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生意来了——它再生起,去采办(摄取)。)当前七识把采集到的资料交给第八识时,前七识自己便随即灭去,这时便称前七识“坏”,因为前七识是依境缘而起,刹那生灭的。当前七识把新的资料交给第八识贮藏起来的时候,在前七识中,这些新资料便不复存在,这时便称这新资料(外尘影像)在前七识中“坏”,但因已转到第八识中,所以在第八识中这些资料便得“不坏”。当第八识得到前七识采集到的新资料,且予以储存时,这时,这些新资料的加入,便引起第八识中业力的整合,或整体上的变动、改变,由于这改变,于是便称第八识“坏”(虽然原来新增的“业”并“不坏”)。接下来,若再有根境相接时,前七识又再从“新的”第八识体中生起,再去采集。此时这个七转识又与前一个七转识不同,因为七转识是由八识体中生起的,八识的内容已经“坏”过(调整过),因此这个依据八识而起的七转识,也是“新”的。这个新的七识,与旧的七识相比,内容已不同,因为业力已经增加、或改变了,所以它再去攀缘执取外境时的态度与方式也不同,这个不同,就称为七识“坏”。但这个“坏”,只是与前一刹那的七识相比,有所不同,才称为“坏”;若不比较,则它本身是个崭新的东西,因此便称“不坏“;换言之,它生起时,因有比较,故称“坏”,再下一个刹那,它住时,便称“不坏”。这个“不坏“的新七识,又去采集尘境,又再供给新业,让第八识贮存,然后自己又灭去(“坏”);又再次造成第八识的改变(“坏”),改变后的新八识住时,又称“不坏”,再从其不坏的新识体上生出新的七识(“坏”)……。如是,循环展转,互为生因,无有尽时,于是,众生的业力便越积越多,业障也越来越深,最后便积重难返了!当然,若遇好因缘,逢善知识教授,前七识所采集的业,便是善业、清净业,这时便可以清净业的资料而改变藏识的内容(“反熏无明”),而渐渐使无明减少,心渐明,终于能自见己心,趣向解脱、菩提。
简而言之,前七识与第八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的意思是:首先,(一)前七识由八识体上生起,摄取六尘、供给第八识贮藏、前七识灭(“坏”);(二)第八识贮藏七识所采集之新业,引起八识内容之改变而产生“新的”第八识,因而令旧的第八识灭(“坏”),新的第八识住(“不坏”);(三)根尘再相接,新的藏识体上生起新的七识(“坏”——与前一个“旧”七识相比较而言)、新的七识住(“不坏”)、然后摄尘、接着反资第八识、最后七识灭(“坏”);(四)八识贮新业、改变(“坏”)……。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注释】
“不思议熏”:“不思议”之“思”是思想,“议”是议论,指语言。“不思议”即不可思议,亦即非以思想、语言议论所能触及。“熏”,为熏炙、熏染、熏习之义、指诸识受无明之染,犹如以香熏衣:衣上虽不见香,然而香味却浓郁可闻,决定无疑。若以其它味道之物熏衣,亦一样。如是,诸识受无明熏后,诸识中虽不见无明在其上,但无明之味已在其上,毫无疑问。又如人亲近恶友,其人身上虽不见恶友之形,然其言行思想已有彼恶友之分,亦毫无疑问,以其已受恶友熏染故。受善友熏,亦复如是。又,俗之所谓“熏陶”者,盖本于此,“不思议熏”,为指真如受无明熏,而成现识(阿赖耶)言,以真如实不可熏而受熏,故此熏实非言思所及,故称此种熏为“不思议熏”。复次,“思议”可说是凡夫的境界,而不思议可说是佛菩萨的境界,以凡夫著言说戏论故,而佛菩萨已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真际。
“不思议变”:指真如受无明熏后,变成现识。以真如本体实永恒不变,虽不变,然亦能随染、净缘之熏炙而现有变,以此变乃真如不变中之变,非言思所及,故称为“不思议变”。《胜鬘经》说:“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就是指这不思议的熏变。
【义贯】
“大慧,”真如受无明的“不”可“思议”的“熏”染,“及”真如本体实恒久究竟不变,而现有变,这种“不”可“思议”的不变之“变”,“是现识”(阿赖耶)生起之“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注释】
“取种种尘”:是指前七识(分别事识)摄取种种尘境。这里的“尘”,不只是外尘,亦有现识所现之境界——其实,若依究竟之义来看,分别事识所攀缘的,都是自心中物,都是赖耶心体(现识)上所现的一切相——因此第一义才说:实无外境,皆是自心所现!
“无始妄想熏”:“妄想”,就是无明。无明的熏习,自无始来,念念不断,故称“无始妄想熏”。
【义贯】
“大慧,”摄“取”内外“种种尘”境,“及无始”以来不断地受无明“妄想”之“熏”染,这两种“是分别事识”(前七识)生起之“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注释】
“覆”:覆盖。
“真识”:即如来藏。
“种种不实诸虚妄”:即现识所现之种种不实境界及虚妄习气。
“相灭”:指阿赖耶(现识)的“相生灭”灭。
【义贯】
“大慧,若覆”盖如来藏(“真识”)之上的现识所现之“种种不实”境界及“诸虚妄”妄想习气,由修断而“灭”,“则一切”六“根”八“识”和合生灭之相亦“灭”,这称为现识(阿赖耶)的“相”生“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注释】
“相续灭者”:“相续”,即流注,亦即诸识之微细生住灭相。“灭”,是修断。
“所因”:所依之因,即无始根本无明习气,亦即无始戏论习气,此为诸识微细流注生灭所依之因。
“所从灭及所缘灭”:“所从”,亦即上之“所依”。“从”,即依从之义,故“所从”即诸识流注生灭所依之因,即根本无明。“所缘”,为诸识流注生灭之缘。因与缘若皆灭,则流注生灭便灭。
“是其所依故”:“其”是指诸识之流注生灭。
“依者,谓无始妄想熏”:“依”,即诸识流注所依之因。“无始妄想”,为无始根本无明。“熏”即熏习。
“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缘”,即诸识流注之缘。“自心见”,即自心所见;“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唐译作:“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义贯】
“大慧,”诸识“相续”之微细流注生灭相,有两种方法可以修断使之“灭”:一、诸识“相续”流注“所”依之无明“因”若“灭”,“则”诸识“相续”流注之生灭即“灭”;二、或者,诸识流注生灭“所”依“从”之因“灭,及”流注之“所缘”亦“灭”,如此,“则”诸识“相续”之流注生住灭相便“灭。大慧,”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因灭,或因缘灭,流注生灭便灭呢?)因为这些都“是”诸识生灭“所依”之因的原“故”。所谓诸识流注生灭所“依”之因,是指“无始”的根本无明“妄想”之“熏”习;所谓诸识流注生灭生起之“缘者”,是指“自心”所“见”种种虚妄分别境界。
【诠论】
《起信论》上有一段话,正好是对这两节经文最好的诠释:“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此二种生灭依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起信论》所说的“相应心”(粗相)即是本经中所称的转识,“不相应心”(细相)即是藏识。又,《起信论》上说:如果“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便能“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而“显现法身”。经中的“相灭”,便是破和合识相;“流注灭”,便是灭相续心相。因为断妄归真是修行最重要的项目,故此段经文值得特别留意。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注释】
“泥团、微尘”:即泥团与微尘。
“非异非不异”:亦即:非一非异。“不异”即是一,一即是同。
“金、庄严具”:即金子与用金子所打造的装饰品。
“非彼所成”:则泥团应非微尘(“彼”)所构成。
“而实彼成”:而泥团实为微尘所构成。
“是故不异”:是故泥团与微尘两者性实不相异。
【义贯】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两者非一非异。“金”子与用金子打造的装饰品(“庄严具”),也是一样:非一非异。“大慧,若泥团”与“微尘”相“异”的话,则泥团不应是微尘“所”构“成”的,然“而”泥团“实”在是微尘(“彼”)所构“成”的,因此,两者性实“不”相“异”。然而,如果说泥团与微尘两者完全没有相异之处的话,“则泥团”与“微尘应无分别”(而为同一样东西,不应有两样东西。)
【诠论】
这一段是比喻转识、藏识与真相三者,非一非异,来表示真相不灭的道理。上一节,佛指出如何修道而灭妄,然而佛怕不明白的人以为真心也因藏识灭而灭,所以特别提出这个比喻,表明真心心体不灭,只是妄心之相灭。
这里,微尘比喻真相(如来藏),因为尘性是不会改变的。泥团比喻藏识;尘(如来藏)之所以成为泥团(八识),是因为有水份(无明)的原故,这水就隐含在其中。有水,真相之尘则变成泥,水干(无明灭)则泥团散,复为尘(本性现),而尘不灭。相同的,无明灭时,藏识之泥团散,而微尘(如来藏)真相宛然无有改异。金饰也是一样,金子比喻真相,由于有匠人之工及火等因缘,而得把金子打造成金饰之器。匠工、火等因缘,比喻无明及种种境界,所成的“金庄严具”比喻藏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