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26

  ..續本文上一頁“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謂二乘行人于滅盡定中,其第八識中仍有微細之種子習氣轉變,然此種習氣轉變極其微細,非二乘行人所得之定慧力所能覺知。

  “識滅然後入禅正受”:“正受”,即是叁昧,亦即前所說之滅盡定。叁昧以一切受不受,故稱正受。此句謂,二乘行人這麼想:認爲他已滅了八識,然後才能得入滅受想定。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其實他並未滅了八識而後入滅盡定。

  “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由于第八識中的習氣種子仍未滅,所以他實未滅八識。

  “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那麼,他爲何會以爲自己已滅了八識了呢?那只是因爲當六塵境界生起時,他壓伏六識,令不去執取分別諸塵,因而六識不起現行,如是而已,只因六識不起現行,心中寂靜,暫時沒有六識粗浪生起,他就以爲已滅了八識,所以他說他滅了八識。

  【義貫】

  譬“如”二乘的“修行者,入”于滅受想“叁昧”,此時,他第八識中仍有“微細”之種子“習氣轉”變,“而”此行人,以其定慧之力“不”能“覺知”此微細之轉變,反“而”這樣想:“我因爲已滅了八識,所以才能入滅盡定。”其“實”,他並沒有先“滅”了八“識,而”後“入”滅盡定:因爲他第八識中的“習氣”之“種子”仍未“滅”,此習氣于對境時還會再生現行,“故”其八識實“不滅”;而二乘之所謂滅識者,只因于六塵“境界”生起時,他壓伏六識不去執取六塵,因而六識不起現行,“故”其稱之爲識“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叁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注釋】

  “住地菩薩”:“住地”,即入地。

  “決了”:決定了知。意謂,只能臆測,比量知之,不能現量知見。

  【義貫】

  此節之大義爲:“大慧,如是”行相“微細”之“藏識”,其“究竟”之“邊際”,一切內涵,“除”了“諸”佛“如來及”入“地菩薩”之外,其余一切“聲聞、緣覺”及“外道修行所得”之“叁昧、智慧之力”都“不能”揣“測”度“量”,“決”定“了”知。

  【诠論】

  這兩節的重點在于說,藏識的習氣邊際,唯有佛與地上菩薩方能決定了知,非二乘外道之定慧力所能知。然而二乘得少爲足,外道墮于邪見,不知八識是生死根本,而只壓伏了六識,製令不生,就以爲滅了八識,認爲那就是涅槃,故自以爲已證涅槃,得道果。故《楞伽科解》雲:唯有諸佛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虛妄境界,明見自心微細之流注生滅,其本體即是不動真常,故能超生死而證涅槃。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叁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注釋】

  “余地相”:“余”是別的。“地”是登地。謂與凡小不同的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薩,從初地至于等覺,皆是修如實行者。

  “智慧巧便分別”:謂修如實行之地上菩薩,以其“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別”諸地行相。

  “決斷句義”:“決”是決了無惑。“斷”是斷定無疑。“句”有通與別二義:(一)通議,指如來所說一般法句、教法;(二)別義,指諸佛所共說之無上頓法之百八句。此謂菩薩于此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義理,決了無惑,斷定無疑。

  “最勝無邊善根成熟”:“最勝”,爲最殊勝。“無邊”即無量。此謂此菩薩于無量佛所,修集無邊、最殊勝的善根,皆成熟之。

  “離自心現妄想虛僞”:謂菩薩因福慧具足,善根成熟,故能漸“離”于“自”八識“心”中所“現”之無始“妄想”無明細流,“虛僞”之習氣。

  “宴坐山林”:“宴坐”即靜坐;“宴”,安也。以靜坐必須身心安靜,故稱爲宴坐。“山林”,爲寂靜處,修道之所。山林寂靜之處,爲修觀有力之助緣。(從此以下,爲正示以如實智修行,斷障證真,進而得力起用。)

  “下中上修”:因爲菩薩諸地都各具有入、住、滿心叁個階段,故“下中上”即是菩薩修行之次第,漸漸轉勝。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能見”,即是入地以後所得之現量真智。此真智能令菩薩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圓照無礙,所以此能見之理量真智,實爲根本修因。“流注”,即八識中種子與現行之習氣。

  “灌頂”:即得授佛職位,如王子得前王灌頂,而得王位。這是因菩薩修習智慧,已能徹見八識中之種子習氣,當體即是寂靜、智慧,故得諸佛灌頂而爲補處。

  “彼心意意識”:謂“彼”菩薩于自八識之“心意意識”所行境界,無不照了。此言菩薩了心本寂。

  “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謂此菩薩又于“自”藏識“心”中“所現”的本無“自”體“性”之六塵“境界”,亦悉照了無遺。上句說菩薩了心本寂,此句又更進一步說,亦了境無性,唯心所現。

  “虛妄之想”:爲依八識心及自心現之六塵境界,所起之種種“虛妄”分別“之想”。此句承上二句言:菩薩不但了心本空寂,亦了塵境無性,唯心妄現,更了依此等妄心與妄境所起的種種虛妄分別之想,悉皆無性。

  〔此叁句,分別言之,即“心意意識”是指藏識與七轉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指前五識;“虛妄之想”指第六意識。〕

  “生死”:指二種生死,即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因此菩薩將速證佛果,故能超越此二種生死。

  “有海”:“有”,是叁有。叁有之中,生死相續,無有盡期,猶如大海,不見彼岸邊畔,難以度越,故稱“有海”。

  “業”:善惡等業。

  “愛”:即潤業無明,以此無明,能令衆生造作諸業,故稱潤業。

  “無知”:即無明,爲潤生無明,亦即根本無明,以此無明爲一切生死之根本,故稱潤生、根本。

  “超度”:超越滅度。由于菩薩頓見自心,情忘惑盡,故能超度以上之種種生死之因。

  【義貫】

  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薩,修如實行,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別”諸地相,“決”了“斷”定諸佛所說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義”理,無有疑惑。此菩薩複于無量佛所,修集“最”殊“勝”、無量“無邊”之“善根”,皆令“成熟”;以福慧具足,故能“離”于“自”八識“心”中所“現”無明“妄想”細流之“虛僞”習氣。如是菩薩爲如實修行故,“宴坐”于“山林”寂靜之處,于地地中,依“下中上”之次第,如實圓“修”,漸次轉勝。此菩薩是時便“能”以入地後之現量真智,照“見”其“自”藏識“心”中,無始之“妄想”的種子與現行之習氣“流注”不斷。彼時,由徹見自心之種子習氣當體寂滅,故得十方“無量刹土”之“諸佛”如來,爲之“灌頂”,授佛職位,“得自在”智慧之“力”,及種種“神通叁昧”,且由“諸善知識”及諸“佛子”爲其“眷屬”,圍繞四周。“彼”菩薩于自“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與唯是“自心所現”空無“自性”的六塵“境界”,以及依八識心及自心現之六塵境界,所起的種種“虛妄”分別“之想”,皆起如實照了。是故彼菩薩能于二種“生死”、叁“有”之大“海”、善惡等“業”、欲“愛”、及根本無明,“如是等”苦“因”,都“已”能“超”越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殊“勝”之善“知識”,而得彼教授,以便起如是最殊勝之修行。

  【诠論】

  最後一句言:“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這是挺重要的。馬鳴菩薩說:“諸佛法者,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修行人,內以本覺熏發爲正因,外以師友勸發爲助緣,乃得成就一切出世之事業。然而值此末法時期,若不得最勝知識指引,即須求祈諸佛菩薩慈悲攝受、護念加持,而以最勝之教典爲“最勝知識”——切莫狎近世俗典籍,外道之說,如所謂哲學者等,徒滋紛纭、亂所修學;亦莫雜學!——且以自宿昔所修善根,佐以大悲願力,如是精勤,一心“唯心直進”,久之,當有可觀之進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注釋】

  “洪波鼓冥壑”:“洪”,大也。鼓動。“冥壑”海溝也。“冥”,亦作溟,海之義;或海之色黑者謂溟。“壑”,爲溝,或虛之義。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譬如巨海”中所起之波“浪”,這是“由猛風”激蕩海面而“起”,于是“洪”大的“波”濤“鼓”動著無邊的“冥”海之溝“壑”,而沒有“斷絕”的“時”候。相同的,“藏識”之“海”其本體永遠“常住”無有變異,然爲六塵“境界”之“風所”鼓“動”,因而“種種諸識”之波“浪”,便“騰躍而”展“轉生”起,也是一樣的。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注釋】

  “青赤種種色”:青與赤是色塵,會引起眼識。

  “珂、乳、及石蜜”:“珂”是貝或玉。“乳”,是檀乳(按:檀乳是檀香木所出之乳汁,或檀香熬煎出來的汁。)“石蜜”,即白砂糖或冰糖。珂貝是一種樂器,能造成聲塵,引起耳識。檀乳是香塵,可引發鼻識。“石蜜”于下句中解說。

  “淡味、衆華果”:“石蜜”的甜味與其它物之“淡味”是味塵,可引發舌識。“淡味”是淡而無味。雖說淡味是沒什麼味道,但還是一種味塵,只是嘗起來不可口就是了。“華”與“果”,觸摸起來之覺受,可引起身識。〔“意識因爲是再去攀緣、分別前五識落謝的五塵影子,故無外塵,因此不別舉例。”〕

  “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此二句謂:日月本身與日月所發…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