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蕩其執。其執既去,“非字句”亦不立,斯則泯絕一切能所,入不思議。
【義貫】
所言種種異部(“雜句”)、如來說法不一(“說句”)、毗尼律藏與比丘之身份、阿羅漢破叁有之處所(“處句”),以及一切文字言說(“字句”),凡此皆依迷有,若一念悟時,大千頓空,能所俱亡,凡聖情忘,寂滅一心,真如現前。故有“非句”之立。
在此再談一下諸佛如來之百八句之密意(以其不明宣,故稱密。)首先,如來隨順世谛而建立妙有之“句”,令衆生依教而修善法,令離苦故;再次,如來觀機成熟而立真空之“非句”,令離執得上妙之智慧故。如是則真空與妙有、世谛與真谛、凡與聖、權與實,皆能兼顧不遺,並時兩立。然此諸佛百八問之無上密意者,不但在以“非句”遣“句”,而更重要的一層奧旨則在默示:此“句”與“非句”,並皆化城,此乃諸佛百八句之無上深義。若以爲此百八句但在以句遣句,而仍存“非句”,則非諸佛本意。蓋真如法中,法猶不淨,無一法可立,無少法可得,是故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此則佛佛相傳之正法眼藏,冀真修者,宜叁複之,冀得如來本心。此則無上頓教之密旨也。如是則可得離念、無念之心體。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注釋】
“先佛所說”:義謂:先佛皆如是說,我亦如是說,以明“佛佛道同”,法本無殊。故本經雲: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然也。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蓋此經爲大菩薩,及根熟衆生所說,故言“諸菩薩摩诃薩”。
“應當修學”:“修”與“學”常合言。蓋修而不學,則落盲修,不得正要;學而不修則徒務多聞,如數他人財寶,自終不受益。故修與學必並舉。
【诠論】
以上第一部份爲本經之總論,包括大慧菩薩的百八問,世尊的偈答,及諸佛所共說之百八密句;此爲總問總答,乃爲接引上上圓頓之根者說。自此以下,第二部份,即爲長行經文,別問別答,此則爲大慧再將百八問題,以長行的形式條條別問,世尊再依自證境,如諸佛所爲,一一別答,詳細、深入發揮每個問題,令學者于一切法之性與相,皆能解了、通達。因此,第一部份實爲總綱,第二部份則爲別目,或細目,此則爲如來之大悲所現,欲令普皆悟入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注釋】
“諸識”:“識”即是心,心依大乘法言,有八識。爲何大慧問“諸識”,而不直接問八識有幾種生住滅?因尚未蒙佛開示,尚不知心識共開爲幾種,待後面如來開闡方知。
“生住滅”:簡言之即是生滅二相;生住滅是分別較細。“住”是法生起後,暫時維持不動的狀況,但爲時非常短暫,唯有佛及大菩薩方能了知。
【诠論】
諸識的生、住、滅是別答中的第一個問題,因此須深爲考究。爲何大慧在此要問諸識的生住滅?因爲在上面總答中,佛已開闡了離言無念之心體,而當機不了,爲何于此離念之心體中,還會有諸識生生滅滅不已,所以方問諸識有幾種生滅,以便起而修斷之,證入究竟無生滅之心體。又,識乃迷與悟之根本,凡聖之源,欲由迷轉悟,由凡入聖,皆須由識著手,所以最先便問識的問題。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注釋】
“非思量所知”:“思量”,是思慮、度量,含有測忖、臆測之義,唯識家所說的比量,亦屬于此,因爲是從比喻、比較而來,非從親見、親證得知的“現量”,因此比量是不可靠的。再者,思量通常用的是第六意識,而第六意識所得的,也都是攀緣分別前五識而來的,因此說用第六意識思量,常具虛妄分別之義。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簡言之,諸識的生住滅各有流注與相兩種(把它重組一下,也許比較容易明白:)流注生、流注住、流注滅;相生、相住、相滅。
“流注生”:“流注”一詞含有潛在、微細難知、及不斷之義。尤其是“不斷”這個意義最爲重要。諸識的流住生滅相,有如涓涓細流,流注不斷,微細難覺,又有如潛在地底的伏流,流注不斷,沈潛難知,非有大智慧,是無法知見的。又,諸識的流注生滅,是由無始以來的無明業力造成,是故從無始來未曾間斷過,念念相續,所以流注也就是相續的意思,因此唐譯作“相續”。再者,由于諸識的流注生滅是由無始來的無明業力造成,因此也就非常難以改變,除非以佛所教的大智慧修斷之。
“相生”:“相”含有表相的意思,表示諸識比較表面的生滅現象,這生滅現象是由心緣外的六塵境界而起,此心如海,六塵境界如風,境風鼓動心海,造成海面上的驚濤駭浪;這海面上的驚濤駭浪起起伏伏、生生滅滅的現象,便叫做識的“相生”、“相滅”,只是表相上的生滅而已:因爲僅管(盡管)海面上的浪濤有多大,海的本體始終是不動的,不受它的影響。相同的,諸識由外境風所鼓動而成的相生、相滅,對于心體的本體,也是絲毫沒有影響的,只是諸識表面妄有生滅而已!
“流注住”、“相住”、“流注滅”、“相滅”:解釋了流注生與相生,住與滅二者,學者可比類而知。
【義貫】
“佛告大慧:諸識”都各“有二種生住滅”,(這是非常深奧的問題),“非”以第六意識比度“思量”之“所”能“知”。“諸識”皆各“有二種生”,稱爲潛在不斷的“流注生”,“及”表面上的“相生”;諸識皆各“有二種住”,稱爲潛在不斷的“流注住”,“及”表相上的“相住”;諸識亦皆各“有二種滅”,稱爲潛在不斷的“流注滅”,“及”表相上的“相滅”。
【诠論】
綜上所說,簡言之,八識的每一識,都各有表面的及底層的兩種生住滅。表面的比較粗而易見,潛在的則行相非常深細,非諸佛如來無法究盡了知。
這表面及潛在的生住滅,又好比河水的流速,皆有水面上的流速,與水底下的流速兩種。水面上的流速比較明顯易見,潛流之速則深細不現,非深通當地水性的人,不能得知。(附及,常有人遊水出事,就因爲不通水底潛流之速與水面不同的關系,因而受殃。相同的,修行人若不知諸識的生滅有表面的相與潛在的流注的不同,不但不能達于究竟,而且常會有危險。)水面上的流速(比如相生、相住、相滅),是由風力造成;水底下的潛流之速(比如流注生、流注住、流住滅)是由地形造成。風力有如六塵境,地形地勢有如無始的無明業力。風速、風向是會隨時改變的,因此水面上的流速也時時不同,且能造成種種大小不同的波濤、浪花或漣漪。而地形是不會一下子改變的,因此水底潛流之速也是不會常常改變的,因此,潛在的流注生住滅時時都在以同樣或一定的步調進行,很少驟然改變。諸識潛在的流注生滅雖然深細難查,但並不是說它的力量就不大;相反的,它的力量才大!因爲它是由無始來的無明業力在推動的,而業力的力量是勝過一切的。這潛在的流注生滅,有如海底下的冰山,雖然看不到,但它才是冰山的主體。相同的,潛在的“流注生滅”雖然難以看到,但它才是衆生生滅真正的主體,而“相生相滅”,只是表相的而已。
再者,水底與水面上的流速也並非毫無相關,兩者也會互相影響的:水底的流速會帶動水面的流速——可說水面的流速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這有如七轉識原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一樣,兩者不能絕然而分爲二,但兩者也不是同一個。有時水面流速也會牽動水底的流速,這就有如七識原是由阿賴耶受無明熏變而來,但七識也會反熏阿賴耶。
簡言之,“相生”、“相住”、“相滅”是由于現前外在的六塵境風,激蕩內心而造成;“流注生”、“流注住”、“流注滅”則由無始來內在的無明業力造成。因此,凡夫即使能因修行而心不緣外境,製令六識不起現行,但由于無始無明業力未斷的關系,其心識仍在不斷的生滅。這也就是爲什麼凡夫的非想非非想定仍在分段生死之中,而二乘的滅盡定也還在變異生死之中的原因。
再者,《起信論》中說生滅有叁細及六粗兩種,叁細等于流注,六粗等于相。《起信論》的叁細是:一、無明業相,二、能見相,叁、境界妄現相。六粗是:一、智相(分別愛憎),二、相續相(覺苦樂),叁、執取相(任持苦樂),四、計名字相(分別假名言),五、起業相(造業),六、業系苦相(受報)。有人說叁細之流注生滅比較微細,只在阿賴耶;六粗之相生滅比較明顯,隨境有無,只在七識。若依本經看來,這是不正確的,因爲經文明明說諸識都有流注與相二種生住滅。這就是爲什麼注者在前面比喻說:水面的流速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且兩者會互相影響,兩者非一非異的原因。
【大慧,諸識有叁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注釋】
“轉相、業相、真相”:“轉相”爲諸識受熏而轉變之相;“業相”,就是阿賴耶的無明業相;“真相”,就是如來藏真如之相。這是由果至因,因粗至細說。善知識請注意,佛在這裏所說的叁相,與《起信論》所說的叁細之相,雖然名稱很相近,但實不同,不可混爲一談。《起信論》的叁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亦稱:業相、轉相、現相)是指阿賴耶識如何由最初一念無明心動所熏而成八識之過程,亦即,這叁細完全是指阿賴耶,並沒有包括真如在內,真如之理,只是隱含在其中,因此比較偏重賴耶如何成染方面,以便令行者知而離染;這是因爲《起信論》是爲信位菩薩說的(包括信位中人、十信滿心者,以及未入初信的初發意菩薩),因此對象與《楞伽經》的根熟地上菩薩當然不同,故目標也就不同,因此須偏重去染、離染方面。而《楞伽經》的對象是根熟的大菩薩,皆已久遠修習,已離粗重之垢染,因此不用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