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7

  ..續本文上一頁易?雲何百無受(99)?

  雲何世俗通(100)?雲何出世間(101)?雲何爲七地(102)?唯願爲演說。】

  【注釋】

  “最勝子”:在此指佛之一切叁乘弟子。

  “緣覺”:爲修十二因“緣”而“覺”悟,故稱緣覺。又稱爲獨覺,此爲修行者于無佛之世,自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故稱獨覺。又,此類行人,以觀十二因緣,了生死輪回之可畏,故常不能起利他之行,而獨取寂靜遠離之行,故稱獨覺。

  “聲聞”:爲佛弟子中,直接聞佛說法之聲而得證道果者,故稱聲聞。

  “百變易”:“變異”即變異生死,爲二乘所共證之離于叁界凡夫之分段生死,以其智障未盡,故仍受殊勝微細之無漏道因緣所感之生死,且以其已改“變”六道凡夫粗陋之身,故其所得之形色殊妙,“異”于凡夫,且其生死不可思議,故亦稱“不可思議變異生死”。又,分段生死爲叁乘共亡,變異生死,唯佛永盡。(附及,分段生死,爲叁界六道衆生,依其所造之有漏善惡業因,所感之異熟果報,以衆生自無始來所造之業因無量,故其受報不可能一次受完,故須依其業果成熟,分段而受,一期一期地受,故稱分段生死。)

  “雲何百無受”:此句魏譯作“何因百寂靜”。“百”者,一切也。“無受”,謂入涅槃,不受後有也。“不受後有”,爲不再來叁界受生,或受生死。“有”即是生,或生死。此爲二乘所證之涅槃。

  “世俗通”:謂第五地,極難勝地菩薩,通達世谛,涉俗利生,故稱“世俗通”。

  “出世間”:指菩薩第七遠行地,情境高超,將作遠行至如來地,究竟超“出世間”垢染,故稱“出世間”。

  【義貫】

  那些佛“最”殊“勝”之叁乘弟“子”,“聲聞”乘及“緣覺”乘行人,爲何能離分段生死,而證得“變異”生死?爲何能證入涅槃,而不再來叁界受後有?如何是五地極難勝地菩薩所現“通”達“世”谛、涉“俗”利生之境界?如何爲第“七”遠行“地”菩薩,究竟超“出世間”之境界?“唯願”世尊“爲”我解“說”。

  【诠論】 此八句偈問叁乘之境界。

  【僧伽有幾種(103)?雲何爲壞僧(104)?】

  【注釋】

  “僧伽”:即衆,或和合義。以具有六和之德,故名。六和爲:一、理和,二、事和,叁、口和,四、意和,五、見和,六、利和。

  “壞僧”:即破戒比丘,或破壞僧團和合也。

  【義貫】

  “僧”衆共“有幾種”?如何即稱爲破戒比丘,或破壞僧團和合之“壞僧”?

  【雲何醫方論?是複何因緣(105)?】

  【義貫】

  如何是世出世間之“醫方論”?以“何因緣”而産生這些醫方論?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106)?】

  【注釋】

  “牟尼”:即釋迦牟尼佛。“釋迦”義爲能仁,“牟尼”爲寂默之義。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爲現在賢劫最初叁尊佛,釋迦佛爲第四尊。此二句之義爲:諸佛所證之理皆同,且其法身皆已泯絕一切相,故實無彼此之別,然爲衆生,故示有別,是故釋迦佛說前叁佛皆是我。

  【義貫】

  爲何偉大的世尊要說這樣的話:“現在賢劫最初的叁尊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及“拘那含”牟尼佛都“是我””?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107)?

  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複爲衆生,分別說心量(108)?】

  【注釋】

  “而複爲衆生,分別說心量”:“心量”即自心現量。此二句,魏譯作:“何故不但說,唯有于一心?”唐譯作:“何不恒說實,一切唯是心?”

  【義貫】

  爲何世尊爲諸衆生廣說一切法,如說“常”與“斷”,“我”與“無我”;因諸佛出興,本爲一事,爲“何”世尊“不”于“一切時”,只“演說”第一義“真實”之理?卻爲諸衆生廣說種種不離自心現量之法,這是爲什麼?

  【何因男女林(109)?诃梨阿摩勒(110)?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闼婆充滿(111)?】

  【注釋】

  “男女林”:即屍多林,又稱屍陀林,意爲寒林。爲棄置男女死屍之所,故稱男女林。比丘于此中住,令覺世間無常,使不淨觀易成。

  “诃梨”:即诃梨勒果,爲印度所産之一種果實。

  “阿摩勒”:亦即庵摩羅果,或譯爲庵摩勒,印度所産之一種果子,可作藥用,其形如槟榔,可治風冷。庵摩羅之義爲“難分別”、或“無垢”。(故第九識,庵摩羅識,又稱無垢識。)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雞羅、鐵圍、金剛,皆爲山名,爲八部之住處。

  “仙闼婆”:“仙”即仙人。“闼婆”即乾闼婆,爲諸天之樂神。

  【義貫】

  爲何有佛弟子住在充置“男女”死屍之屍陀“林”?又“诃梨”勒與庵摩羅(“阿摩勒”),同是樹木,爲何果實不同?再者,八部住處之“雞羅”山、“鐵圍”山,與“金剛”山“等諸山”,爲何有“無量”珍“寶莊嚴”,且“充滿”群“仙”及諸天之樂神乾“闼婆”?

  (佛 答)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谛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注釋】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此謂大慧菩薩所問之百八問題,乃爲大乘之諸度門,而此諸度門皆會歸諸佛第一義心。蓋大慧菩薩所問者,不出理與行二者,“諸度門”爲問行,“諸佛第一義心”爲問理,會行歸理,即行有所歸,而理有所用,斯即圓滿。今佛以大慧菩薩之所問,雖廣攝無量,而皆以第一義佛心爲依歸,故佛贊之:以廣求諸度門,則悲也;以無量度行會歸求于第一義佛心,則智也,悲智雙運,則爲菩薩摩诃薩之學處,諸佛之行處,故佛重複贊之曰:“善哉善哉”。此段唐譯作:“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言……。”(以下略同。)

  “大慧善谛聽”:“善谛聽”謂勿以第六意識分別取著音聲相之心來聽,而應以清淨、谛實、不妄想分別之心來聽。蓋若以意識生滅之心來聽第一義不生滅之法,則不生滅之法亦成生滅矣。是故言:“善谛聽”,“谛”者,實也。

  【義貫】

  至高“無上”、解一切世間法的佛世尊(“世間解”),聽完大慧菩薩的問法偈,見其所問乃爲“大乘”之種種“度門”,而會歸于“諸佛”“第一”義之“心”地法門,如此理行兼攝,悲智同圓,故稱贊說:“問得好極了,問得好極了。大慧,你應善自以無分別心如實聆聽,我今當依次第,如你所問地回答你。”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無自性。】

  【注釋】

  “生及與不生”:“生”即生滅,亦即有爲法。“不生”即不生滅,亦即無爲法。

  “涅槃空刹那”:“空”即空相。“刹相”即刹那流轉。“涅槃空”,爲涅槃與空相。這一句是再舉例說明上句所說的有爲“生”法,及無爲“不生”法,亦即是說:涅槃與空相乃無爲不生法,刹那流轉系有爲生法。

  “趣至無自性”:此句義承上二句言:不管是有爲生法,或無爲不生法,乃至無爲的涅槃與空相,或有爲的刹那生滅相,皆“趣”向“至”于“無自性”,以一切法本無自性,生與不生皆由自心妄想現。

  【義貫】

  大慧,你上面問的問題,不外“生”與“不生”兩個問題,然無爲不生法的“涅槃”與“空”相,與有爲生法的“刹那”生滅相,都歸向于“無自性”(因生與不生、有爲與無爲、涅槃與生死,都是由于自心妄想所現,毫無自體可得。)

  【诠論】

  此叁句爲佛總答大慧菩薩上面所問的一百零八問。蓋問題雖有多般,但皆不出有爲生法與無爲不生法,故佛在此最先提出此二問題,以爲總答,此叁句,唐譯作:“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自性。”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注釋】

  “佛諸波羅蜜”:此爲應大慧菩薩第四十叁問有幾波羅蜜者。“波羅蜜”爲到彼岸,或度之義。一般言有六波羅蜜:檀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華嚴經》再加四種: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成爲十波羅蜜。其實波羅蜜門廣開則無量,故稱“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佛子與聲聞、緣覺”是應前第九十八問:“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諸外道”則爲應大慧菩薩第叁問:“相及諸外道”。

  “無色行”:此爲應前“雲何無色定”之問。義爲修無色定之行。

  【诠論】

  從這五句偈開始,可說是世尊的以偈別答——總答中的別答:而前面叁句偈,則爲總答中的總答。在世尊的別答中,大慧菩薩所提的問題,不但沒有一個遺漏未答,而且世尊還另外多提出了一些大慧菩薩所沒問到的問題。然而,在世尊的別答中,學者可發現兩個大問題:

  第一、世尊前面明明說他將依大慧菩薩所提的次第一一回答(“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可是我們發現的,並非這樣:世尊並沒有照大慧菩薩所問的次第回答!這實在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爲何世尊如此做?爲何自語相違?這在經文中,亦沒有任何解釋。到底爲什麼呢?欲善解佛所說義者,于此須留意焉。

  善知識當知:此經乃爲大乘無上頓門,諸佛以此印心傳心,故須知:佛如是說,實于此中蘊含無限深義,若契佛心者,即能領旨,如是乃知此實是世尊之無上頓教之言外大方便!故願善知識于此須留意深參。然爲欲令行人于此皆能覺知故,特將于後面之別答中,指出此中道理之一二,以飨諸善知識。

  第二、世尊雖一一回應大慧所提之問題,然而事實上,從經文表面上,除一兩處外,學者幾乎看不到什麼答案!這可說是本經中最大的問題,最令人困惑之處!行人于此若能了知,便能通達全經之大旨。反之,若于全經之種種論說,皆能解了其中無上深義,然于此問題尚不能全了,尚有疑惑,乃至不能覺知此問題,則尚隔些子!在此後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