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19

  ..续本文上一页、转识。虽然成了种种庄严具,但只是金子的形相改变,金子还是原来的金子,金性并没有改变。同样的,若再把这些金庄严具熔成一块金子,消失的只是那些庄严的形相,金子之性还是丝毫不动。因此,不管你怎么变:金变为金器,金器再变为金;乃是尘加水为泥团,或泥团去水,复散为尘,也是一样,变来变去,金性与尘性总是在那里,总是不变,这用来比喻:不管你修道断惑归真、或者起惑造业堕于三涂,于圣于凡,或染或净,那真如本性永远是一样,永远不变,永远在那里,故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是这道理。虽然真如之性,凡圣无异,这是真如的“不变”义,以了不变,则不落断见。但真如还是有“随缘”义,以有随缘义,故随缘成物、成器,以了随缘,故不堕常见。而凡夫以不了此,故妄自起惑,妄依染境,而忘失本性,枉入诸趣,枉受大苦。故欲修道证真,必须了此真性不失、不灭、不改之理,方能与至理相应。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注释】

  “转识”:即七转识,亦即前七识。

  “藏识”: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有贮藏众生一切生死业果之功能,令不散失,故称藏识。又,以唯识家言,阿赖耶具我爱执藏义,故称藏识。

  “真相”:即如来藏自性情净心。

  “藏识非因”:谓“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

  “而自真相实不灭”:“而”如来藏“自”体之“真相实不灭”。

  “非自真相识灭”:谓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相灭。

  “业相”:指藏识及转识二者。

  【义贯】

  (就像微尘与泥团非一非异,金与金饰非一非异,)同样的道理,大慧,“转识”(前七识)、“藏识”(第八阿赖耶识)与“真相”(如来藏)三者亦是非一非异:此三者“若”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东西的话,(彼此完全相“异”,)则阿赖耶(“藏识”)应“非”前七识生起之“因”。(因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绝不会有因与果的关系,如瓜与李不同,瓜不能生李,猫与狗不同,猫不能生狗。但七转识的确是由藏识生起,而藏识也的确由如来藏因无明风动而起,所以不能说这三者是完全相异的三样东西,因此此三者非异。)但如果说这三者是一而非三,(也就是说:是同一个),那也不对。因为这样一来,则当根境不相对时,七“转识灭”,这时,“藏识亦应”跟着“灭”。(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而实不然:藏识之体实不随七转识灭而灭,所以不可说藏识与转识是同一个。)“而”且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亦“实不灭”。“是故,大慧”,修道断惑时,并“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识灭”,而只是依无明及虚妄境界而现之“业相”(藏识、转识)“灭”而已。如果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真的“灭”的话,则“藏识”(阿赖耶)之本体应“灭”。(因为藏识是依真如而有。而藏识之本体实不断不灭,因为藏识之本体是真如。正如前面的比喻:泥团与金饰之相可坏,而微尘之性与金性实不坏,是同一个道理。)

  【诠论】

  《起信论》上说:“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所以修道破惑时,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亦即,但其相灭;而阿赖耶的不生灭部分,亦即如来藏性,则不灭。此即《楞严》所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此义。“寂灭”者,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藏性。因此,妄可灭,而真终不灭;相有改,而性终不迁。这是《楞伽》一经的管钥。因为一切修道、破惑、证真之入门与究竟尽在于斯:欲入如来无上道门者,非此不得入;欲得究竟证悟者,非达于此,不得谓究竟。故此理实为修学无上正法之最精要处。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义贯】

  “大慧,”若说“藏识”(第八识)之本体也会“灭”尽的话,这种说法就与“外道”的邪执“断见”之“论议”没什么两样,(而非如来的无上正真之理,菩萨于此应知鉴别。)

  【诠论】

  此句以上是如来显示真理,从这以下,是开始破邪。因为真虽显,而邪若不破,则足以乱真,乃至于碍正理之修行,因此显真须辅以破妄。又,凡夫之所以不悟、不入正理者,以有邪见,以此邪见故障正理,所以必须破邪,正真方能全显。此经因是顿教,所以先显正理,次破邪;若是渐教,则先破邪,后次第显正,此为顿渐之不同。

  前面说,修行证真之时,只是业相灭,藏识之体并不灭,因为藏识是以真如为本体,所以到了佛果位时,阿赖耶只转其名,不转其实。所以六祖大师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句经文说:如果藏识之体真的灭,则表示真如也跟着灭,因为藏识之体就是真如;如果那样的话,一切因缘业果应断,怎么会有成佛这件事?修道修到后来,虽然烦恼断了,但一切也都断灭,这种是外道的断灭恶见,断一切善根佛种,令众生永处轮回,罪过极大,死后以其恶重故,当堕地狱。是故彼非佛无上正真之理。正与邪之差,只是一毫之间,却谬之千里。再者,邪执共有三种;一、凡夫依钝惑,而执五蕴身心,计为常乐我净,亦称凡夫四倒。二、外道依利惑,而于五蕴身心上,分别计执为我,离蕴即蕴、或断或常、加上去来今三世、成六十二见。三、小乘虽破我执,而起法见,不知真常之性,而于一真法性妄计无常、苦、空、不净,称为声闻四倒。总之,以上凡外邪小,总名为邪,以不应正理故,修学正理者,应当远离。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注释】

  “摄受境界灭”:“摄受”,就是摄取,“摄受境界”是指摄取外种种境界相的识。外道以为若此识一灭、则诸识的流注生灭也跟着断,不知他们所灭的,只是粗的相生灭而已,也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相应心”,至于微细的流注,也就是《起信论》的“不相应心”,则仍无法断。

  【义贯】

  “大慧,”那些“外道作”这样的言“论”,说:“(如果)摄取外尘境界的诸识灭了的话,诸识的流注生灭也跟着断灭了。”如果真如其所说,诸“识”的“流注”实有断“灭”的话,那么,“无始”世来的“流注”早该“断”尽无遗了。(而实不然,无始生灭,凡圣业果相续不断不失,故有众生造业受报、轮流五趣,及修道证果、成佛之事,业果不失,故知其言虚妄:诸识之流注实不断尽。)

  【诠论】

  从这以下是佛剖示为何外道执断灭见的原因。外道之所以执断灭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多执流注生灭不是由真如而起,以智慧浅薄故,见妄不见真,只见表相之妄,不见骨里之真,因而迷于表相,而妄说只要表面的根境和合所起的识断灭,便一切皆悉断尽,连流注也断。因此其所修便落于邪定,压伏六识不起现行,便执说已达一切断灭,而谓之为涅槃。实则,其所达境界,只是将六识强压,制之不行而已,严格而言,即连六识亦尚未断,只是伏之不起而已,因为一遇境缘,六识心便会再起,所以会有失定、失通之事;若实灭尽,则不应如是,而外道心迷不了,执以为究竟,实乃愚痴,自害害人。

  再者,内教所称的“灭”,只是阿赖耶染分的相灭,而藏体真净之分,实在不灭,换言之,只是心相灭,非心体灭;只是愚痴无明灭,本觉真智则不灭。所以,修道若无正知见,则整个方向都搞错了,枉费辛勤,还造了恶业,可不慎乎!再者,法相宗说阿赖耶有三种相:一、我受执藏相,这要到第七地满心才断尽;二、善恶业果相,这要到金刚后心才永尽;三、现种执持相,此相则尽未来际,任持功德,无有遗失。这就是净分流注不断的意思。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注释】

  “流注生因”:即“流注”生灭“生”起之“因”。

  “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眼”,是眼根。“识”,了别之识。“色”,外色。“明”,光明,如日光,灯光等,方能见。“集会”,即和合。此谓:外道所说的流注生起之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而是有其它原因。

  “更有异因”:“异”,不同,指不同于佛所说的因缘和合,或四缘和合而生眼识。

  “彼因者”:他们所说的原因。

  “若胜妙”:“若”,是例如。因为外道所执诸法生起之因很多,佛在此只提出几个,所以说:譬如、例如。“胜妙”,就是胜性,也可说是玄妙之性,为生梵天之天主。

  “士夫”:即是神我的别名。神我,即现代所称的灵魂。

  “自在”:即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大自在天。

  “若时”:“时”是时间,外道有计时间为一切万物生起之因的。如震旦之生辰八字决定人之祸福、穷通之因,以及种种择日,都在此列。

  “若微尘”:外道有计微尘为一切法生起之因者。

  【义贯】

  “大慧,外道”所“说”的诸识“流注生”起之“因”,并“非”如如来所说的由“眼”根、能了别之“识”、外“色”、及光“明”四缘齐“集会”合“而生”起;而是说“更有”别的不同的生“因”。

  “大慧,”他们所说的诸识流注生起之“因”有很多种,例如梵天“胜妙”之性、或如“士夫”(神我)、或如大“自在”天、或如“时”间、或如“微尘”等。

  【诠论】

  这一节是佛指出外道邪计的诸识流注之生因。总而言之,佛与外道所说的生因之别,在于佛言一切法实无有作者,乃因缘和合而生,而外道则邪计有一作者,如自在天等,自在天为能作,万物为其所作,以一切法是自在天所作,故一切善恶、罪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