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9

  ..续本文上一页之法,相似相续,法法本自不住;而凡夫于此缘生之法,相似相续、刹那生灭不住之法相中,执著为实有,见其实有相续,见其有住,于是见有位位相衔,阶阶相衔,地地相至之相,而不了缘生之相,虚幻无所有,犹如虚空华;以见有故,故有能证所证,既有能证之人,亦有所证诸地,故能所昭然,而不能至于如来寂灭如如之心。如来特于此无上顿教,说出自证境界,令诸大菩萨亦能体会如来自觉圣趣,而顿断智及尔焰,见一切法如虚空华,唯心所现,而顿入如来宝庄严地。

  “百变百无受”:此为应前第九十九问:“何因百变异?云何百无受?”“变异”,为三乘共证之断三界凡夫之分段生死后,所证得的变异生死。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合称二死,唯佛证得二死永断;等觉、妙觉菩萨以一分无明未断尽故,故仍有变异生死。“百变异”之“百”字,为多之义,以三乘虽已证断分段生死,而其无明未断尽故,所得之变异生死亦须历时长久,方得证断,亦即:仍须经历无量之变异生死,方得证菩提,永断二死,故称“百变异”。“百无受”之百字,亦是众多、或一切之义。“无受”,为二乘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不再来三界受生——不受后有之义。

  【义贯】

  (大慧,你问菩萨修行种种阶级地位之行相,)其实,一切阶级地位,阶阶之间,位位之间(“诸地”),都是不相系属的,不相连贯的(“不相至”)。(又,你为何还问:)三乘所共证的种种变异生死,及二乘证四果后的不受后有?(难道不知道一切都是“趣至无自性”,唯心所现?)

  【诠论】

  这两句可说是世尊的偈答中,到此为止之最高潮,也是世尊暗中点破有关“次第”问题的地方。在此将详细解说。

  在前面,世尊提到“荒乱及一佛”时,已经完全打破了大慧所问的次第,那也是学者心中所期待的次第。然而这个次第则完全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取著的结果,本无实体;这是学佛所最须远离、超越的,若能离于意识分别、执著,方可能谈到“离心意识”。而佛如何帮助我们超越这妄想执著呢?他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地引导,乃至最后予以点破。首先,佛说他要依次第回答,接着,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完全毫无次第的引述、重述,令人觉得佛怎么“自语相违”,如堕五里雾中。等到佛说到“荒乱及一佛”时,这“毫无次第的次第”可说发挥到了极致:因在前面大慧问“云何国土乱”及为何贤劫四佛为一佛,两个问题在时序上差得很远,“国土乱”为第三十七问,“一佛”为第一○六问,而世尊却特意把这两个问题拉在一起,如此,则可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完全打破次第上的执著,第二、藉着“荒乱”及“一佛”两者语意上的不相衬,更加强了第一点所欲达到的效果。因为世尊在前面偈答中,也一再故意把许多不相干的问题扯在一起,但都没有令人如此诧异,而把“荒乱”及“一佛”并在一起,令人乍看之下,不但陡生唐突之感,而且简直觉得有点“荒谬”,顿时令人摸不着头脑,其效果有如看了某些不可理喻的现代画。而这就是世尊的用意,这也是“当头棒喝”式的教法:让闻者猛吃一记闷棍,而因此猛然醒悟——可说是一棒敲醒!因此,世尊在这一句偈中所用的教法是利用出其不意的震撼作用。又“荒乱及一佛”,令人想起《圆觉经》上的句子:“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以上是解说世尊在“荒乱及一佛”之偈句中,以棒喝式的手法,将闻者心中对于“次第”的分别执著,一棒打碎。这同时也暗示:不但是这一百八问不应执著有什么一定的次第,乃至一切法,都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以一切法皆由心生故——一切法本身都由心生了,更何况其次第,焉得而非唯心所现?

  在“荒乱及一佛”一句中,关于次第的问题,只局限在破斥对百八问题的次第之执著,等到“诸地不相至”这句偈说出时,已将范围扩展成为破斥一切法的次第之执著,暗示一切法皆无有一定之次第可执取,因为一般说来,菩萨的阶位之次第,应是在一切次第中,最为严谨而不可逾越的;而如果连菩萨的阶位都无有一定的次第可得,则世间尚有何物有其次第可执?因此可知,所谓次第也者,乃唯心所现,本无自性,然以凡夫妄想执著故现有,犹如捏目见虚空华,花性本无,以捏目因缘故,虚妄有生,虚妄有见。也因是唯心所现故,因此上上根器之人方得顿超诸地,不历僧祇。因此,“诸地不相至”是回答大慧菩萨“何因度诸地”最好的答案。

  到此为止,世尊偈答中所产生的二大问题之一已经解决,疑情既释,迷执便了。现在还剩一个,就是:为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在回答每个问题?这问题,下面便可渐渐开晓。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注释】

  “医方”:这是应前第一○五问:“云何医方论?”

  “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这是应前第五十五问:“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诸明处”,是声明处、工巧明处、医明处、因明处、内明处等五种印度之主要学术。)

  【义贯】

  (大慧,你为何又要问:)医术、世间之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注释】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这是回应前第一百一十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巨海日月量”,意为:大海与日月星辰之数量有几?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谓下中上各等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下中上众生”,指九法界而言;“下”为六道有情,“中”为声闻、缘觉,“上”为菩萨。这问题是世尊自己加进去的,从这以下到“毛孔眉毛几”,共有三十八句,都是佛加进去的问题。

  【义贯】

  (大慧,你又为何要问:)“诸山”及“须弥”,大“海”及“日月”,各有多少数“量”?(你为何不问:)九法界中六凡三圣“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

  【诠论】

  在上面,第一个问题——“次第”的问题——既已解决,紧接着,现在就马上着手处理第二个问题:所谓“答案”的问题。

  在此,一开始,世尊就马上采取大小对比、反衬的方式,将问题揭开。在这里,对比与反衬有两个,一是量的对比,二是重要性上的对比。

  一、量的对比——大慧所问的“须弥、日月”,在表面上看来,实甚大;而世尊所提的众生身中之微尘,实甚小。然而,有趣的是:若以数量来看,则须弥日月之量,不见得有众生身上之微尘量多,很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知道众生身上之微尘实无量。这也就是佛高明之处,反小为大!是故,佛在此犹如在暗示:不可以可见之量为大,而以不可见之量为小;甚至不可以大为大,以小为小,若见大为大,见小为小,执著见闻觉知为实,以是起见,然后执著此见,若大若小,乃至前后上下次第,则永不得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以诸佛于小于大,于多于寡,皆不执著,知其无性,故能得甚深“广狭无碍门”,而于毫端容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迫促。众生以依见闻觉知,故不能如是。能与不能,惟在去见去执,妄执若去,则见外性非性,于是一切无有质碍,大小相入、互容互摄、不相妨碍。是故世尊特以此小大之例,来点破此迷情,令得开悟。

  二、重要性的对比——与大小有关系的,是重要性的对比。依凡夫的迷执,总以大的东西为重要,小的东西不重要,越小越“微不足道”。因此,大慧所提的须弥日月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甚为重大,是个不得了的大问题,而佛所提出来的众生身上微尘的问题,相形之下,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而且,两者同时相提并论,本来已经很小的微尘,在众须弥山与日月的反衬之下,更加显得渺小了!简直有点令人觉得滑稽、可笑!这就是佛的大智大慧所产生的沤和拘舍罗(善巧方便),(这在现代人则称为机智或幽默。)

  然而一切法的重要性,并不以其体积的大小来决定。若以大小决定重要性,则心脏与两腿两比,心脏甚小,应不重要,腿甚大,应较重要,而事实不然。又,珍珠甚小,顽石甚大,其重要性亦应如其大小,而实不然。是故事物之重要性,并不以大小为准。

  两者,须弥日月的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不见得比众生身上微尘数量有多少的问题,要来得重要,而且可能正巧相反。因为须弥日月是无情,众生是有情;无情是依报,有情是正报;无情的器世间是缘于众生而有,以有众生世间,方有器世间,山河大地须弥日月,皆为众生业感所起故。因此,若以无情世间重于有情世间,则为颠倒见:见果不见因。而众生正以无始颠倒故,见外法性,不见自心性,因而终日于外法中奔驰,于外境之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见、种种分别计较,无止无休,因而不知回首返观自身心,迷于外性,不得解脱,枉受诸苦。

  以上是解释世尊用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来开始处理所谓“答案”的问题。

  接下来,在下面一连串的偈句中,这个方法可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并且更有新的发展。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注释】

  “刹”:为一佛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半由延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为长度单位。此句意为:半由旬与一由旬。此句及以下各长度与度量衡单位,将以现代数学等式,由大而小,表示其关系,比较容易明白:

  一由旬=十拘楼舍。 一拘楼舍=五百弓。

  一弓=四肘。 一肘=二尺。

  【义贯】

  每一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刹”土,各有“几”多微“尘”构成?每一“弓”(四肘)之中,有多少微尘?每一“肘”(二尺)中,又有多少微尘?每一“步”及每一“拘楼舍”(五百弓)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半个由旬及一由旬(十拘楼舍)之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