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17

  ..续本文上一页偏重离染方面的发挥;相反的,这时须由妄返真,因此《楞伽》一经比较注重归真方面,故佛在此所举的诸识中的三相,便有一项是真如之相,用意在此,行者不可不详。下面将再对这三相,分别加以解说一下,但为了程序上的方便,姑且把次序倒过来,先讲真相:

  “真相”:即是真如无变、无动、无起、无灭之相。这个真如之相,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是此义。这真如之相又是怎样呢?《起信论》上又说:“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伟哉斯言!又说:“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又说:“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这是“真相”最好的诠释,欲复一真者,必于此用力。

  “业相”:这与《起信论》所说的“业相”相同。本来是一真如之相,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把真相转为业相。所以业相又称无明业相。又,这“业”是什么意思?一切的动或作(心动、造作)都叫业。因此《起信论》上解释说:“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所以心动,或一念妄动就是业。为什么会心动?因为无明(《起信论》称“不觉”)。这业相一成,便转真如体为阿赖耶体;或者说:就把真如熏成阿赖耶,把真变成妄,净变成染。一切众生生死的转折点在此,迷与悟的关键也在此。

  “转相”:“转”,是转变或转化之义。通常是指阿赖耶的三细相中之“能见相”,或“相分”之生起:无明把真如体熏成赖耶体,而成无明业相之后,再继续熏,便把本来无能无所的赖耶体,转成能见的见分,所以称为“转相”。但在本经,这“转相“不全指阿赖耶的见分之转化生起,而是说诸识都有此受熏或互熏而转变之相(因为经文中说:诸识皆有转相、业相、真相三种相),这是与一般狭义的“转相”不同,也是比较究竟的说法。

  【义贯】

  “大慧,诸识”都各“有三种相”状或性质:一、展“转”变化的“相”状与性质,二、无明动作“业”用的“相”状性质,三、“真”如无变动起灭的“相”状性质。

  【诠论】

  本节经文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指出:“诸识都有真相”。因为据一般所了解的,唯有真如才有真相,而诸识全是妄相,因此想灭妄求真,而不知妄中有真,这也就是迷与悟的转机。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慧菩萨第一个问题就问诸识有几种生灭;而佛唯恐会众以为诸识只有生灭之相,而不了在这生灭之中,实有不生灭而与之为体:相有生灭,体不生灭。亦即:在这一切表面的生灭之中,其背后都有一个不生灭的本体在——否则这“生灭”在一刹那之间灭后,便应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接下来的“生灭”生起?!这样便落于断灭,而一切法实不断,而能令这一切法于生生灭灭中不断的,是什么?那就是不生灭的本体:真如,由于一切法皆有真如,皆为真如之变现,所以一切法能流注不断。

  再进一步言之:诸识在一刹那间生灭之后,若背后没有一个不生灭的本体,便应什么都没有了,不应再有下面的诸识生灭,这样,便不应有众生,也不应有世间及一切法,更不会有因有果,一切悉归断灭,而实不然。这个背后不生灭的本体就是真如,因此,虽然诸识念念生灭,而真如不灭,故一切法常得相续不断:因此众生不断,生死的业果亦不散失,修道之业果亦不可坏,其因在此。

  举喻以明之:譬如明镜中有像现,镜中之像会变,但镜中像变时,镜子本身寂然不变不动。这镜子就好比真如,而镜中像有如八识,八识于真如镜上生起,刹那生灭不住,但真如却不跟着坏灭变动,真如本身恒久不坏不变——以其不变,故能容八识不断地变;因此八识之变,实变而无变,因为丝毫不能影响真如本体——因为只有影子而已!并无实物。虽变而无变,但一切法还是如是因缘如幻而起,不变而变,这就是真如不变而能随缘,虽随缘而常不变的性质。又如波浪,水面起波浪,荡漾不止,风平时浪便静;浪虽止,而水并不消灭。水比如真如,浪比如八识。于真如海中,由一念无明起八浪,八识浪止后,真如海水不灭。因为浪是由水造成的,或说:浪的本质是水,因此“八识全体即是真如”即是此义。海浪的本质是水,浪止,浪复归于水:八识的本质是真如,八识浪止,其本质复归于真如,不增不减。又如电视萤光幕上现像,亦复如是,兹不赘述。因此,本经最紧要的一点,就在令行者了知:于诸识表相的生灭中,都有一个不生灭的“真相”在内,全妄即真。然凡夫之所以生死者,以见妄不见真,见浪不见水;以见妄不见真,故欲灭妄以求真,或离妄以求真,而不知浪即是水,妄即是真!离浪无水,离妄无真,不一不异。若能了此,方能不迷“本真”;若不迷此“真”,则归真有望,否则累劫修行,仍是权化。因此古德说:“六根门头,有一无位真人,放光动地。”便是契入真相之语。

  再者,本节经文即是讲诸识皆有真、妄二相:“真相”是诸识之真,“业”、“转”二相是诸识之妄。“业相”是无明,“转相”是因无明所起的能所相;诸识以有无明力推动,所以有能、有所。而真如则无能无所。换言之,诸识之妄指其有能有所之相而言;而诸识之真,便是指其无能无所之实相:虽然诸识都有无明与能所之妄(业相、转相),但其中仍都含有一个无能无所、湛然长寂的真相,为其本体。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注释】

  “广说有八相”:“八相”,其实就是八种识。唐译作:“识广说有八。”

  “真识”:就是如来藏识。

  “现识”:就是阿赖耶识。

  “分别事识”:“分别”通常是指第六意识的作用,但在此则包含第七末那,因第七识内能攀缘第八阿赖耶识,执为我,外攀缘第六意识,执为我所,因此亦能分别人、我,故摄在分别事识中,总名为七转识。

  【诠论】

  问:这一节经文中说有三种识,而前一节中说有三种相,且这三种识与相的内容又几乎差不多,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不同。前面所说的三种相,是诸识中每一识都含有的三种相状、现象、或性能,若以一个英文字来说,即是诸识之三种Qualities(性质)。这是在本经中三相的意义。再明白一点说:这里的三种识,每一识都含有前面所说的三种性能(“相”):真识含有真相、业相、转相的性能;现识及分别事识也都有这三种相;不但这三种识有,连广说的八种识,每一识都有这三种性能:眼识有转相、业相、真相;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也都有这三相。这是本经中“相”与“识”的关系。

  至于在《起信论》中,赖耶的三细相与三识也是不同,不过与本经所说的并不一样。依《起信论》言,三细相是真如体上,由一念妄动,所生起的三种现象,称为“相”,(全是阿赖耶本体上的事,与本经不同,详如前。)这时,三细只有“相”现起,还未得“识”之名,亦仍未有“识”之用,因此可说“相”是初期的发展,等后期定型后,才称为“识”,变成识之后,每个识方有“独立的个体与功能”,而“可以独立作业了”。再以“业相”为例:当还在业相的阶段,尚无“业识”之名,更无“业识”之体用,故只称为“相”,不名为“识”。其他二者可类推。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注释】

  “持诸色像”:“持”,是摄持、显现之义。

  “现识”:是指第八识三细中的“现相”,也就是阿赖耶的相分。

  【义贯】

  “大慧,譬如明镜”能摄“持”显现种种“诸色像,现识”所在之“处”能显“现”诸色像,也是同样的道理。

  【诠论】

  此处佛为何以明镜比喻现识?有两层意义:一、明镜显物时,是一时顿现,并没有先后的分别;二、明镜只要对境便能显,它本身并没有取择,所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现识也是这样,它现起外在诸物、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是一时顿现的,不分前后,而且它本身亦无取舍憎爱。有所取舍分别的则是第六意识。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注释】

  “现识”:简言之,即第八识,阿赖耶识。

  “分别事识”:即前七识。

  “此二坏不坏”:“此二”指现识及分别事识两者。“坏”、依本质来看,即是改变、转变之义;从识体上所现之影像来看,即是谢灭之义。“不坏”,就是不改变、不转变、不谢灭之义。

  “相展转因”:“相”是互相,“因”,为生起之因。这句是指第八识(现识)与前七识(分别事识)展转互相为生起之因。

  【义贯】

  “大慧,现识(阿赖耶识,亦即第八识)及分别事识(前七识)”这两者皆有“坏”与“不坏”的现象,而此二者,一坏、一不坏、因而互“相展转”,互为生起、改变之“因”。

  附及,由第八识生起前七识,名为“展”;“展”是开展之义,由一成八,故称“展”。由前七识反熏第八识时,名为“转”,“转”是反转,回头反熏之义。

  【诠论】

  前面说过,前七识本为第八识受无明熏而生起的,如此,可说第八识为前七识生起之亲因。前七识生起之后,紧接着便开始作业(“造业”):攀缘摄取尘境,前七识攀缘摄取到的外尘影像,便反过来供给第八识(称为“反熏”),第八识便将这新得的资料(“业”)储藏起来(所以阿赖耶又称“藏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储藏众生所造的一切业,令不散失,而最后受报的,也是阿赖耶,因为只有它保存众生所造的业,前七识只是采办,可说是“中介者”(Agent),它一办完一件事,将资料供应给第八识后,便马上灭去,等下次根尘相对时—…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