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7

  ..续本文上一页易?云何百无受(99)?

  云何世俗通(100)?云何出世间(101)?云何为七地(102)?唯愿为演说。】

  【注释】

  “最胜子”:在此指佛之一切三乘弟子。

  “缘觉”:为修十二因“缘”而“觉”悟,故称缘觉。又称为独觉,此为修行者于无佛之世,自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故称独觉。又,此类行人,以观十二因缘,了生死轮回之可畏,故常不能起利他之行,而独取寂静远离之行,故称独觉。

  “声闻”:为佛弟子中,直接闻佛说法之声而得证道果者,故称声闻。

  “百变易”:“变异”即变异生死,为二乘所共证之离于三界凡夫之分段生死,以其智障未尽,故仍受殊胜微细之无漏道因缘所感之生死,且以其已改“变”六道凡夫粗陋之身,故其所得之形色殊妙,“异”于凡夫,且其生死不可思议,故亦称“不可思议变异生死”。又,分段生死为三乘共亡,变异生死,唯佛永尽。(附及,分段生死,为三界六道众生,依其所造之有漏善恶业因,所感之异熟果报,以众生自无始来所造之业因无量,故其受报不可能一次受完,故须依其业果成熟,分段而受,一期一期地受,故称分段生死。)

  “云何百无受”:此句魏译作“何因百寂静”。“百”者,一切也。“无受”,谓入涅槃,不受后有也。“不受后有”,为不再来三界受生,或受生死。“有”即是生,或生死。此为二乘所证之涅槃。

  “世俗通”:谓第五地,极难胜地菩萨,通达世谛,涉俗利生,故称“世俗通”。

  “出世间”:指菩萨第七远行地,情境高超,将作远行至如来地,究竟超“出世间”垢染,故称“出世间”。

  【义贯】

  那些佛“最”殊“胜”之三乘弟“子”,“声闻”乘及“缘觉”乘行人,为何能离分段生死,而证得“变异”生死?为何能证入涅槃,而不再来三界受后有?如何是五地极难胜地菩萨所现“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之境界?如何为第“七”远行“地”菩萨,究竟超“出世间”之境界?“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诠论】 此八句偈问三乘之境界。

  【僧伽有几种(103)?云何为坏僧(104)?】

  【注释】

  “僧伽”:即众,或和合义。以具有六和之德,故名。六和为:一、理和,二、事和,三、口和,四、意和,五、见和,六、利和。

  “坏僧”:即破戒比丘,或破坏僧团和合也。

  【义贯】

  “僧”众共“有几种”?如何即称为破戒比丘,或破坏僧团和合之“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105)?】

  【义贯】

  如何是世出世间之“医方论”?以“何因缘”而产生这些医方论?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106)?】

  【注释】

  “牟尼”:即释迦牟尼佛。“释迦”义为能仁,“牟尼”为寂默之义。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为现在贤劫最初三尊佛,释迦佛为第四尊。此二句之义为:诸佛所证之理皆同,且其法身皆已泯绝一切相,故实无彼此之别,然为众生,故示有别,是故释迦佛说前三佛皆是我。

  【义贯】

  为何伟大的世尊要说这样的话:“现在贤劫最初的三尊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及“拘那含”牟尼佛都“是我””?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107)?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108)?】

  【注释】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心量”即自心现量。此二句,魏译作:“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唐译作:“何不恒说实,一切唯是心?”

  【义贯】

  为何世尊为诸众生广说一切法,如说“常”与“断”,“我”与“无我”;因诸佛出兴,本为一事,为“何”世尊“不”于“一切时”,只“演说”第一义“真实”之理?却为诸众生广说种种不离自心现量之法,这是为什么?

  【何因男女林(109)?诃梨阿摩勒(110)?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111)?】

  【注释】

  “男女林”:即尸多林,又称尸陀林,意为寒林。为弃置男女死尸之所,故称男女林。比丘于此中住,令觉世间无常,使不净观易成。

  “诃梨”:即诃梨勒果,为印度所产之一种果实。

  “阿摩勒”:亦即庵摩罗果,或译为庵摩勒,印度所产之一种果子,可作药用,其形如槟榔,可治风冷。庵摩罗之义为“难分别”、或“无垢”。(故第九识,庵摩罗识,又称无垢识。)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鸡罗、铁围、金刚,皆为山名,为八部之住处。

  “仙闼婆”:“仙”即仙人。“闼婆”即乾闼婆,为诸天之乐神。

  【义贯】

  为何有佛弟子住在充置“男女”死尸之尸陀“林”?又“诃梨”勒与庵摩罗(“阿摩勒”),同是树木,为何果实不同?再者,八部住处之“鸡罗”山、“铁围”山,与“金刚”山“等诸山”,为何有“无量”珍“宝庄严”,且“充满”群“仙”及诸天之乐神乾“闼婆”?

  (佛 答)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注释】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此谓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盖大慧菩萨所问者,不出理与行二者,“诸度门”为问行,“诸佛第一义心”为问理,会行归理,即行有所归,而理有所用,斯即圆满。今佛以大慧菩萨之所问,虽广摄无量,而皆以第一义佛心为依归,故佛赞之:以广求诸度门,则悲也;以无量度行会归求于第一义佛心,则智也,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此段唐译作:“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以下略同。)

  “大慧善谛听”:“善谛听”谓勿以第六意识分别取著音声相之心来听,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听。盖若以意识生灭之心来听第一义不生灭之法,则不生灭之法亦成生灭矣。是故言:“善谛听”,“谛”者,实也。

  【义贯】

  至高“无上”、解一切世间法的佛世尊(“世间解”),听完大慧菩萨的问法偈,见其所问乃为“大乘”之种种“度门”,而会归于“诸佛”“第一”义之“心”地法门,如此理行兼摄,悲智同圆,故称赞说:“问得好极了,问得好极了。大慧,你应善自以无分别心如实聆听,我今当依次第,如你所问地回答你。”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注释】

  “生及与不生”:“生”即生灭,亦即有为法。“不生”即不生灭,亦即无为法。

  “涅槃空刹那”:“空”即空相。“刹相”即刹那流转。“涅槃空”,为涅槃与空相。这一句是再举例说明上句所说的有为“生”法,及无为“不生”法,亦即是说:涅槃与空相乃无为不生法,刹那流转系有为生法。

  “趣至无自性”:此句义承上二句言:不管是有为生法,或无为不生法,乃至无为的涅槃与空相,或有为的刹那生灭相,皆“趣”向“至”于“无自性”,以一切法本无自性,生与不生皆由自心妄想现。

  【义贯】

  大慧,你上面问的问题,不外“生”与“不生”两个问题,然无为不生法的“涅槃”与“空”相,与有为生法的“刹那”生灭相,都归向于“无自性”(因生与不生、有为与无为、涅槃与生死,都是由于自心妄想所现,毫无自体可得。)

  【诠论】

  此三句为佛总答大慧菩萨上面所问的一百零八问。盖问题虽有多般,但皆不出有为生法与无为不生法,故佛在此最先提出此二问题,以为总答,此三句,唐译作:“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注释】

  “佛诸波罗蜜”:此为应大慧菩萨第四十三问有几波罗蜜者。“波罗蜜”为到彼岸,或度之义。一般言有六波罗蜜: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再加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成为十波罗蜜。其实波罗蜜门广开则无量,故称“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佛子与声闻、缘觉”是应前第九十八问:“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诸外道”则为应大慧菩萨第三问:“相及诸外道”。

  “无色行”:此为应前“云何无色定”之问。义为修无色定之行。

  【诠论】

  从这五句偈开始,可说是世尊的以偈别答——总答中的别答:而前面三句偈,则为总答中的总答。在世尊的别答中,大慧菩萨所提的问题,不但没有一个遗漏未答,而且世尊还另外多提出了一些大慧菩萨所没问到的问题。然而,在世尊的别答中,学者可发现两个大问题:

  第一、世尊前面明明说他将依大慧菩萨所提的次第一一回答(“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可是我们发现的,并非这样:世尊并没有照大慧菩萨所问的次第回答!这实在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世尊如此做?为何自语相违?这在经文中,亦没有任何解释。到底为什么呢?欲善解佛所说义者,于此须留意焉。

  善知识当知:此经乃为大乘无上顿门,诸佛以此印心传心,故须知:佛如是说,实于此中蕴含无限深义,若契佛心者,即能领旨,如是乃知此实是世尊之无上顿教之言外大方便!故愿善知识于此须留意深参。然为欲令行人于此皆能觉知故,特将于后面之别答中,指出此中道理之一二,以飨诸善知识。

  第二、世尊虽一一回应大慧所提之问题,然而事实上,从经文表面上,除一两处外,学者几乎看不到什么答案!这可说是本经中最大的问题,最令人困惑之处!行人于此若能了知,便能通达全经之大旨。反之,若于全经之种种论说,皆能解了其中无上深义,然于此问题尚不能全了,尚有疑惑,乃至不能觉知此问题,则尚隔些子!在此后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