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荡其执。其执既去,“非字句”亦不立,斯则泯绝一切能所,入不思议。
【义贯】
所言种种异部(“杂句”)、如来说法不一(“说句”)、毗尼律藏与比丘之身份、阿罗汉破三有之处所(“处句”),以及一切文字言说(“字句”),凡此皆依迷有,若一念悟时,大千顿空,能所俱亡,凡圣情忘,寂灭一心,真如现前。故有“非句”之立。
在此再谈一下诸佛如来之百八句之密意(以其不明宣,故称密。)首先,如来随顺世谛而建立妙有之“句”,令众生依教而修善法,令离苦故;再次,如来观机成熟而立真空之“非句”,令离执得上妙之智慧故。如是则真空与妙有、世谛与真谛、凡与圣、权与实,皆能兼顾不遗,并时两立。然此诸佛百八问之无上密意者,不但在以“非句”遣“句”,而更重要的一层奥旨则在默示:此“句”与“非句”,并皆化城,此乃诸佛百八句之无上深义。若以为此百八句但在以句遣句,而仍存“非句”,则非诸佛本意。盖真如法中,法犹不净,无一法可立,无少法可得,是故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此则佛佛相传之正法眼藏,冀真修者,宜三复之,冀得如来本心。此则无上顿教之密旨也。如是则可得离念、无念之心体。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
“先佛所说”:义谓:先佛皆如是说,我亦如是说,以明“佛佛道同”,法本无殊。故本经云:如来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然也。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盖此经为大菩萨,及根熟众生所说,故言“诸菩萨摩诃萨”。
“应当修学”:“修”与“学”常合言。盖修而不学,则落盲修,不得正要;学而不修则徒务多闻,如数他人财宝,自终不受益。故修与学必并举。
【诠论】
以上第一部份为本经之总论,包括大慧菩萨的百八问,世尊的偈答,及诸佛所共说之百八密句;此为总问总答,乃为接引上上圆顿之根者说。自此以下,第二部份,即为长行经文,别问别答,此则为大慧再将百八问题,以长行的形式条条别问,世尊再依自证境,如诸佛所为,一一别答,详细、深入发挥每个问题,令学者于一切法之性与相,皆能解了、通达。因此,第一部份实为总纲,第二部份则为别目,或细目,此则为如来之大悲所现,欲令普皆悟入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注释】
“诸识”:“识”即是心,心依大乘法言,有八识。为何大慧问“诸识”,而不直接问八识有几种生住灭?因尚未蒙佛开示,尚不知心识共开为几种,待后面如来开阐方知。
“生住灭”:简言之即是生灭二相;生住灭是分别较细。“住”是法生起后,暂时维持不动的状况,但为时非常短暂,唯有佛及大菩萨方能了知。
【诠论】
诸识的生、住、灭是别答中的第一个问题,因此须深为考究。为何大慧在此要问诸识的生住灭?因为在上面总答中,佛已开阐了离言无念之心体,而当机不了,为何于此离念之心体中,还会有诸识生生灭灭不已,所以方问诸识有几种生灭,以便起而修断之,证入究竟无生灭之心体。又,识乃迷与悟之根本,凡圣之源,欲由迷转悟,由凡入圣,皆须由识着手,所以最先便问识的问题。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注释】
“非思量所知”:“思量”,是思虑、度量,含有测忖、臆测之义,唯识家所说的比量,亦属于此,因为是从比喻、比较而来,非从亲见、亲证得知的“现量”,因此比量是不可靠的。再者,思量通常用的是第六意识,而第六意识所得的,也都是攀缘分别前五识而来的,因此说用第六意识思量,常具虚妄分别之义。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简言之,诸识的生住灭各有流注与相两种(把它重组一下,也许比较容易明白:)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相生、相住、相灭。
“流注生”:“流注”一词含有潜在、微细难知、及不断之义。尤其是“不断”这个意义最为重要。诸识的流住生灭相,有如涓涓细流,流注不断,微细难觉,又有如潜在地底的伏流,流注不断,沉潜难知,非有大智慧,是无法知见的。又,诸识的流注生灭,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造成,是故从无始来未曾间断过,念念相续,所以流注也就是相续的意思,因此唐译作“相续”。再者,由于诸识的流注生灭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业力造成,因此也就非常难以改变,除非以佛所教的大智慧修断之。
“相生”:“相”含有表相的意思,表示诸识比较表面的生灭现象,这生灭现象是由心缘外的六尘境界而起,此心如海,六尘境界如风,境风鼓动心海,造成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这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起起伏伏、生生灭灭的现象,便叫做识的“相生”、“相灭”,只是表相上的生灭而已:因为仅管(尽管)海面上的浪涛有多大,海的本体始终是不动的,不受它的影响。相同的,诸识由外境风所鼓动而成的相生、相灭,对于心体的本体,也是丝毫没有影响的,只是诸识表面妄有生灭而已!
“流注住”、“相住”、“流注灭”、“相灭”:解释了流注生与相生,住与灭二者,学者可比类而知。
【义贯】
“佛告大慧:诸识”都各“有二种生住灭”,(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非”以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诸识”皆各“有二种生”,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生”,“及”表面上的“相生”;诸识皆各“有二种住”,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住”,“及”表相上的“相住”;诸识亦皆各“有二种灭”,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灭”,“及”表相上的“相灭”。
【诠论】
综上所说,简言之,八识的每一识,都各有表面的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表面的比较粗而易见,潜在的则行相非常深细,非诸佛如来无法究尽了知。
这表面及潜在的生住灭,又好比河水的流速,皆有水面上的流速,与水底下的流速两种。水面上的流速比较明显易见,潜流之速则深细不现,非深通当地水性的人,不能得知。(附及,常有人游水出事,就因为不通水底潜流之速与水面不同的关系,因而受殃。相同的,修行人若不知诸识的生灭有表面的相与潜在的流注的不同,不但不能达于究竟,而且常会有危险。)水面上的流速(比如相生、相住、相灭),是由风力造成;水底下的潜流之速(比如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是由地形造成。风力有如六尘境,地形地势有如无始的无明业力。风速、风向是会随时改变的,因此水面上的流速也时时不同,且能造成种种大小不同的波涛、浪花或涟漪。而地形是不会一下子改变的,因此水底潜流之速也是不会常常改变的,因此,潜在的流注生住灭时时都在以同样或一定的步调进行,很少骤然改变。诸识潜在的流注生灭虽然深细难查,但并不是说它的力量就不大;相反的,它的力量才大!因为它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业力在推动的,而业力的力量是胜过一切的。这潜在的流注生灭,有如海底下的冰山,虽然看不到,但它才是冰山的主体。相同的,潜在的“流注生灭”虽然难以看到,但它才是众生生灭真正的主体,而“相生相灭”,只是表相的而已。
再者,水底与水面上的流速也并非毫无相关,两者也会互相影响的:水底的流速会带动水面的流速——可说水面的流速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这有如七转识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一样,两者不能绝然而分为二,但两者也不是同一个。有时水面流速也会牵动水底的流速,这就有如七识原是由阿赖耶受无明熏变而来,但七识也会反熏阿赖耶。
简言之,“相生”、“相住”、“相灭”是由于现前外在的六尘境风,激荡内心而造成;“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则由无始来内在的无明业力造成。因此,凡夫即使能因修行而心不缘外境,制令六识不起现行,但由于无始无明业力未断的关系,其心识仍在不断的生灭。这也就是为什么凡夫的非想非非想定仍在分段生死之中,而二乘的灭尽定也还在变异生死之中的原因。
再者,《起信论》中说生灭有三细及六粗两种,三细等于流注,六粗等于相。《起信论》的三细是:一、无明业相,二、能见相,三、境界妄现相。六粗是:一、智相(分别爱憎),二、相续相(觉苦乐),三、执取相(任持苦乐),四、计名字相(分别假名言),五、起业相(造业),六、业系苦相(受报)。有人说三细之流注生灭比较微细,只在阿赖耶;六粗之相生灭比较明显,随境有无,只在七识。若依本经看来,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经文明明说诸识都有流注与相二种生住灭。这就是为什么注者在前面比喻说:水面的流速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且两者会互相影响,两者非一非异的原因。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注释】
“转相、业相、真相”:“转相”为诸识受熏而转变之相;“业相”,就是阿赖耶的无明业相;“真相”,就是如来藏真如之相。这是由果至因,因粗至细说。善知识请注意,佛在这里所说的三相,与《起信论》所说的三细之相,虽然名称很相近,但实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起信论》的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亦称:业相、转相、现相)是指阿赖耶识如何由最初一念无明心动所熏而成八识之过程,亦即,这三细完全是指阿赖耶,并没有包括真如在内,真如之理,只是隐含在其中,因此比较偏重赖耶如何成染方面,以便令行者知而离染;这是因为《起信论》是为信位菩萨说的(包括信位中人、十信满心者,以及未入初信的初发意菩萨),因此对象与《楞伽经》的根熟地上菩萨当然不同,故目标也就不同,因此须偏重去染、离染方面。而《楞伽经》的对象是根熟的大菩萨,皆已久远修习,已离粗重之垢染,因此不用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