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緣生);菩薩作如是觀已,則徹“見”一切法皆由于自心“妄想”之因“緣”而“生”起,故知亦非無因生,是故“于叁界”之“內”心、“外”境“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以“見”一切法皆“離”于“自性”,如是見已,一切“生”相之“見”便頓時“悉”皆寂“滅”。以如是見諸法實無生,故了“知如幻”、如陽焰“等”實爲“諸法”之“自性”;如是了知已,即時證“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即“離”于一切法有“生、住、滅”相之“見;是名”爲“菩薩摩诃薩善”觀察“分別”而“離”于“生住滅”之虛妄“見”。

  【雲何菩薩摩诃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義貫】

  “雲何”爲“菩薩摩诃薩”證“得自覺聖智”至“善”之“樂”的行相?“謂”于證“得無生法忍”已,即“住”于“第八菩薩”不動“地”,而“得離”于“心、意、意識”(八識)、“五法”、叁“自性”、及人法“二”種“無我”等幻“相”,而證“得意生身”。

  【诠論】

  在第八地以前,未離生住滅見,因此尚屬生滅之境界;住第八地後,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一切俱離,而得無生法忍,入于不生不滅之境界。因爲已離于藏識,意識不生,故能隨意現身,所以稱爲意生身。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于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诃薩意生身,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爲成就衆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注釋】

  “譬如意去,石壁無礙”:譬如心意之來去,石壁亦無能障礙。

  “于彼異方無量由延”:“異方”,他方。“由延”,由旬。謂又如于他方無量由旬外之地。

  “因先所見”:“先”,先前。

  “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其所憶念者,于其心中流注不絕,而與其身並不相妨礙,隨意遍能到達其所憶念之處。菩薩之意生身,亦複如是,隨意遍到。

  “一時俱”:即一時頓俱,非漸次俱足。

  “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此二者爲能生意生身之功德道力,亦即意生身之“意”。

  “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以種種妙相而爲莊嚴之聖種類之身。此爲如意所生之妙身,亦即意生身之“身”。

  “一時俱生”:一時俱足生起。

  【義貫】

  大慧菩薩問:“世尊,意生身者”,以“何因緣”而得其名?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心“意”之來“去”,如念即至,“迅疾無礙”,是“故名”爲“意生”身;又“譬如”心“意”之來“去,石壁”亦“無”能爲“礙”。又譬如有人“于彼異”地他“方,無量由延”(由旬)外之地,“因先”前“所”曾“見”,而“憶念不忘”。如是,其意所念者,于其“自心”之中“流注不絕”,然“于”其“身”並“無”有“障礙”産“生”,身在此,而意在彼,其意念何處,便仿如置身其中,隨意自在能到。(菩薩之意生身,亦複如是,隨意、迅疾、遍到,無有障礙,其意所到,其身便生。)

  “大慧,如是”之“意生身”,一切功德,“得一時”頓“俱”,非漸次生起。“菩薩摩诃薩”得“意生身”時,其“如幻叁昧力”,及“自在神通”等能生之意,及以種種“妙相”而爲“莊嚴”之“聖種類”之淨妙“身”等所生之身,皆“一時俱”足“生”起。“猶如”心“意”之“生”起,身體或山河一切“無有”能“障礙”者,菩薩意生身之來去十方世界亦複如是,“隨”其心“所憶念”其“本願”所在“境界”之處,“爲成就衆生”故,便能隨意即到。是爲菩薩摩诃薩證“得自覺聖智”至“善”之“樂”的行相。

  【诠論】

  意生身是因爲有叁種涵養,所以才取“意生”爲譬喻:一、迅疾;二、無礙;叁、遍到。這是說菩薩得如幻叁昧後,現身攝度衆生,也有此叁種功能,所以取以爲名。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只有聖人才能。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注釋】

  “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轉”,展轉,迅疾之義。謂于轉眼之間,便舍離心意意識、無法、叁自性、二無我相所成之身。

  【義貫】

  “如是菩薩摩诃薩”于“得無生法忍”後,即入“住”于“第八菩薩”之不動“地”。于“轉”瞬之間,便“舍”離由八識(“心意意識”)、“五法”、叁“自性”、及“二無我相”所成之“身”,因而“得自覺聖智”至“善”妙“樂”境界;“是名”爲“菩薩摩诃薩成就四”種“法”門,而“得修行者”之無上“大方便”;如是便得從因至果,起用化他,故汝等“當如是”修“學”。

  【诠論】

  本章說,菩薩若依此四法門修行,即是從因至果,一門直入,層層增進,而至起用化他,實爲無上之大方便。

  再者,關于意生身,《華嚴經》所言,與此經稍有不同。《華嚴》的第九地善慧地,現十界身,說法度生,莊嚴佛土,承事諸佛,作大佛事,就是此經所說的得意生身,起用化他。而本經是第八不動地即得,華嚴因說次第段證,所以要到第九地;其次第爲:先在第八地斷俱生我執,證平等真如,得無生忍,二行相行,悉不現前,味著叁昧之樂,由諸佛七次勸請,方能舍叁昧樂,得無功用行,發願度生,所以現無量身,遍至法界,如意自在,故稱意生身,所以其意生身是在九地才得,因爲九地才起作用。而本經是以頓機而言,但一念不生,離心意意識,便頓證無生,一時俱獲意生身;而不是說次第段證才至八地,漸次證得無生、如幻叁昧及意生身。所以本經後面說:“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的原因,也就是這個道理。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世尊:惟願爲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注釋】

  “緣因之相”:即一切法生起之緣與因之相狀。親因爲因,疏因稱緣;又內爲因,外爲緣;又,主因爲因,助因爲緣。

  “以覺緣因相故”:“以”,由于。“覺”,覺了。由于覺了緣與因之相狀。

  “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如是我及諸菩薩,便得遠離執一切法之性爲有、爲無之妄見。

  “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便不會再有自心妄想所見之諸法爲漸次生,或一時頓生之過。“俱生”,即一時俱生起,亦即頓生。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問“世尊”道:“惟願”世尊“爲”我“說一切諸法”生起之“緣”與“因之相”狀。“以覺”了“緣”與“因”之真實“相”狀“故,我及諸菩薩”便得遠“離”計執“一切”法之“性”爲“有”、或爲“無”等虛“妄見”,並使吾等“無”犯自心“妄想”分別所“見”之一切法爲“漸次”生起、或一時“俱生”(頓生)等過咎。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缾、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複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

  【注釋】

  “一切法二種緣相”:一切諸法有二種緣積集之相。

  “如泥、缾、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缾”,即瓶。正如由泥成瓶一樣,由縷得疊,由草得席,由種成芽、由酪成酥等,皆由方便之衆緣和合而生。

  “前後轉生”:前因後果,展轉生起。

  【義貫】

  “佛告大慧:一切”諸“法”有“二種緣”積集之“相,謂外”緣“及內”緣。“外”法因“緣”積集之相“者,謂”以“泥團”爲親因,以“柱、輪、繩、水、木、人工”等“諸方便”爲助“緣”和合,而“有瓶”産“生”。正“如”由“泥”成“缾”之由衆緣和合而生,同樣的,由“縷”成“疊”,由“草”成“席”,由“種”得“芽”,由“酪”得“酥”等,皆由“方便”之衆“緣”和合而“生,亦複如是,是名”爲“外”法因“緣,前”因“後”果,展“轉生”起。

  【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注釋】

  “從彼生陰界入法”:從彼無明、愛、業等內緣法而生陰界入諸法。

  “得緣所起名”:此陰界入諸法,因爲是從內緣法所生起,故得稱爲緣所起之名。

  “彼無差別”:彼等能起之內緣法,與所起之緣所起法,其自性實無差別。

  【義貫】

  “雲何”名爲“內”法“緣?謂無明、愛、業等”這些“法,得”稱爲內法“緣”之“名”,以“從彼”無明愛業等內緣法,而能“生”起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諸“法”。故此陰界入法便“得緣所起”法之“名”,以其爲由內緣法所生起之故。而“彼”等能起之內緣法,與所起之緣所起法,其自行實“無差別”,然“而愚”癡凡“夫妄想”分別,即見有差等,“是名”爲“內緣法”。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

  【注釋】

  “彼因者有六種”:“彼因”指前面所提的“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中的“因”;佛在上面解釋過“緣”,現在則開始解釋“因”。有六種是指內外法各有六種因。

  “顯示因”:唐譯作“顯了因”,魏譯作“了因”。

  “待因”:即觀待因。唐譯作“觀待因”,魏譯作“相待因”。

  “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謂現在之心生起之後,便作爲一切法之生因,于是便能招感當來之果,而令內根身、外器界,一切苦樂、染淨諸法皆得生起,因此當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