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一切法悉不取,謂一切法悉無,衆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師。無少取,非取不取,于一切法悉無所得,故無憶念;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故名禅師。”簡言之,所謂禅師者,即爲已悟無生、無少法可取、無所得、無憶無念、無修無證之境界者,方得名爲禅師。又,《楞伽科解》雲:“禅乃佛祖相授,本源自性情淨妙心,以此示人,故稱爲師。然禅乃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
【義貫】
禅乃諸佛祖師代代親授者,何等人方配稱爲“禅師”?及禅師以何等法“建立”成就“何等人”?
【衆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80)?】
【注釋】
“諸趣”:即六趣,亦稱六道。“趣”是趣向、或往之義。因衆生以所造善惡業,即由此善惡業力之牽引、趣向、往生于某道之中,故名趣。六道即: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稱爲“道”者,以此六者爲衆生生死往來之處,有如道路,行人不休,故稱爲道。
【義貫】
“衆生”于六道中受“生”,其形“相”及“類”別各如何?
【雲何爲財富?何因致財富(81)?】
【義貫】
如何才能稱“爲”真有“財富”?世間人以“何因”緣方能獲得“財富”?
【雲何爲釋種?何因有釋種?雲何甘蔗種(82)?無上尊願說。】
【注釋】
“釋種”:即釋迦種,蓋佛爲釋迦種所生。
“甘蔗種”:即古代甘蔗王之種,釋迦種,甘蔗王之後裔。甘蔗王之事,語出《本行經》:今略述其事:古時有一轉輪王,名大自在,其子孫相傳,共有八萬四千王,最後一王名爲大茅草,老而無子,便將政權交與其大臣,自剃發出家,人皆號之爲王仙。王仙極老時不能行走,其弟子輩欲去行乞時,便用草編成籠子,將王仙裝在籠中,然後把籠子吊在樹上,因怕虎狼來害他。後來有一獵人看到了,以爲是白鳥,便一箭把他射死,血滴在地上。後其弟子回來見師被害,便把他埋葬。後來他血滴之處,突然生出兩根甘蔗,此二甘蔗由于日曬而裂開,其中出生一童男、一童女。大臣聞說,便迎取此童男童女回宮,養育成長,因爲他們是王種,于是立之爲王,以甘蔗爲姓氏,這是甘蔗氏及甘蔗種之來源。
【義貫】
此問:爲何稱爲“釋”迦“種”?釋迦種以“何因”緣而來?及釋迦種之遠祖“甘蔗”氏,及其宗族是怎麼來的?請世尊解說。
【雲何長苦仙?彼雲何教授(83)?】
【注釋】
“長苦仙”:“仙”,爲修道人之義。“長”即常之義。“長苦仙”即是常修苦行之外道修行人。外道之苦行有多種,如赤身、塗灰、浸水、倒吊、拔發、刺身等,謂以此苦行,來世可生梵天,此爲外道邪見,蓋生梵天,實與苦行不相幹,故佛屢斥之。
【義貫】
爲何會有“長”(常)修“苦”行之外道修行人(“仙”)?他們如何“教授”弟子,亦即教何法門?
【如來雲何于,一切時刹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84)?】
【義貫】
“如來”如何能“于一切時”,一切“刹”土,同時化“現”,具有“種種”不同之“名”字,“色”相各別,且有諸菩薩(“最勝子”)眷屬“圍繞”?
【雲何不食肉?雲何製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85)?】
【義貫】
爲何佛弟子“不食肉”?爲何如來“製”佛子皆應“斷肉”食?“食肉”之人有多少“種類”?他們以“何因”緣而好“食”衆生之“肉”?(蓋衆生長劫以來,于六道中生死流轉,常改頭換面,互爲父母兄弟姊妹六親;以改頭換面故,故不相知,若因不相知而殺食,安知你所殺食者不是你前世之父母兄弟六親呢?若如是因不知而相殺者,則至爲慘酷,因此如來大慈,教令斷肉,俾不互殺互食。此以慈悲、止殺故斷肉。)
【雲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刹,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86)?】
【注釋】
“須彌”:即須彌山,義爲妙高山,統一四天下,爲一日一月之所圍繞。
“蓮華”:即華藏世界。
“師子勝相刹”:此世界之名爲師子世界,是爲一切世界中最殊勝者,故說爲“勝相”之“刹”土。
“側住覆世界”:謂世界之形如器皿,或側立,或覆蓋。
“因陀羅網”:“因陀羅”爲帝釋之名,因陀羅網爲帝釋天宮殿上一寶網之名,其網由寶珠貫串而成,每一寶珠皆可發光,各寶珠之光互照互攝,不相爲礙,比喻世界重重無盡,且互攝互入不相爲礙也。
“箜篌”:一種形狀像瑟的弦樂器,出自西域,二十叁弦,抱于懷中,兩手齊奏之,或用木撥彈奏。
【義貫】
爲何有些世界的“形”狀像“日、月”?有的像“須彌”山?爲何華藏世界之形像一朵“蓮花”?爲何“師子”世界爲一切世界中,形“相”最殊“勝”的“刹”土?爲何有的“世界”有如器皿“側”立、或“覆”蓋著的?又爲何有的世界“如”帝釋天宮中的“因陀羅”寶“網”上之寶珠,相輝相映、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呢?又有的世界全由“珍寶”構成,有的狀如“箜篌”或“細腰鼓”,有的像“種種”花(“華”),有的雖無(“離”)“日月光”亦可自己發光,“如是等無量”差別究竟因何而有?
【诠論】
此段唐譯作:“何故諸國土,猶如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卍字師子像?何故諸國土,如因陀羅網、覆住或側住,一切寶所成?何故諸國土,無垢日月光,或如花果形,箜篌細腰鼓?”
【雲何爲化佛(87)?雲何報生佛(88)?雲可如如佛(89)?雲何智慧佛(90)?】
【注釋】
“化佛”:即是應身佛,隨機示現故稱爲化,“化”亦是變化之義。
“報生佛”:即是報佛,由其往昔修因所得,故稱報。
“如如佛”:“如如”即是真如,體性不二稱爲如如佛。
“智慧佛”:“智慧”是本覺;本覺顯照稱智慧佛。
【義貫】
覺體本離名,而爲何會有“化佛”、“報佛”、“如如佛”、“智慧佛”之別?(若合如如佛與智慧佛爲法身,則有叁身、四佛之別。)
【雲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覺(91)?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92)?】
【注釋】
“等正覺”:即正“等正覺”,亦即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漢譯。“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爲正,“藐”爲等;“叁菩提”,正覺。成等正覺,即是成佛之義。“等正覺”之“等”,爲平等、普遍之義,故等正覺又譯爲“正遍知”,或“正遍知覺”。
“色究竟”:爲色界之最高天,色究竟天,又稱無頂天,以其爲色界之頂,于色界天與欲界天中,更無高乎其上者,故稱無頂、或究竟。
【義貫】
爲何報身佛廬舍那佛,不在“欲界”成佛?而在“離”于“欲”界之色界無頂天(“色究竟”天)成正覺?(經中說十地菩薩當寄住于色究竟天,由諸佛灌頂而成佛。)
【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93)?天師住久如(94)?正法幾時住(95)?】
【注釋】
“善逝”:佛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故又稱好去,因佛乘如實之道而去,故稱好去。又,“善逝”與“如來”二號正好成一對,以“如來”爲乘如實之道而來,“善逝”則爲乘如實之道而去,正好彰顯佛來去自在之義。
“天師”:亦是佛十號之一,天人師之略。謂佛是諸天與人之師。佛應爲叁界六道之導師,爲何只說天道與人道?因六道之中,唯有天與人易發菩提心,障較少,易修行證聖果,故稱天人師。
【義貫】
佛“涅槃”後,由“誰”住“持正法”?佛將“住”世多“久”?如來“正法”將“住”世多久?
【悉檀及與見,各複有幾種(96)?毗尼比丘分,雲何何因緣(97)?】
【注釋】
“悉檀”:爲成就或遍施之義。有四種悉檀,謂佛以四法成就一切衆生,或謂以四法遍施一切世間。以第二義,遍施而言,“悉檀”爲華梵並立,“悉”是中文,普遍之義;“檀”是梵語,即檀那之略,布施之義,故合稱爲遍施。又,佛布教度生之法,不出此四悉檀。四悉檀爲:一、世界悉檀:佛對根未熟之世間人,隨順其心之所好樂,而說種種法,以利益之,令其易得信受,易入、易行,如持戒、生天之法等,稱爲世界悉檀;二、各各爲人悉檀:“世界悉檀”爲針對一全體之人,“各各爲人悉檀”則爲成就個人而言,因每個人根性欲望皆不同,故其所需之法亦各異,故佛爲不同情況之個人,開示不同之法門,以適合之,令其修習,各各成就,故稱各各爲人悉檀;叁對治悉檀:前二者爲以人而言,對治悉檀爲以法性爲著眼點,如貪欲多,則以不淨觀爲對治之方;瞋恚多,則以慈悲觀爲對治;愚癡不明因果正理,則以十二因緣觀爲對治。此悉檀爲如醫師爲人看病開藥,什麼病開什麼藥,不因爲人而有差別,只要病況同,便服同一種藥以爲對治,故此悉檀爲以法性,亦即以衆生病種類不同,而示設之種種對治之方,故稱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以上叁種悉檀皆爲方便示導根未熟之衆生,或群體,或個人,或依病不同,而設種種教法,是故皆爲權教,以成熟之,待其善根成熟之後,便開示其第一義谛無相真如之法門,令入唯心現、如來自覺聖智。又,亦可說:世界悉檀令歡喜,對治悉檀令滅惡,爲人悉檀令生善,第一義悉檀令悟理。
“見”:即解脫知見,爲五分法身之一。(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知見謂:依戒定慧得解脫之後,更進一步知見自他能以何法而得解脫,以及依法修行後,是否已得解脫,皆能了了知見,故名解脫知見。
“毗尼比丘分”:“毗尼”,即佛所製之戒律。“比丘分”,爲令諸比丘皆分分得解脫。“分分”,爲全部義。
【義貫】
佛之四種“悉檀及”解脫知“見,各”“有幾種”?又,佛爲何立“毗尼”律藏,令諸“比丘”弟子“分”分得解脫,其立法之“因緣”爲何?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98),何因百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