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8

  ..續本文上一頁別答中,世尊似乎只把大慧所提的問題,一一引述一次,或以不同的字句,把大意重述一次,因此好像並沒有真正回答任何一個問題!或者至少沒有明白的、正面的回答!至少,我們在此後一大段世尊的偈答中,找不到一個滿足我們好奇心、一對一的答案,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這是無上頓教不著一字的妙法!因此,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又,唯有了解這問題之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大慧與世尊之間,這一百八問答的主旨。而這百八問答,即爲此經之總論,本經最重要的無上甚深微妙義趣,都在此中表露無遺,從此以後的全部經文,只在詳細發揮此總論之意。換言之,這一篇總論,已敘述了本經的主旨,乃爲最上根器人說,無上圓頓之機,于此便能頓契;若不能者,則須往下一一詳細參究。然而欲契入此總論之義,其關鍵實不在了解與求索其一一問題與答案中之種種法相(然而亦不能不甚了了——此實爲學佛之最難處:須“于相而離相”,“了了知,無一物”,方得契入!)是故所謂通達者,爲在于通達其大旨。問:如何通達其大旨?答:若欲通達者,須了此中真正的問題,實不在于大慧所問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佛的答案是“什麼”,而在于了知大慧是“怎麼”問的,及世尊“怎麼”答。這是關鍵所在。若只將注意力集中于“什麼”問題,及“什麼”答案上,則將迷于個別之表相,而變成見樹不見林,不能將這一百零八問連鎖貫串起來,如此則一百零八問便成爲很紛雜瑣碎。又,大慧所問的方式,雖然亦有其次第,然亦令人有面對一大堆缤紛錯雜之相,茫然不知頭緒之感。然而若欲將此引人入勝、色彩缤紛的一百零八問貫串起來,學者實不必用心費力去一個個兒考較排比推敲,(那會徒勞無功的!)

  只要了知世尊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便能頓了。換言之,世尊已用一種很特殊的方式,令學者能將此一百八問,一次貫串起來!而世尊回答的方式是什麼呢?

  他把這一百零八個表面上有相當次第的問題,先將其次第完全打碎,然後好像毫無次第地、東一個西一個地回應!而回答時,又沒有給與學者心中所期盼的所謂“答案”!這即是如來的妙法。亦即是禅門中所謂的當頭棒喝,亦有如後代禅師們所用的“答非所問式”的回答。當知這亦是大方便、大接引。這才是回答這些問題最好的次第,也才是這一切問題的真正答案!唯有息心頓契者,方能頓領其玄旨,而頓去一切迷執。又此頓教密意,本來只可自會,不可明說,自會則其力用大,明示則失其頓契之利。然世值末法,此無上頓教密意,若再不明宣,恐將隨時而汨沒,而如來大法不得紹隆,故于此“義貫”中,于適當處,將點出此無上微妙之旨,普令學人皆能見聞知解、體悟契入,如是則爲此“義貫”之薄意耳。

  【義貫】

  (大慧,你爲何要問:)諸“佛”所開演的各種“波羅蜜”門,以及菩薩“佛子”、“聲聞、緣覺”叁乘,及“諸外道”,以“及”“無色”定之修“行”,“如是”等“種種事”?(按:亦可于每一問題後再加這些話:“大慧,其實你所問的這些問題,及其答案,皆“趣至無自性”,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現——若了唯心,此等問題,皆渙然得解——不解自解矣!”此後皆可仿此。然此則有若狗尾續貂,以佛之意乃在“說而不說,不說而說”之“無說無示”,而令當機自悟,非在供給任何答案。)

  【須彌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

  【注釋】

  “須彌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這是應前面大慧第五十九問天有幾種、及第六十問何名爲地、星宿、日月等。

  “外道天修羅”:這顯然與前叁句沒有什麼關聯,且與大慧所問的次第不合。這便漸漸表現世尊之特殊方便(所謂故意“不按牌理出牌”)。

  【義貫】

  (大慧,你爲何要問:)“須彌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這些問題?——須知這些問題都“趣至無自性”!)

  【解脫自在通,力禅叁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

  諸禅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叁昧起心說。】

  【注釋】

  “解脫自在通”:此爲應前第七問:“解脫至何所”,及第二十一問“何因得神通,及自在叁昧?”

  “力禅叁摩提”:此爲應前第八及二十一問:“何等禅境界”、“雲何叁昧心?”“力”爲如來十力,大慧並未問此。

  “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此爲應前第叁十六問:“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諸陰身往來”:這是應前第十六問:“進去及持身”。“諸陰身”,爲五陰身及中陰身。

  “正受滅盡定”:此爲應前第十五問:“雲何爲想滅?”及第十四問:“雲何滅正受?”

  “叁昧起心說”:此爲應前第十五問:“何因從定覺?”

  【義貫】

  (大慧,你爲何要問:)“解脫自在”與神“通”、佛之十“力”、各種“禅”定、及“叁摩提”(叁昧)、“滅”度“及”四“如意足”,七“覺支及”叁十七助“道品”,各種“禅定”之“無量”境界,五陰及中“陰身”的“往來”生死,叁昧“正受”及“滅盡定”,以及修行者于無想之“叁昧”中爲何會再“起心”動念呢?這些事情如何解“說”?

  【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乘及諸種性?】

  【注釋】

  “心意及與識”:此應前第二十二問:“雲何名爲藏?”及第二十叁問:“雲何意及識?”

  “無我法有五”:此應前第四十六問:“何等二無我?”“五”,是指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意謂此五法皆爲無我法。

  “自性想所想”:此爲回應前第六十七問:“自性及與心”。“自性”,即叁自性: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想所想”,即能想之心與所想之境。

  “及與現二見”:此爲回應前第二十八問:“雲何爲斷見,及常見不生?”。“現”,爲産生之義。

  “乘及諸種性”:此爲回應前第九問:“雲何有叁乘?”及二十五問“雲何爲種性,非種及心量?”

  【義貫】

  (大慧,你又爲什麼要問:)“心意及與識”、何謂二“無我法”(其實相、名、妄想、正智、如如這“五”法皆是無我法)、叁“自性”、能“想”之心及“所想”之境,以“及”爲何會産生斷常“二見”,以及叁“乘”與各種“種性”(這些問題?)

  【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焰得向?】

  【注釋】

  “金銀摩尼等”:此爲回應前第四十九問:“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

  “一闡提大種”:此爲應前第七十六所問:“雲何一闡提?”“大種”,爲四大種;四大種爲地水火風四大,以其爲一切色法之種,故稱大種。

  “荒亂及一佛”:“荒亂”是回應前第叁十七問:“雲何國土亂?”“一佛”,是回應前第一○六問:“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世尊回答之不由次第,到此已至爲明顯!)

  “智爾焰得向”:此爲回應前第四十六問:“雲何爾焰淨?”“智”,爲能知之智,“爾焰”,爲所知,或所知障。“得向”,爲“得”以趣“向”清淨之義。(所應注意者爲:大慧菩薩原只問如何淨所知之“爾焰”,世尊補進去了一項:連能知之“智”都要淨!這問題才算問得圓滿。)

  【義貫】

  (大慧,你又爲何要問:)“金銀摩尼等”珠寶是怎麼來的?爲何有“一闡提”及四“大種”?爲何國土會“荒亂”?“及”爲何說賢劫四佛皆是“一佛”?以及如何能知之“智”及所知之“爾焰得”以趨“向”清淨?(這些問題呢?)

  【衆生有無有,象馬諸禽獸,雲何而捕取?】

  【注釋】

  “衆生有無有”:此爲回應前第一○七問:“及與我無我”。

  “象馬諸禽獸,雲何而捕取”:此是回應前第七十二及七十叁問:“雲何象馬鹿?雲何而捕取?”

  【義貫】

  (大慧,你又爲何要問:)爲何有衆生,或衆生空?爲何有“象馬諸禽獸”?及爲何人們要“捕取”禽獸而殺之?(這些問題?)

  【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注釋】

  “譬因成悉檀”:此爲回應前第九十六問:“悉檀及與見”。“譬”,即譬喻。“因”,即因明學。“悉檀”即四悉檀。義謂:種種“譬喻”及“因”明學,如何“成”爲成熟及成就衆生之四“悉檀”?

  “作所作”:此爲回應前第十一問之“雲何作所作”。義爲:能作與所作。

  【義貫】

  (大慧,你爲何還問:)種種“譬”喻及“因”明之法,及其如何能“成”爲成就衆生之四“悉檀”?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等這些問題?)

  【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

  【注釋】

  “叢林迷惑通”:此爲回應前第七十一問“雲何爲林樹?雲何爲蔓草?”。“叢林迷惑”,爲衆生心想,密如稠林。“通”,謂只有菩薩方能通達此稠郁之心想。

  【義貫】

  (大慧,你爲何要問:)爲何衆生之心想密如“叢林”,而令凡夫“迷惑”不解,唯有菩薩能“通”達?當知此心想之林樹蔓草,皆爲唯“心”現“量”,無外境界(“不現有”)。此二句魏譯作:“相迷惑無實,但心無境界。”唐譯作:“衆林與迷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

  【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

  【注釋】

  “諸地不相至”:此爲應前第四十四問:“何因度諸地”。

  “諸地”,爲菩薩修行之種種地位、階位。包括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聖(十地)等四十二階位。

  “不相至”之“相”有二解:一、語助詞,無義;二、互相之義。謂:菩薩修行之四十二階位,皆地地不相至,亦即:非由初住至二住,二住至叁住,亦非由初地至二地、或二地至叁地、或九地至十地,乃至亦非由住位可至行位,或向位可至地位;亦即:位位之間、地地之間,實不相到也!此爲第一義谛。然則爲何又現有諸地階位行相?蓋諸法本自空寂無生,然于空寂法性中,又不妨因緣和合而現之種種幻法,是故空不礙有,有還亦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又,一切緣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