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六十七問之“自性及與心”。
“陰句非陰句,衆生句非衆生句”:“衆生”指前第八十問之“衆生生諸趣”。“陰”,爲五陰及中陰,指前佛偈答中之“諸陰身往來”。
【義貫】
上自菩薩諸地,叁昧心,佛所施設之一切法相,一切法之自性,乃至衆生往來諸趣,凡此皆爲假立之名相,但于世俗名有,真實理地實無,故皆立“非句”以遣之,令離名絕相。最後連此“非句”亦離,則達一真。
【慧句非慧句(50)。涅槃句非涅槃句(51)。爾焰句非爾焰句(52)。
外道句非外道句(53)。荒亂句非荒亂句(54)。幻句非幻句(55)。夢句非夢句(56)。焰句非焰句(57)。像句非像句(58)。輪句非輪句(59)。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60)。】
【注釋】
“慧句非慧句”:“慧”指前第四十七問之“諸智有幾種?”及第九十問之“雲何智慧佛?”
“涅槃句非涅槃句”:“涅槃”指前第九十叁問之“善逝般涅槃”。
“爾焰句非爾焰句”:“爾焰”指前第四十六問之“雲何爾焰淨?”
“外道句非外道句”:“外道”指前第二十九問之“雲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荒亂句非荒亂句”:“荒亂”指前第叁十七問之“雲何國土亂?”及佛偈答中之“荒亂及一佛”。
“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幻”、“夢”、“焰”、“揵闼婆”指前第叁十五問之“何因如幻夢,及揵闼婆城?世間熱時焰?”“像”,爲鏡中像。“輪”,爲旋火輪,是拿著火把旋轉,看起來便成一個火輪一樣,其實火並未成輪,只是自心幻相而已。鏡中“像”與旋火“輪”爲世尊再加進去的譬喻,以加強諸法本無,唯心妄執而有之義。
【義貫】
佛智(“慧句”)、凡愚(“爾焰句”、“外道句”)、乃至涅槃、生死(“荒亂句”、如“幻”等“句”),皆情執而有,于理實無,若能忘情,則恢恢如虛空,故皆立“非句”以遣之。最後連“非句”亦遣,方才真實獨露。
【天句非天句(61)。飲食句非飲食句(62)。淫欲句非淫欲句(63)。見句非見句(64)。
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65)。戒句非戒句(66)。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67)。
谛句非谛句(68)。果句非果句(69)。滅起句非滅起句(70)。治句非治句(71)。
相句非相句(72)。】
【注釋】
“天句非天句”:“天”指前第五十九問:“諸天有幾種?”
“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此指前第五十五及五十六問:“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見句非見句”:“見”指前第二十四問之“雲何見已還?”及第二十八問之“雲何爲斷見,及常見不生?”
“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波羅蜜”指前第四十叁問:“幾波羅蜜心?”
“戒句非戒句”:指前第四十八問:“幾戒衆生性?”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日月星宿”指前第六十問之“雲何名爲地,星宿及日月?”
“谛句非谛句”:“谛”爲真理,谛有叁種:(一)、二谛:真谛(勝義谛)、俗谛;(二)、叁谛:空谛、假谛、中谛:(叁)、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又,法相宗將真谛、俗谛各開爲四,合成八谛。
“果句非果句”:由修聖谛,可證道果,故立“果句”。谛與果是大慧菩薩所沒問的。
“滅起句非滅起句”:“滅起”指前第十五問之“雲何爲想滅?何因從定覺?”
“治句非治句”:“治”,爲治病,指前第一○五問:“雲何醫方論?”唐譯作“醫方句”。
“相句非相句”:“相”,此處指前第八十問之“何相何像類?”乃諸趣之形相也。
【義貫】
所言“天”、“飲食”、“淫欲”乃至“日月星宿”,以及“波羅蜜”、“戒”、聖“谛”、道“果”等漏與無漏法,皆依緣而起,本無自性,故皆立“非句”以遣之。然于真實理地,並此“非句”,亦不立,斯乃纖塵不著,爾焰方盡。
【支句非支句(73)。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74)。禅句非禅句(75)。迷句非迷句(76)。
現句非現句(77)。護句非護句(78)。族句非族句(79)。仙句非仙句(80)。
王句非王句(81)。攝受句非攝受句(72)。寶句非寶句(83)。】
【注釋】
“支句非支句”:“支”,爲七覺支,指前第叁十六問之“何因說覺支?”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此句重出,以顯世間人貪著其所“創造”之種種工藝、技術、學問等,所謂世智也,亦以顯此等世間學術之繁多。
“禅句非禅句”:“禅”指前第八問之“何等禅境界?”
“迷句非迷句”:“迷”,爲迷惑,指前第二問之“雲何見癡惑?雲何惑增長?”
“現句非現句”:“現”指前第八十四問之“如來雲何于,一切時刹現?”
“護句非護句”:“護”指前第五十八問之“雲何守護國?”
“族句非族句”:“族”,爲釋迦之氏族,指前第八十二問之“何因有釋種?”等。
“仙句非仙句”:“仙”指前第八十叁問之“雲何長苦仙?”
“王句非王句”:“王”指前第五十七問之“雲何名爲王,轉輪及小王?”
“攝受句非攝受句”:“攝受”即捕取,指前第七十叁問:“雲何而捕取?”此句魏譯作“捕取見”。
“寶句非寶句”:“寶”指前第四十九問之“誰生諸寶性?”
【義貫】
如來所說之七覺支、如來化現之身及其氏族,賢聖之禅境、凡夫之迷惑、世間之仙人、帝王、珍寶等,此皆依迷而現,悟時一無可得,故皆有“句”之立,以顯妙有之境:然妙有之境即是非有,是則真空,故立“非句”以遣之,最後,一真之中,此“空”亦不立,斯則清淨,真無所得,名如來地。此則爲本節之奧義也。
【記句非記句(84)。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85)。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86)。
味句非味句(87)。事句非事句(88)。身句非身句(89)。覺句非覺句(90)。
動句非動句(91)。根句非根句(92)。有爲句非有爲句(93)。無爲句非無爲句(94)。
因果句非因果句(95)。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96)。節句非節句(97)。
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98)。】
【注釋】
“記句”:“記”,記莂、授記,指前第九十叁問之“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此爲問記莂身後之事。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一闡提”及“女男不男”指前第七十六及第七十七問之“雲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
“味句”:“味”指肉味,應前第八十五問“何因故食肉?”蓋凡夫執肉味爲味中之勝,故因貪味而殺生,今特舉“味”以禁,令人勿以貪味而殺生。
“事句”:“事”爲世間之所作,指前第十六問“雲何所作生?”唐譯作“作句”。
“身句”:“身”指如來之叁身。
“覺句”:“覺”指前第四十問之“雲何覺世間?”
“動句”:“動”指前第八十問之“衆生生諸趣”。蓋衆生往來即是動。亦是涵攝前第叁十四問“雲何世不動”之義。
“根句”:“根”爲六根,衆生以執持根身爲我我所,故有往來諸趣之事。
“有爲句”:“有爲”指前第一百問之“雲何世俗通?”世俗通爲五地菩薩涉世利生之用,故句“有爲”。
“無爲句”:“無爲”指前第一○一問之“雲何出世間?”
“因果句”:大慧菩薩百八問所問世出世間一切法,大部分是問“何因”、“何故”、“雲何”,也就是即果問因。因此可說百八問中最重要的,就是問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因果,因此有“因果句”之立。
“色究竟句”:“色究竟”指色究竟天,爲報佛成佛之所,此爲應前第九十二問“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節句”:“節”爲時節,指前第七十五問:“雲何六節攝?”
“叢樹葛藤句”:“叢樹葛藤”指前第七十一問之“雲何爲林樹?雲何爲蔓草?”
【義貫】
所謂如來授記,及如來所作化世之行(“事句”、“(叁)身句”、“覺(世間)句”),佛于色究竟天成佛,與菩薩度生、修證之事(“有爲句”、“無爲句”),以及衆生種種相、種種根性、種種貪著、輪轉(“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味句”、“根句”、“動句”),及器世間種種現象(“節句”、“叢樹葛藤句”),以及一切凡聖因果,這一切皆因衆生翳眼所見故現有,故皆有“句”立。若以淨眼觀之,則這一切本自非有,翳除則見淨,故有“非句”之立,以明第一義谛。然則,“句”與“非句”相待而生,依他無性,若證究竟覺者,則“句”與“非句”並皆不立,權實雙泯,乃入如來之無相大涅槃海。
【雜句非雜句(99)。
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
【注釋】
“雜句”:“雜”,爲異之義,指前第叁十問中“雲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之“異部”。此句唐譯作“種種句”,魏譯作“種種見”。
“說句”:指前第一○八問之“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
“毗尼句”、“比丘句”:指前第九十七問之“毗尼比丘分,雲何何因緣?”
“處句非處句”:“處”指前第十九問中“破叁有者誰?何處身雲何?”之“處”。以如來說法,旨在令人破叁有之執,乃究竟度脫叁有,故特在此百八句欲結束時,予以總破,而立“非處句”,令達“叁有”無有定處,乃在一心。
“字句非字句”:“字”者,文字言說之義。此對句爲諸佛百八句之總結,亦爲最精妙深奧之處,亦爲總遣一切文字言說,連此百八句,亦一並遣之。蓋一切諸法本離言說相,離能所相;然諸佛世尊起于大悲,立種種言說,教修善法,是故衆生皆以如來方便言說,依教修行,而得悟入、解脫,故立“字句”。然若執持如來言說之相,則不得究竟,是故立“非字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