城”:彼揵闼婆城,非有實城、非無妄之現之城,唯是自心所現性。
【義貫】
又“如揵闼婆”幻“城”,本非是城,“凡”夫“愚”癡“無智”不善分別,“而”生“起”實“城”之“想”。這是由于“無始”世來之妄想“習氣計著”,故見有真城之“相現”。而“彼”揵闼婆城,“非有”實“城”,亦“非無”妄見之“城”,唯是自心所現性。“如是外道”(外道亦如是),由于“無始”世來之“虛僞”戲論“習氣”,而于一切自心現性橫生“計著”,且“依”之而起“于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妄“見”,而“不能了”達“知”解這一切法,唯是“自心”妄“現”之“量”,本無實法可得。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于意雲何,如是士夫,于前所夢,憶念不舍,爲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注釋】
“種種莊嚴”:種種莊嚴之境界。
“自身入中”:夢見自身入于其中。
“覺已憶念”:醒後,回憶想念夢中的莊嚴境界。
“士夫”:人。
“惡見所噬”:爲惡見所吞食。
“不知如夢”:不能了知諸法如夢,無實。
【義貫】
又“譬如有人,夢見男、女”騎乘種種“象、馬”之“車”,或“步”行于“城邑、園林”之中,其中並有“山、河、浴池”等“種種莊嚴”之境界,且夢“自身入”于其“中”,忽然夢覺;“覺已”,因“憶”想“念”夢中莊嚴之境界。“大慧,于”汝“意雲何,如是”之人(“士夫”),“于”先“前所夢”之事,若醒後,仍“憶念”愛戀“不舍,爲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凡夫亦如是),爲“惡見”之“所”吞“噬”,依于“外道”邪“智”惡“慧,不”能了“知”諸法“如夢”無實,唯“自心”所“現性”,因而“依”著“于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邪“見”。
【诠論】
此節言外道見諸法,以爲實有,執之不舍,而起妄想言說戲論之四句;正如夢中所見景物,以爲實有,執之不舍,因而起種種虛妄言說一樣。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
【注釋】
“如是,未來外道”:未來世之外道亦複如是。
“惡見習氣充滿”:由于惡見之妄想習氣充滿其心。
“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余”其余,其他。此謂:其他如佛所說之令人舍離有、無,斷常惡見之真無生正論。
“亦說言無”:亦謗說同彼所見爲無。
“謗因果見”:此爲撥無因果,誹謗因果法之惡見。
“拔善根本”:拔斷衆善之根本。
“勝求者”:求勝法之行人。
“當遠離去,作如是說”:應當離之遠去;但不是默然離去而已,更應爲世人破彼邪見,不受其害,而作如是之說。
“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彼外道之人,墮于計著自相、他相、共相(俱相)之邪見,而立有、無等妄想之四句。
“墮建立、誹謗”:接著更于一切法本空之中,妄“建立”有,及于實有常、樂、我、淨之真如法中,“誹謗”說一切皆無。“建立、誹謗”亦即斷、常二見。
【義貫】
又“譬如畫像”,畫面本來是一平面,“不高不下,而彼凡愚”妄見,“作”有“高下”立體之“相”(以比喻:一切法本無高下,而凡夫愚癡妄想分別,而見有高下)。“如是,”于“未來”世,諸“外道”,由于“惡見”之妄想“習氣充滿”其心,因而“依”著“于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虛妄四句之“見,自壞”善根,且“壞他”人善根。不但如此,其“余”如佛所說令人舍“離有、無”等惡見之真“無生之”正“論”,彼“亦”謗“說言”爲同彼所見,一切皆“無”。此則爲撥無因果,“謗因果”正法之惡“見,拔”,斷衆“善”之“根本”,毀“壞清淨”白法之“因”,欲爲“勝”進而“求”正法“者”,應“當遠離”棄“去”說如是法之人;且亦應爲世人破彼邪見,以不受其害,而“作如是說:彼”外道人“墮”于計著“自”相、“他”相及共相(“俱”相)邪“見”,因而立“有、無”等自心“妄想”之四句,彼如是作“已”,便“墮”于妄“建立”有(常見),及妄“誹謗”無(斷見)之中,“以”如“是”邪“惡”、壞善之“見”,彼“當墮”于“地獄”。
【譬如翳目,見有垂發,謂衆人言:汝等觀此。而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注釋】
“翳目”:眼病。
“見在垂發”:“垂發”,即毛輪,其形五色。謂妄見空中有五色之毛輪。
“謂衆人言:汝等觀此”:不但自妄見毛輪,還叫別人來看,說:你們大家來看,空中有這五色毛輪,好生奇異!這比喻外道由于自心妄想病,而見諸法有妄相。自見妄相後,還要教別人也生妄見。
“而是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是”,此。“非性”,即非有性,亦即非有實自性,以從翳眼妄見故有,若眼不病,則不見,故垂發並無自性,從妄緣而妄現,一切法亦如是。“非無性”,非無因緣妄現之性。非有性,表示畢竟無生;非無性,表示亦從緣而妄現有生,非無因生。
“見不見故”:謂其關鍵只在自心起不起妄想,而成有所見、或無所見;亦即,若起妄想,即見有毛輪;若不起妄想,即自不見。
【義貫】
又“譬如”人因患“翳目”,而妄“見”空中“有”五色毛輪之“垂發”,如是自見已,更“謂衆人言:汝等”皆來“觀”看,“此”處有毛輪!然“而是垂發,畢竟非”有實自“性”,亦“非無”由病目等因緣和合妄現之“性”,其關鍵只在以病眼“見”,或“不”以病眼“見”的緣“故”而已。“如是”,諸“外道”人以自心“妄見”樂欲“希望”,而虛妄“依”著“于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邪“見”,而“誹謗”如來“正法”,因而“自陷陷他”。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
【注釋】
“火輪”:即旋火輪,亦即旋轉火把而成輪之相。
“非輪”:實非是輪。
“愚夫輪想”:愚癡凡夫妄生取著虛妄之相,而生實輪之想。
“一切性生”:而令一切依于虛妄見之性生起。
【義貫】
又“譬如”旋轉“火”炬而成“輪”狀,而此火輪,實“非”是“輪”,然而“愚”癡凡“夫”妄生取著,而生于有實“輪”之“想”,此“非有智者”之所爲。“如是,外道”之人,由于其心“惡見”邪欲“希望”,而“依”著“于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之妄“想”,而令“一切”依于虛妄見之“性生”起。(亦即:妄心生、妄法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于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注釋】
“摩尼珠”:即如意寶珠。
“作摩尼想”:作真摩尼珠之想。
“計著追逐”:如是計著,而起追逐。
“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而彼水泡,實非摩尼,亦非不爲自心妄現之摩尼。
“取不取故”:其關鍵只在自心取著與不取著而已。不取則非摩尼,取則非非摩尼。
“于無所有說有生”:于真空理寂中,妄說實有諸法生起。此爲執常見者。
“緣有者言滅”:而于因緣和合而生者,卻說一切皆悉斷滅無有。“緣有”,即緣生。“滅”,無、斷滅之義。此爲執斷見者。
【義貫】
又“譬如水泡”,其狀“似摩尼”寶“珠,愚小無智”之人不善分別,而“作”真“摩尼”珠之“想”,如是“計著”已,起而“追逐”。然“而彼水泡”,實“非摩尼”珠,亦“非非”爲自心妄想因緣而現之“摩尼”;其關鍵只在自心“取”著與“不取”著外相的緣“故”而已(若心寂,即一切法寂。)“如是,外道”之人,由于“惡見妄想”分別“習氣”之“所熏”染,而“于”真空理寂本“無所有”中,妄“說”實“有”諸法“生”起,而墮于常見;或于正法之因“緣”而“有者”,卻妄“言”一切皆悉斷“滅”,無所有,而立斷見。
【诠論】
以上之旨,皆在闡明,外道之四句悉依于諸法之生住滅相,而起妄計。若了諸法實是自心所現,則四句便失其所本;本亡,末自然無寄;如是四句與諸妄想,便灰飛煙滅。是故,佛在此以種種譬喻所破的,實並非四句本身,而是四句依之而起的諸法之相;因此是直破其本,釜底抽薪,令妄盡真現,爲頓教之法門。又,以上七喻,爲破佛法外之外道邪執。以下五喻,則爲破附佛法外道及錯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