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所“謂”一、“相言說”,二、“夢言說”,叁、“過”咎“妄想計著言說”,四、“無始妄想言說”。第一、所謂“相言說者”,爲“從自”心中“妄想”而對一切“色相”起共自相之“計著”,因而“生”起此種言說,是名爲相言說。第二、“夢言說者”,爲“先”前“所經”曆之種種“境界,隨”自心之“憶念”,而于夢中“生”起此等境界,隨後“從”夢中醒“覺已”,猶執著夢中所見種種“境界”,不知其不實如幻,了“無”自體“性”,以不了此,因而“生”此種言說,是名爲夢言說。第叁,所謂“過妄想計著言說者”,爲由憶念“先”前之“怨”家雠人“所作”惱害于我之“業,隨”其心之“憶念”分別、而“生”此種言說,是爲過妄想計著言說。第四,“無始妄想言說者”,爲從“無始”世來,第八識中所含藏的“虛僞計著、過”缪的“自”起言說戲論之無明“種”子,熏成言說戲論“習氣”,而“生”現行。故起種種言說。“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诠論】
簡言之,“相言說”是計著色相而起的言說;衆生總是見相、著相,即起言說。光這相言說,即包括了無法中的相、名、妄想叁種:外見諸相,內起妄想,而起諸名、言,所以“相言說”即是一切言說的總稱。
“夢言說”是計著夢中事而起的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是計著他人對我的怨害而起的言說。這叁種是末,最後一種,無始妄想言說,則是根本,本末相依,都叫做“言說妄想相”。若離妄想,即無言說;無言說處,即第一義心;第一義心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
【注釋】
“所現境界”:所起現行境界之相。
“何處、何故、雲何、何因”:從何處、爲何緣故、雲何、及由何因緣。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等妄想言說之“義,勸請”于“世尊:惟願”世尊“更”爲我闡“說言說妄想所”起“現”行“境界”之相:“世尊”,究竟從“何處”、爲“何”緣“故”、“雲何”、及由“何因”,而令“衆生”有“妄想言說”産“生”?
【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齗(龈)、齒,和合出音聲。】
【注釋】
“齗”:牙根肉,同“龈”。
【義貫】
佛告大慧:依“頭、胸、喉、鼻、唇、舌、齗、齒”等處爲緣,與風息“和合”而“出音聲”。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
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
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注釋】
“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言說與妄想二者,是相異,還是不相異。“不異”,即是同。
“謂彼因生相故”:“彼”指妄想。“相”,指音聲相。謂以彼妄想爲因,而生音聲相之果。
“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言說與妄想定是異者,則妄想不應是言說之因。因爲因與果必是同類,若不同類,而決定不同,必定不能成爲因果之間的關系。如稻種可出稻,麻可出油;但橘種決不能出稻,沙決不能出油,以因與果定然互異故。是故妄想與言說既然成爲因果關系,則二者並非決定相異。(因此可說,言說性即妄想性,以言說從妄想中來。)
“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若言說與妄想定是不異,那麼言說與妄想即應同成一個,如是則言語不能顯示(表達)心中之意:因爲既都是妄想,妄想只是無明,言說既是無明,無明怎樣顯示或表達任何有意義之事?更何況能顯示或表達義理?
“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而言語實有能诠顯、表示心意及義理之作用,是故不可說言語與妄想是一而不異。是故,言語與妄想非一、非異。“不異”,即是一,也就是同。
【義貫】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與“妄想”二者,“爲”相“異”,抑“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與“妄想”二者,“非異”亦“非不異。所以者何?謂”以“彼”妄想爲“因”,而得“生”言語音聲“相”之果“故。大慧,若言說”與“妄想”定是“異者”,則“妄想不應是”言說之生“因”,(以因與果應是自類,不應定然互異)所以言說與妄想不是異(非異);“若”言說與妄想爲“不異者”,則二者成爲同一,如是,則言“語不”能诠“顯義”理或心意。(以二者若同,則言語便成妄想,妄想怎能诠顯義理呢?)然“而”言語實“有”能诠“顯”表“示”義理及心意之作用,因此言語與妄想實非一(非不異)。“是故”,言說與妄想“非異非不異”(非一非異)。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
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注釋】
“爲言說即是第一義”:是否如來文字言說之教,即是第一義?這是表“能诠之言”是否是第一義。
“爲所說者是第一義”:或是其所說、所诠之理是第一義?這是表“所诠之理”是否爲第一義。
“謂第一義聖樂”:謂第一義者乃是聖者自證所樂之境界。
“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是故,依聖教言說去修證,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義,並非言說本身即是第一義。
“非言說妄想覺境界”:“覺”,覺觀。心的粗相叫“覺”,細相叫“觀”。謂第一義不是言說妄想覺觀之境界。
“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所謂言說,是由有生滅、會動搖,幾經展轉變化的衆因與衆緣和合而生起。所謂“生滅”者,如音聲、風息之相,乃至能生此風相的妄想,都是念念生滅。“動搖”者,指音聲、風相與頭、胸、喉、唇、舌等諸處,皆因要出聲而不住地動搖。“展轉”,音聲、風息自下而上,幾經展轉變化,故稱展轉。
“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第一義”:若由展轉變化之衆因緣和合而生者,彼法則不能顯示第一義。因爲若是展轉因緣而生,則是無常法,而第一義非無常法:第一義不生不滅,湛然常寂,不動不搖,不屬因緣和合而起,豈是由生滅、動搖因緣而起的言說之相所能顯示的呢?這是第一個原因。
“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于第一義谛中,自相、他相皆無自性;因爲第一義超然絕待,無自無他,人我相泯,法界一體。而言說相則有自他、問答、對待等之相,因此不能顯示泯絕自他相之第一義。這是第二個原因。
“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謂第一義者,乃爲聖者隨順法性而契入自心現量,故如實證知種種外相皆悉虛妄,一切外性皆無實自性。而言說者則是取著自心及內外諸法,故言說不能顯示第一義。這是第叁個原因。
【義貫】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文字“言說”之教“即是第一義?”或“爲”其“所”诠“說”之理“者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能诠之“言說”本身即“是第一義,亦非”其“所”诠“說”之理“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者,乃是“聖”者自證、所“樂”之境界。是故,依聖者之“言說”而修證,“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義”,並“並非說”本身即“是第一義”。簡言之,“第一義者”,乃爲“聖智”內“自”證“覺”悟“所得”之境界,而“非言說妄想覺”觀所能及之“境界。是故言妄想不”能“顯示第一義”。其原因有叁,第一,因爲文字“言說者”,系由有“生滅”、會“動搖”來去、幾經“展轉”變化之衆“因、緣”和合而生“起。若”是由“展轉”變化之衆“因緣”和合而生“起者”,則是無常法,而第一義非無常法,(以第一義不生不滅,湛然常寂,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屬因緣和合而起,豈是由生滅、動搖因緣而起的言說之相,所能顯示的呢?)是故,“彼”言說法“不”能“顯示第一義”。第二,“大慧”,因第一義超然絕待,無自無他,人我相泯,法界一體,故“自”相、“他相”皆“無”實自“性”可得“故”,而言說問答有自他、對待之相,是故“言說相不”能“顯示”泯絕自他對待之“第一義。複次”,第叁,“大慧”,第一義者系爲聖者“隨”順法性而契“入”一切法皆爲“自心現量”之甚深理智,“故”如實證知“種種”外“相”悉皆虛妄不實,一切“外性”皆“非”有實自“性”,但自心現,故離一切相,豈是彼取著自心內外一切諸法之妄想言說相所能顯示的呢?是故“言說妄想不”能“顯示”此離相之“第一義。是故大慧”,應“當”善“離言說”所起這“諸妄想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注釋】
“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諸法之性本無有自性。既無自性,故亦無有言說可說,故諸法爲離言說相;若有言說,但是衆生自心妄想,非諸法之自性。是故法性本絕言思既絕言思,即是第一義空。
“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空空”即“能空”固然空,“所空”亦是空。上面一個“空”字即指“能空”本空之“空”;下面一個“空”字則指“所空”亦空之“空”,故成雙空。能空、所空皆空,即是第一義聖智大空;第一義大空之境,泯絕一切相,更無言思可得。此二句謂:如是言思俱絕之甚深第一義空空之義,唯自覺聖智所得之妙,愚癡…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