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是名所說事妄想。】
【義貫】
“大慧,雲何”爲“所說事妄想
謂”依先聖所說之種種法,而計著實“有”其“所說事”之“自性”(其所說事中,一一皆有實自性),而聖人所說事者,唯“聖智所”證“知”之境,非凡夫能了;然而愚夫卻“依”于“彼”聖所說“而生”起種種戲論“言說”之“妄想,是名”爲依聖人“所說事”而起之“妄想”。
【诠論】
此爲依聖人所說之法,依言取實,執有實自性之妄想。
【大慧,雲何相妄想
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注釋】
“如鹿渴想”:如群鹿渴時,而于陽焰生實水之想。
“種種計著而計著”:以種種自心現妄想計著而計著聖(人)所說事,執其性爲實有,妄有所得。
“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不但于聖人所說之出世法執爲實有自性,且于地水火風等世間法之堅濕暖動相,亦執爲實有,而起一切法有實自性之妄想。
【義貫】
“大慧,雲何”爲“相妄想
謂即”于“彼”聖人“所說”之種種“事”境中,猶“如”群“鹿渴”時,而于陽焰生實水之“想”,愚夫亦如是,以“種種”自心現妄想“計著而計著”聖人所說事,執其爲實有自性,妄有所得;不但于出世法如是,于世間法亦如是,“謂”于地水火風之“堅濕暖動”等“相”,而起“一切”法皆有實自“性”之“妄想,是名”爲依世出世法“相”所起之“妄想”。
【大慧,雲何利妄想
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
【義貫】
“大慧,雲何”名爲“利妄想
謂樂”著“種種金銀珍寶”,不達性空,而起之妄想,“是名”爲依財“利”而起之“妄想”。
【大慧,雲何自性妄想
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注釋】
“自性妄想”:此即外道執四大種各有自性,能生萬物之妄想。
“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謂堅執有實自性執持此一一諸法,且其自性,一一皆決定如是,不可變異。此爲外道之執常見者。
【義貫】
“大慧,雲何”爲“自性妄想
謂”堅執有某些實“自性”執“持此”等一一諸法,且其自性一一皆決定“如是,不”可改“異”,此爲依外道之“惡見”,而作此“妄想,是名”爲執諸法有定實“自性”所起之“妄想”。
【大慧,雲何因妄想
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注釋】
“因妄想”:此爲外道執有、無二法爲生因之妄想。
“若因若緣,有無分別”:謂于因緣所生法之因與緣,起有、無之妄想分別。“若”,或也。
“因相生”:計著有無二法爲因相,而能生一切諸法。
【義貫】
“大慧,雲何”爲“因妄想
謂”于因緣所生法之“若因、若緣”,起“有”或“無”之妄想“分別”,計著有、無二法爲“因相”,而能“生”一切諸法,“是名”爲計著邪“因”所起之“妄想”。
【大慧,雲何見妄想
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注釋】
“見妄想”:此爲外道執四句惡見之妄想。因前一個“因妄想”,是計著有、無二法爲生因之妄想,既著有、無,則四句之妄想便跟著繁興,以有、無二法爲四句之根本,本既立,末即隨生。而外道不了四句唯心所現,本無自性,執爲實有,遂有如是之迷惑顛倒。
【義貫】
“大慧,雲何”爲“見妄想
謂”執“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惡見”,此爲“外道”依自心現“妄想計著”四句爲有實自性,所生之“妄想,是名”爲依四句惡“見”所起之“妄想”。
【大慧,雲何成妄想
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注釋】
“謂我我所想”:謂凡夫及外道,計五蘊法爲我我所之想。
“成決定論”:以宗、因、喻等虛妄法,強成有我且認爲是決定不變之論。
【義貫】
“大慧,雲何”爲“成妄想
謂”凡夫及外道,計五蘊法爲“我、我所”之“想”,而以宗因喻等虛妄法,強“成”有我且認爲是“決定”不變之“論”,如是所成之妄想,“是名”爲“成妄想”。
【大慧,雲何生妄想
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
【注釋】
“緣有、無性生計著”:謂執諸法皆以有、無二法爲緣,而生計著之妄想。“有、無性”,即有、無二法。
【義貫】
“大慧,雲何”爲“生妄想
謂”執諸法皆“緣有、無”二“性”(二法)而“生計著”之妄想,“是名”爲“生妄想”。
【大慧,雲何不生妄想
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注釋】
“不生妄想”:此爲妄計萬物未生之前,先有不生之體,此體則不從因緣而生。
“謂一切性本無生”:“一切性”,即一切法。謂計一切法本來無有生起,亦從來不生。
“無種因緣生無因身”:“無種”,“種”即能生之義,以計“無”爲能生一切,故稱“無”爲“無種”。此謂以無種之因緣,而生無因之身。“無因之身”,指雖有種種物之體生起,然此體則不待因緣而生,稱爲無因身。“身”,即是體。
【義貫】
“大慧,雲何”爲“不生妄想
謂”計“一切”法之“性本”來“無”有“生”起,且妄謂由“無種”之“因緣”即能“生”出“無”須待“因”緣而生之“身”(體),如是而起之妄想,“是名”爲邪計“不生”之“妄想”。
【大慧,雲何相續妄想
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注釋】
“謂彼俱相續如金縷”:謂計根身器界等,俱相續連屬,猶如金織于縷。“俱”,皆也。“彼”,指根身器界等法。
【義貫】
“大慧,雲何”爲“相續妄想
謂”計“彼”根身器界等法,“俱”皆“相續”連屬,猶“如金”織于“縷”,如是而起之妄想,“是名”爲“相續妄想”。
【诠論】
此爲計根身器界,循環往複,各有實體,如針引線,相續無窮,亦如縷織金,遞相連屬。
【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
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注釋】
“縛不縛妄想”:“不縛”,即是解,此即縛與脫之妄想。
“謂縛不縛因緣計著”:謂由縛與脫之因緣,生實有自性之計著。
“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士夫”,即人。此謂如人以繩之方便,結繩作結,結已還解。
【義貫】
“大慧,雲何”爲“縛”與“不縛”(解脫)“妄想
謂”諸二乘人對“縛”與“不縛”(解稅)之“因緣”,生實有自性之“計著”。此猶“如士夫”(人),以繩之“方便”,結繩作結,結已還解,愚癡之人即見繩爲實有“若縛若解”之事,然繩實無縛無解。“是名”爲“縛不縛妄想”。
【诠論】
此言二乘不達生死涅槃本來平等,真如無縛無脫,以不了此,故執實有生死可縛此身,有涅槃可脫此身;故厭生死,取涅槃;如人結繩爲結,結後解之,而繩本來不二,亦無有結,亦無有解,然以妄想故,見繩有結、有解,亦如是。
【于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義貫】
“于此”十二種“妄想自性”之“分別”相與共“通相”之境界,“一切愚”癡凡“夫”不達性空,而妄“計”執“著”爲實“有”或實“無”。
【诠論】
此爲總結以上十二種妄想之分析。十二種妄想皆由所緣境而有差別相,然總不外妄想;而愚夫不了此,不但外執種種境界,更內執依此等境界所起之種種妄想,爲實有自性,執之不舍,故成系縛,若了唯是自心,則頓時不脫而脫。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
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诃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注釋】
“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緣起”,即緣起自性、或緣起諸法,亦即因緣生法。“計著”,即妄想。謂若計著緣起之法而生妄想計著者,亦即:依緣起自性而生妄想。
“種種妄想計著自性”:便會更依種種妄想,而計著緣起爲有實自性。此爲依妄想複執緣起爲有實自性。
“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幻”,即咒術。謂譬如以咒術所示現之種種幻化之身。如咒巾成兔,咒竹成龍。咒則比喻無明習氣,巾與竹則喻爲所依之真如,兔與龍則比喻緣起諸法。
“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異幻”,有異于幻化之物,即,不能了見其爲幻化,以爲是實物之義。此謂,凡夫以依于自心妄想,而見種種法爲不同于幻化之物,(見其爲實,則計爲不幻)。
“幻與種種”:“幻”,幻術。“種種”,幻術所現之種種法。
“非異非不異”:“不異”,一也。即非一非異。
“若異者,幻非種種因”:幻術與所現之種種法若定相異者,則幻術不應成爲其所化現之種種法之生因。然此種種幻法實因幻術而起,故幻術與所幻之法非異。
“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然而幻術與種種幻術所生之法,若不異者,則幻術與種種幻法應無差別。
“而見差別”:而今見幻術與所幻之法實有能生及所生之差別,故幻術與種種幻法非一(非不異)。
【義貫】
“大慧”,若“計著緣起”諸法“而”生妄想“計著者”,便會更依“種種妄想”而“計著”緣起諸法爲有實“自性”。譬“如”以“幻”術而“示現種種”幻化 “之身,凡夫”無智,于此等幻化之物,以依自心“妄想”,而“見”有“種種異”于“幻”化之實物,且執以爲實。“大慧,幻”術“與”其所化之“種種”幻法,實“非異、非不異”(非一非異)。幻術與其所幻之法“若”定相“異者”,則“幻”術(妄想)應“非種種”幻法(緣起)之生“因”;然幻術實爲幻法之生因,故幻術與幻法爲不異。複次,幻術與其所幻現之法“若不異者”(若是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