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生意來了——它再生起,去采辦(攝取)。)當前七識把采集到的資料交給第八識時,前七識自己便隨即滅去,這時便稱前七識“壞”,因爲前七識是依境緣而起,刹那生滅的。當前七識把新的資料交給第八識貯藏起來的時候,在前七識中,這些新資料便不複存在,這時便稱這新資料(外塵影像)在前七識中“壞”,但因已轉到第八識中,所以在第八識中這些資料便得“不壞”。當第八識得到前七識采集到的新資料,且予以儲存時,這時,這些新資料的加入,便引起第八識中業力的整合,或整體上的變動、改變,由于這改變,于是便稱第八識“壞”(雖然原來新增的“業”並“不壞”)。接下來,若再有根境相接時,前七識又再從“新的”第八識體中生起,再去采集。此時這個七轉識又與前一個七轉識不同,因爲七轉識是由八識體中生起的,八識的內容已經“壞”過(調整過),因此這個依據八識而起的七轉識,也是“新”的。這個新的七識,與舊的七識相比,內容已不同,因爲業力已經增加、或改變了,所以它再去攀緣執取外境時的態度與方式也不同,這個不同,就稱爲七識“壞”。但這個“壞”,只是與前一刹那的七識相比,有所不同,才稱爲“壞”;若不比較,則它本身是個嶄新的東西,因此便稱“不壞“;換言之,它生起時,因有比較,故稱“壞”,再下一個刹那,它住時,便稱“不壞”。這個“不壞“的新七識,又去采集塵境,又再供給新業,讓第八識貯存,然後自己又滅去(“壞”);又再次造成第八識的改變(“壞”),改變後的新八識住時,又稱“不壞”,再從其不壞的新識體上生出新的七識(“壞”)……。如是,循環展轉,互爲生因,無有盡時,于是,衆生的業力便越積越多,業障也越來越深,最後便積重難返了!當然,若遇好因緣,逢善知識教授,前七識所采集的業,便是善業、清淨業,這時便可以清淨業的資料而改變藏識的內容(“反熏無明”),而漸漸使無明減少,心漸明,終于能自見己心,趣向解脫、菩提。
簡而言之,前七識與第八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的意思是:首先,(一)前七識由八識體上生起,攝取六塵、供給第八識貯藏、前七識滅(“壞”);(二)第八識貯藏七識所采集之新業,引起八識內容之改變而産生“新的”第八識,因而令舊的第八識滅(“壞”),新的第八識住(“不壞”);(叁)根塵再相接,新的藏識體上生起新的七識(“壞”——與前一個“舊”七識相比較而言)、新的七識住(“不壞”)、然後攝塵、接著反資第八識、最後七識滅(“壞”);(四)八識貯新業、改變(“壞”)……。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注釋】
“不思議熏”:“不思議”之“思”是思想,“議”是議論,指語言。“不思議”即不可思議,亦即非以思想、語言議論所能觸及。“熏”,爲熏炙、熏染、熏習之義、指諸識受無明之染,猶如以香熏衣:衣上雖不見香,然而香味卻濃郁可聞,決定無疑。若以其它味道之物熏衣,亦一樣。如是,諸識受無明熏後,諸識中雖不見無明在其上,但無明之味已在其上,毫無疑問。又如人親近惡友,其人身上雖不見惡友之形,然其言行思想已有彼惡友之分,亦毫無疑問,以其已受惡友熏染故。受善友熏,亦複如是。又,俗之所謂“熏陶”者,蓋本于此,“不思議熏”,爲指真如受無明熏,而成現識(阿賴耶)言,以真如實不可熏而受熏,故此熏實非言思所及,故稱此種熏爲“不思議熏”。複次,“思議”可說是凡夫的境界,而不思議可說是佛菩薩的境界,以凡夫著言說戲論故,而佛菩薩已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真際。
“不思議變”:指真如受無明熏後,變成現識。以真如本體實永恒不變,雖不變,然亦能隨染、淨緣之熏炙而現有變,以此變乃真如不變中之變,非言思所及,故稱爲“不思議變”。《勝鬘經》說:“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就是指這不思議的熏變。
【義貫】
“大慧,”真如受無明的“不”可“思議”的“熏”染,“及”真如本體實恒久究竟不變,而現有變,這種“不”可“思議”的不變之“變”,“是現識”(阿賴耶)生起之“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注釋】
“取種種塵”:是指前七識(分別事識)攝取種種塵境。這裏的“塵”,不只是外塵,亦有現識所現之境界——其實,若依究竟之義來看,分別事識所攀緣的,都是自心中物,都是賴耶心體(現識)上所現的一切相——因此第一義才說:實無外境,皆是自心所現!
“無始妄想熏”:“妄想”,就是無明。無明的熏習,自無始來,念念不斷,故稱“無始妄想熏”。
【義貫】
“大慧,”攝“取”內外“種種塵”境,“及無始”以來不斷地受無明“妄想”之“熏”染,這兩種“是分別事識”(前七識)生起之“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注釋】
“覆”:覆蓋。
“真識”:即如來藏。
“種種不實諸虛妄”:即現識所現之種種不實境界及虛妄習氣。
“相滅”:指阿賴耶(現識)的“相生滅”滅。
【義貫】
“大慧,若覆”蓋如來藏(“真識”)之上的現識所現之“種種不實”境界及“諸虛妄”妄想習氣,由修斷而“滅”,“則一切”六“根”八“識”和合生滅之相亦“滅”,這稱爲現識(阿賴耶)的“相”生“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注釋】
“相續滅者”:“相續”,即流注,亦即諸識之微細生住滅相。“滅”,是修斷。
“所因”:所依之因,即無始根本無明習氣,亦即無始戲論習氣,此爲諸識微細流注生滅所依之因。
“所從滅及所緣滅”:“所從”,亦即上之“所依”。“從”,即依從之義,故“所從”即諸識流注生滅所依之因,即根本無明。“所緣”,爲諸識流注生滅之緣。因與緣若皆滅,則流注生滅便滅。
“是其所依故”:“其”是指諸識之流注生滅。
“依者,謂無始妄想熏”:“依”,即諸識流注所依之因。“無始妄想”,爲無始根本無明。“熏”即熏習。
“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緣”,即諸識流注之緣。“自心見”,即自心所見;“自心見等識境妄想”,唐譯作:“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義貫】
“大慧,”諸識“相續”之微細流注生滅相,有兩種方法可以修斷使之“滅”:一、諸識“相續”流注“所”依之無明“因”若“滅”,“則”諸識“相續”流注之生滅即“滅”;二、或者,諸識流注生滅“所”依“從”之因“滅,及”流注之“所緣”亦“滅”,如此,“則”諸識“相續”之流注生住滅相便“滅。大慧,”這是爲什麼呢?(爲何因滅,或因緣滅,流注生滅便滅呢?)因爲這些都“是”諸識生滅“所依”之因的原“故”。所謂諸識流注生滅所“依”之因,是指“無始”的根本無明“妄想”之“熏”習;所謂諸識流注生滅生起之“緣者”,是指“自心”所“見”種種虛妄分別境界。
【诠論】
《起信論》上有一段話,正好是對這兩節經文最好的诠釋:“生滅相者,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粗,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此二種生滅依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起信論》所說的“相應心”(粗相)即是本經中所稱的轉識,“不相應心”(細相)即是藏識。又,《起信論》上說:如果“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便能“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而“顯現法身”。經中的“相滅”,便是破和合識相;“流注滅”,便是滅相續心相。因爲斷妄歸真是修行最重要的項目,故此段經文值得特別留意。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複如是。
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注釋】
“泥團、微塵”:即泥團與微塵。
“非異非不異”:亦即:非一非異。“不異”即是一,一即是同。
“金、莊嚴具”:即金子與用金子所打造的裝飾品。
“非彼所成”:則泥團應非微塵(“彼”)所構成。
“而實彼成”:而泥團實爲微塵所構成。
“是故不異”:是故泥團與微塵兩者性實不相異。
【義貫】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兩者非一非異。“金”子與用金子打造的裝飾品(“莊嚴具”),也是一樣:非一非異。“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相“異”的話,則泥團不應是微塵“所”構“成”的,然“而”泥團“實”在是微塵(“彼”)所構“成”的,因此,兩者性實“不”相“異”。然而,如果說泥團與微塵兩者完全沒有相異之處的話,“則泥團”與“微塵應無分別”(而爲同一樣東西,不應有兩樣東西。)
【诠論】
這一段是比喻轉識、藏識與真相叁者,非一非異,來表示真相不滅的道理。上一節,佛指出如何修道而滅妄,然而佛怕不明白的人以爲真心也因藏識滅而滅,所以特別提出這個比喻,表明真心心體不滅,只是妄心之相滅。
這裏,微塵比喻真相(如來藏),因爲塵性是不會改變的。泥團比喻藏識;塵(如來藏)之所以成爲泥團(八識),是因爲有水份(無明)的原故,這水就隱含在其中。有水,真相之塵則變成泥,水幹(無明滅)則泥團散,複爲塵(本性現),而塵不滅。相同的,無明滅時,藏識之泥團散,而微塵(如來藏)真相宛然無有改異。金飾也是一樣,金子比喻真相,由于有匠人之工及火等因緣,而得把金子打造成金飾之器。匠工、火等因緣,比喻無明及種種境界,所成的“金莊嚴具”比喻藏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