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法,相似相續,法法本自不住;而凡夫于此緣生之法,相似相續、刹那生滅不住之法相中,執著爲實有,見其實有相續,見其有住,于是見有位位相銜,階階相銜,地地相至之相,而不了緣生之相,虛幻無所有,猶如虛空華;以見有故,故有能證所證,既有能證之人,亦有所證諸地,故能所昭然,而不能至于如來寂滅如如之心。如來特于此無上頓教,說出自證境界,令諸大菩薩亦能體會如來自覺聖趣,而頓斷智及爾焰,見一切法如虛空華,唯心所現,而頓入如來寶莊嚴地。
“百變百無受”:此爲應前第九十九問:“何因百變異?雲何百無受?”“變異”,爲叁乘共證之斷叁界凡夫之分段生死後,所證得的變異生死。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合稱二死,唯佛證得二死永斷;等覺、妙覺菩薩以一分無明未斷盡故,故仍有變異生死。“百變異”之“百”字,爲多之義,以叁乘雖已證斷分段生死,而其無明未斷盡故,所得之變異生死亦須曆時長久,方得證斷,亦即:仍須經曆無量之變異生死,方得證菩提,永斷二死,故稱“百變異”。“百無受”之百字,亦是衆多、或一切之義。“無受”,爲二乘斷見思二惑,證阿羅漢果,不再來叁界受生——不受後有之義。
【義貫】
(大慧,你問菩薩修行種種階級地位之行相,)其實,一切階級地位,階階之間,位位之間(“諸地”),都是不相系屬的,不相連貫的(“不相至”)。(又,你爲何還問:)叁乘所共證的種種變異生死,及二乘證四果後的不受後有?(難道不知道一切都是“趣至無自性”,唯心所現?)
【诠論】
這兩句可說是世尊的偈答中,到此爲止之最高潮,也是世尊暗中點破有關“次第”問題的地方。在此將詳細解說。
在前面,世尊提到“荒亂及一佛”時,已經完全打破了大慧所問的次第,那也是學者心中所期待的次第。然而這個次第則完全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取著的結果,本無實體;這是學佛所最須遠離、超越的,若能離于意識分別、執著,方可能談到“離心意識”。而佛如何幫助我們超越這妄想執著呢?他是有計劃的,一步一步地引導,乃至最後予以點破。首先,佛說他要依次第回答,接著,我們所看到的,卻是完全毫無次第的引述、重述,令人覺得佛怎麼“自語相違”,如墮五裏霧中。等到佛說到“荒亂及一佛”時,這“毫無次第的次第”可說發揮到了極致:因在前面大慧問“雲何國土亂”及爲何賢劫四佛爲一佛,兩個問題在時序上差得很遠,“國土亂”爲第叁十七問,“一佛”爲第一○六問,而世尊卻特意把這兩個問題拉在一起,如此,則可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完全打破次第上的執著,第二、藉著“荒亂”及“一佛”兩者語意上的不相襯,更加強了第一點所欲達到的效果。因爲世尊在前面偈答中,也一再故意把許多不相幹的問題扯在一起,但都沒有令人如此詫異,而把“荒亂”及“一佛”並在一起,令人乍看之下,不但陡生唐突之感,而且簡直覺得有點“荒謬”,頓時令人摸不著頭腦,其效果有如看了某些不可理喻的現代畫。而這就是世尊的用意,這也是“當頭棒喝”式的教法:讓聞者猛吃一記悶棍,而因此猛然醒悟——可說是一棒敲醒!因此,世尊在這一句偈中所用的教法是利用出其不意的震撼作用。又“荒亂及一佛”,令人想起《圓覺經》上的句子:“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以上是解說世尊在“荒亂及一佛”之偈句中,以棒喝式的手法,將聞者心中對于“次第”的分別執著,一棒打碎。這同時也暗示:不但是這一百八問不應執著有什麼一定的次第,乃至一切法,都不應有如是分別、執著。以一切法皆由心生故——一切法本身都由心生了,更何況其次第,焉得而非唯心所現?
在“荒亂及一佛”一句中,關于次第的問題,只局限在破斥對百八問題的次第之執著,等到“諸地不相至”這句偈說出時,已將範圍擴展成爲破斥一切法的次第之執著,暗示一切法皆無有一定之次第可執取,因爲一般說來,菩薩的階位之次第,應是在一切次第中,最爲嚴謹而不可逾越的;而如果連菩薩的階位都無有一定的次第可得,則世間尚有何物有其次第可執?因此可知,所謂次第也者,乃唯心所現,本無自性,然以凡夫妄想執著故現有,猶如捏目見虛空華,花性本無,以捏目因緣故,虛妄有生,虛妄有見。也因是唯心所現故,因此上上根器之人方得頓超諸地,不曆僧祇。因此,“諸地不相至”是回答大慧菩薩“何因度諸地”最好的答案。
到此爲止,世尊偈答中所産生的二大問題之一已經解決,疑情既釋,迷執便了。現在還剩一個,就是:爲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並沒有真正在回答每個問題?這問題,下面便可漸漸開曉。
【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注釋】
“醫方”:這是應前第一○五問:“雲何醫方論?”
“工巧論,伎術諸明處”:這是應前第五十五問:“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諸明處”,是聲明處、工巧明處、醫明處、因明處、內明處等五種印度之主要學術。)
【義貫】
(大慧,你爲何又要問:)醫術、世間之種種技藝與方術,以及五種最主要的學術,是怎麼産生的?(這些問題?)
【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衆生,身各幾微塵?】
【注釋】
“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這是回應前第一百一十一問:“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闼婆充滿?”及第八十六問:“雲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巨海日月量”,意爲:大海與日月星辰之數量有幾?
“下中上衆生,身各幾微塵”:謂下中上各等衆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塵構成?“下中上衆生”,指九法界而言;“下”爲六道有情,“中”爲聲聞、緣覺,“上”爲菩薩。這問題是世尊自己加進去的,從這以下到“毛孔眉毛幾”,共有叁十八句,都是佛加進去的問題。
【義貫】
(大慧,你又爲何要問:)“諸山”及“須彌”,大“海”及“日月”,各有多少數“量”?(你爲何不問:)九法界中六凡叁聖“衆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塵”構成?
【诠論】
在上面,第一個問題——“次第”的問題——既已解決,緊接著,現在就馬上著手處理第二個問題:所謂“答案”的問題。
在此,一開始,世尊就馬上采取大小對比、反襯的方式,將問題揭開。在這裏,對比與反襯有兩個,一是量的對比,二是重要性上的對比。
一、量的對比——大慧所問的“須彌、日月”,在表面上看來,實甚大;而世尊所提的衆生身中之微塵,實甚小。然而,有趣的是:若以數量來看,則須彌日月之量,不見得有衆生身上之微塵量多,很可能正好相反,因爲大家都知道衆生身上之微塵實無量。這也就是佛高明之處,反小爲大!是故,佛在此猶如在暗示:不可以可見之量爲大,而以不可見之量爲小;甚至不可以大爲大,以小爲小,若見大爲大,見小爲小,執著見聞覺知爲實,以是起見,然後執著此見,若大若小,乃至前後上下次第,則永不得超越見聞覺知、離心意意識。以諸佛于小于大,于多于寡,皆不執著,知其無性,故能得甚深“廣狹無礙門”,而于毫端容叁千大千世界,亦不迫促。衆生以依見聞覺知,故不能如是。能與不能,惟在去見去執,妄執若去,則見外性非性,于是一切無有質礙,大小相入、互容互攝、不相妨礙。是故世尊特以此小大之例,來點破此迷情,令得開悟。
二、重要性的對比——與大小有關系的,是重要性的對比。依凡夫的迷執,總以大的東西爲重要,小的東西不重要,越小越“微不足道”。因此,大慧所提的須彌日月的問題,在一般人看來,甚爲重大,是個不得了的大問題,而佛所提出來的衆生身上微塵的問題,相形之下,則是個微不足道的問題。而且,兩者同時相提並論,本來已經很小的微塵,在衆須彌山與日月的反襯之下,更加顯得渺小了!簡直有點令人覺得滑稽、可笑!這就是佛的大智大慧所産生的漚和拘舍羅(善巧方便),(這在現代人則稱爲機智或幽默。)
然而一切法的重要性,並不以其體積的大小來決定。若以大小決定重要性,則心髒與兩腿兩比,心髒甚小,應不重要,腿甚大,應較重要,而事實不然。又,珍珠甚小,頑石甚大,其重要性亦應如其大小,而實不然。是故事物之重要性,並不以大小爲准。
兩者,須彌日月的數量有多少的問題,不見得比衆生身上微塵數量有多少的問題,要來得重要,而且可能正巧相反。因爲須彌日月是無情,衆生是有情;無情是依報,有情是正報;無情的器世間是緣于衆生而有,以有衆生世間,方有器世間,山河大地須彌日月,皆爲衆生業感所起故。因此,若以無情世間重于有情世間,則爲顛倒見:見果不見因。而衆生正以無始顛倒故,見外法性,不見自心性,因而終日于外法中奔馳,于外境之見聞覺知中起種種念、種種見、種種分別計較,無止無休,因而不知回首返觀自身心,迷于外性,不得解脫,枉受諸苦。
以上是解釋世尊用對比與反襯的方法,來開始處理所謂“答案”的問題。
接下來,在下面一連串的偈句中,這個方法可說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並且更有新的發展。
【一一刹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
【注釋】
“刹”:爲一佛刹土,即叁千大千世界。
“半由延由延”:“由延”又譯爲由旬,爲長度單位。此句意爲:半由旬與一由旬。此句及以下各長度與度量衡單位,將以現代數學等式,由大而小,表示其關系,比較容易明白:
一由旬=十拘樓舍。 一拘樓舍=五百弓。
一弓=四肘。 一肘=二尺。
【義貫】
每一叁千大千世界的諸佛“刹”土,各有“幾”多微“塵”構成?每一“弓”(四肘)之中,有多少微塵?每一“肘”(二尺)中,又有多少微塵?每一“步”及每一“拘樓舍”(五百弓)之中,又有多少微塵?半個由旬及一由旬(十拘樓舍)之中…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