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實不生,以一切依正等法皆唯自心所現而爲受用故,其法皆不出自心所計之自相與共相。
“外性非性”:既是唯心所現,則顯一切外性非有自性。
“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除了愚夫因自心所現,不自覺知而生妄想之故,因而見有諸相生起外,其實並無有一法而有實自體相可得。
“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是故了知一切諸法但是因緣所作生滅事,方便和合虛妄之相,如是了知後,當遠離漸次生與一時俱生之妄見。
【義貫】
“大慧”,執“漸次生”之說者,即系計諸冥谛等邪因緣“相續”爲“方便”,能生一切法;是說“不然”,此“但”愚夫“妄想”分別而見有生“耳”。是故邪緣實不生一切諸法。親“因”緣、“攀緣”(所緣緣)、“次第”緣、與“增上緣等”六種緣爲正緣,以此六種正緣爲能“生”,而此六者相續相系故有“所生”之諸法,“故”諸法非由邪緣生。然而于此四緣(或六因二緣)中,求其生相亦皆不可得,故此四緣亦是妄計,是故邪正因緣皆不生。是故,“大慧,漸次生”其體本“不生”,但以凡夫“妄想”而于諸法之“自性,計著”其爲有生滅“相故”,妄見有生,而實有生。“漸次”生與一時“俱”生皆實“不生”,以一切依正之法皆唯“自心”所“現”而爲“受用故”,其法則不出于自心所妄計之“自相”與“共相”,以是唯心所現,是故一切“外性非”有自“性”,心外無法,縱有假相,而無實體,如虛空華。故總結而言,“大慧,漸次”生與一時“俱”生本皆“不生,除”了愚夫因“自心”所“現、不”自“覺”知,而生“妄想故”見有諸“相生”起外,其實無有一法而有實自體相可得。“是故”了知一切諸法但是“因緣”所“作”生滅“事”之“方便”和合虛妄之“相”;如是了知已,故“當離”于“漸次”生與一時“俱”生之妄“見”。
【诠論】
大慧在前問因緣相,佛答六因二緣,意在明示諸法緣會而生,緣離則滅。生滅唯緣聚散所現之相,性本無生無滅,即所謂“無性緣生、緣生無性”,這是佛所說的正因緣之義。所以佛一代時教中,以因緣爲宗者,就是指此因緣。然而外道不達此理,因而執有、無、神我、微塵等爲因緣,而妄立頓生與漸生之法,混濫如來緣起正說,所以佛逐段破斥其說之謬,最後,更于正因緣生法中,指示其中不生的道理,意在令法衆頓達生而無生的甚深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複生,相續因緣起,
唯爲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叁有現。】
【注釋】
“一切都無生”:謂于世谛中,有邪、正之生法,理中,則一切都無生。連“無生”亦無生。
“亦無因緣滅”:所生之法既無生起,故實亦無能生之法滅去。
“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但諸凡愚于彼妄現之生滅相中,見實有生滅,因而起因緣爲實有之妄想。
“非遮滅複生,相續因緣起”:“遮”,遮止。“滅複生”,亦即滅與生;“複”,語助詞。此謂,我非爲了遮止有實滅及有實生之見,方才破此邪正因緣相續所起之法。
“唯爲斷凡愚,癡惑妄想緣”:只是爲了斷凡愚癡迷惑,而于自心中妄想分別之種種攀援而已。亦即:非爲止外見,但爲了自心!以一切妄惑本從自心而起。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有無”,指邪執之生法。“緣起法”,指正計之生法。謂,一切邪執之有、無,與正計之四緣所起之法,這些實都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從是叁有現”:既然是無生,怎麼有叁有呢?這是由于凡夫爲無始妄想習氣之所迷、所轉,故有叁有之妄相顯現。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谛中有邪正之生法,而理中,“一切”實“都無”有“生”。所生之法既無生起,故實“亦無”能生之種種“因緣滅”去。然諸凡愚“于彼”妄現之“生滅”相“中”,顛倒見實有生滅,“而起”種種“因緣”爲實有之妄“想”。我“非”爲“遮”止計有實“滅,複”有實“生”之見,方破此“相續”相屬之種種“因緣”所“起”之法;“唯”是“爲”了“斷凡愚”由于愚“癡”迷“惑”所生之一切“妄想”攀“緣”而已:一切邪執之“有、無”與正計之四“緣”(或六因二緣)所“起”之“法,是”等諸法“悉”實“無有生”;然而凡夫爲無始來之妄想“習氣所迷”、所“轉從是”于一切無生中,而有“叁有”之妄相顯“現”。
【真實無生緣,亦複無有滅;觀一切有爲,猶如虛空華。攝受及所攝,
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複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注釋】
“真實無生緣,亦複無有滅”:“真實”,真如實理。謂真如實理中,本無能生之緣,亦無有滅去之緣。
“猶如虛空華”:如虛空之華,本無所有,唯翳眼所見。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攝受”,能攝受,即能取,亦即能取之心。“所攝”,即所攝受,所取,亦即所取之境。此謂,若了能取之心及所取之境,本自無所有,即得舍離一切迷惑癡亂之妄見。
“非已生當生”:“已生”,指過去、現在已生。“當生”,指未來當生。這兩句,就代表叁際。此謂,一切法非過去已生、現在方生,或未來當生,于叁際中求之,生相、生因皆了不可得,亦無有能生他法之因緣。
“斯皆是言說”:謂生滅因緣及漸生、頓生等皆只是假名、言說戲論。
【義貫】
“真”如“實”理中,本“無”能“生”之“緣,亦複無有滅”去之緣;以正智“觀一切有爲”法,皆“猶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唯翳眼所見。若了能“攝受”之心“及所攝”受之境,本皆無所有,即得“舍離”一切迷“惑”癡“亂”之妄“見”。一切法“非”過去“已生”,現在方生,或未來“當生”,于叁際中求之,生相與生因皆了不可得,“亦複無”有能生他法之“因緣”可得,“一切”悉“無所有”,了無一法可得,所謂生滅因緣、漸生、頓生等,“斯皆”只“是”假名、“言說”戲論,毫無實義。
【诠論】
本偈總頌一切因緣無生之深旨。最初,佛之所以說因緣生法的原因,是因爲凡外妄執無因爲能生起一切諸法,起有無之妄見,所以佛說正因緣生法以破其無因之惡見。大慧菩薩恐怕法衆猶不了解緣生之義,所以特再問因緣之相。佛于是答六因二緣,生起諸法,並再斥邪計之緣生,最後歸于令正觀諸法緣生無性,連正因緣所生亦無性,而頓證無生。至此,無生之理既彰,真實之義已顯,則生滅因緣,總如幻夢。所以佛在此特地顯示真實本無生滅,不假因緣,因爲一切生滅因緣,都是言說假名,毫無實義。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衆生。】
【注釋】
“言說妄想相心經”:“心”,心要、心地。“經”,契經、法門。因佛在前面偈中,最後說:“斯皆是言說”,所以大慧菩薩有此一問。
“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言說”,能言說。“所說”,所言說。“二種義”,二種法之義。
“淨一切衆生”:淨除一切衆生之妄想。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我等宣“說言說妄想相”之“心”地法門(“經”)。“世尊,我及”其“余”諸“菩薩摩诃薩,若”能“善”了“知言說妄想相”之“心”要法門(“經”),“則能通達”能“言說”及“所”言“說二種”法之真“義”,而知能铨所诠皆起于妄想,便能“疾”速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此自利,並可“以”能“言說、所”言“說二種”真實義“趣”而“淨”除“一切衆生”之妄想,以利他。
【诠論】
前面佛在偈中說:“斯皆是言說”。大慧菩薩已領會言說無實,乃是妄想所現之相。然而言語所說者,能顯第一義心,爲何稱爲妄想呢?所以請問妄想相心經。之所以稱爲“心經”的原因,是因爲妄想與言說,俱不離心,所以稱爲“心經”——心地法門。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注釋】
“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從自心中妄想,而對色相起自共相之計者,因而生起此種言說(相言說)。
“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先前所經曆之種種境界,隨自心之憶念,而于夢中生起此等境界。
“從覺已,境界無性生”:從夢中醒覺後,夢中種種不實境界,雖了無自性,然亦得憶念彼等夢中境界,而生此種言說(夢言說)。
“過妄想計著言說”:“過”,過惡、過咎。指他人對我所作之過惡。
“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先”,先前。“怨”,冤家仇人。謂由于憶念先前之冤家雠(雠chóu。①校對文字:校~。~定(校對並加以考證)。②同“仇”。③ 同等:“史高與金安上……皆~有功”。④ 售,給價。⑤應對:~問(辯駁問難)。⑥古同“酬”,酬酢。)人,所作惱害于我之業,隨其心之憶念分別彼等事,而生此種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
“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過”,過謬。“自種”,自起言說戲論之種子。此謂,此爲從無始世來,第八識中所含藏的虛僞計著、過缪的自起言說戲論之種子,熏成習氣,而生現行。
【義貫】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