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的光明,兩者非一非異。爲何非一
因爲日月與光明實有別,非爲一物,所以非一。爲何非異
因爲離于日月則無光明,若無光明則非日月;又光明因日月而有,日月因其光明而顯,故非異。
“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又如海水起諸波浪,心海中起七識浪,也是一樣,由于有前面所說的青赤等五塵境界,所以才會引發七轉識之波,鼓動心海,次第轉生前六識浪。“俱”是與境俱起,亦有攝受、執取、結合等義。謂,六塵現時,心若去攀取,則會有一切和合之法生起。雖然真心是不和合的,但因妄心執取外塵,妄心便與外塵虛妄和合而生種種和合識。
【義貫】
“青”與“赤”等“種種色”塵,能引生眼識,“珂”貝之聲能引起耳識,檀“乳”之香能引發鼻識,“石蜜”(冰糖)的甜味及其它物品的“淡”然之“味”,能引發舌識,而各種“華”與“果”之觸,能起身識。(此五種識是在藏體中生起,同樣的,光明爲從日月體中生起,而)“日月與”其所發出的“光明”,不可說爲同一物,亦不可說截然爲二,(實非一非異)。又如“海水起”諸“波浪”,心海中起“七識”浪“亦如是”:六塵境界現時,“心”與之“俱”起去攀緣執取,如是方有一切“和合”之法産“生”。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注釋】
“海水變”:“變”即是動。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此謂種種識于藏識中轉生時,因以第六意識去思惟分別五塵諸相之義,故得諸識之相實不一樣;這是指諸識與藏識之相非一。
【義貫】
“譬如海水變”動時,就有“種種波浪轉”生,藏海中之“七識”之生起“亦如是”,境風生時,七識“心”與境“俱”起而執取此等境,則有一切“和合”之法“生”起。如是即是所“謂”的:在“彼藏識”所在之“處”,由于境生,而有“種種諸識轉”起的情形;也是所“謂”的“以彼”第六“意識”,去“思惟”分別五塵“諸相”之“義”,而生第六識的情形。(因而顯示七識與藏識之相各各不同的情形。)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注釋】
“不壞相有八”:此謂八識雖各有其別異之相,然此各各別異之諸識相中,亦皆各含有“不壞”之真“相”。故,八識之真相,實皆不壞也。
“無相亦無相”:然以究竟言之,八識之相,連真相在內,都是無相、無體,但唯心妄想。此處說“無相亦無相”,則類似“是空亦空”、“無生亦無生”。因世人聞“無相”,辄以爲無相是一種相狀,只是有別于“有相”的一種相。爲破此執“無相之相”的迷,故說“無相亦無相”。蓋佛說“無相”本爲破“有相”執,有相執破了之後,若還存個無相,或反執此無相爲有法,便大失無相之義旨,故說“亦無相”以破無相之執。大凡,有相易去,無相難除,故真修者于此須留意。簡言之,“無相”爲去執妄之情,以達真;“亦無相”爲破執真之見,俾使真妄皆忘、情見俱離,如是爾焰方淨,豁豁如虛空,胸中不存半點墨,無有少法可立,方是如來說無相之本旨。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此承上謂,雖然藏體本無相,而諸識現有相,而此等有相,實亦無相,只是托緣妄現,因此諸識與藏體同一無相,並無差別。譬如“海”水與“波浪”,兩者實無差別,波浪只是由境風之緣,一時現起的現象,海水之質並未變。又,波浪爲從海水起,故波浪之質與海水之質是不會兩樣的;同樣的,七識是從藏體起,因此七識與藏體之質也一定不會兩樣,而藏體無相,故七識也應是無相,本同一真,只因境緣而有妄相乍現。所以說兩者是究竟“無差別”的。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不但第六識與第七識無別異,即使前七識與第八識心體也是一樣,同爲一體,無有別異。“諸識”在此指前七識,“心”指阿賴耶,亦即藏識本體。
【義貫】
“八”種識之中,各個皆有“不壞”之真“相”,而此真相以及八識之妄相,複皆是“無相”,然此無相亦不可得(“亦無相”)。“譬如海”水與海水所生之“波浪”,二者雖見有差別,其本質“則”並“無差別”。前七識與阿賴耶識也是如此,其本體之本質實都一樣,你若要說它們有別“異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注釋】
“心名采集業”:“心”指第八識。阿賴耶識能“采集”善惡諸“業”,爲總報主。“采集”,執取、積集。
“意名廣采集”:“意”爲第七末那識,因末那內外兩邊攀緣,內執第八識爲我,外執前六識爲我所,以其內外攀緣,故稱“廣采集”。
“諸識識所識”:“諸識”,指前五識。第二個“識”字,爲指第六意識。“所識”,是所分別、所了別。此句謂前五識(“諸識”)所緣取之五塵影像,爲第六意“識”之“所”了別。這是頌第六識生起之因。
“現等境說五”:“現”,是現前,“等”是同等、同一,沒有別異,亦即現量之義。因現量與比、非二量比較起來,可說是與現前之境幾乎是一樣的,沒有加上私情的附會與扭曲,所以稱現量爲“等”。此句謂:攀緣“現”前現量之五塵“境”,便是前“五”識生起之因。
【義貫】
第八識“心”之得“名”,爲其能“采”取積“集”善惡諸“業”。第七末那“意”識之得“名”,爲其于內之藏識,外之前六識兩邊,“廣”爲攀緣“采”取積“集”,而執爲我我所。前五“諸識”所緣取之五塵影子,則成爲第六意“識”“所識”別之對象。攀緣“現”前與現量“等”同之五塵“境”,則“說”是前“五”識生起之因。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衆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雲何唯願說。】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如佛前面所說,“青、赤”及珂、乳、石蜜等“諸”外在“色像”塵境,能使“衆生發”起“諸識”,如此則心與境皆有實體;又說“如”風鼓“浪”而生“種種法”,如是則風與浪亦皆是實有,“雲何”世尊接著又說無相亦無相,此理爲何
“唯願”如來爲我解“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采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義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我所說外在的“青赤”等“諸雜色”,與作爲比喻的海水中的“波浪”一樣,皆“悉無有”實性,實皆唯心所現;雖然外境之性實非有,而我卻又說“采集”前七識所造之“業”者,“說”名爲“心”,而究其實,原無一法可以采集,這是爲了“開悟諸凡夫”,令淨自心,莫作諸惡,(以免虛妄造作諸業,而墮入虛妄因緣之法,不能拔出,如海起波浪,不能自止,雖然海浪只是妄相,其性唯水,但以凡夫無智,不能見真,故令離妄。)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注釋】
“自心所攝離”:“攝”,即攝取,指能采集之心。“所攝”即所采集之業。“離”,是相離、分離、不和合、無之義。此謂,其實“自心”與其所“攝”取之業,實相分“離”、不和合,是故,心雖現有采集,而心中實無諸業,以諸業本空,唯心妄現故。因此,自心既離于所攝取之業,而心中無有所攝,便無能攝,故此句實即是言:自心實無能攝之性;因無能攝之性,方能離于所攝。
“所攝無所攝”:上一句言心實無能攝,此句再說連所攝之性亦無。因所攝者,與水之波浪一樣,托緣妄現。故此句謂:心“所攝”取之業,實“無所攝”之性。
【義貫】
事實上所說的那些“業”本“悉”一“無”所“有”,是故“自心”與其“所攝”取采集之業,實相分“離”,不相和合,因此所謂心“所攝”取之業,實“無所攝”之性,這正“與彼”海中所起之“波浪”相“同”,由境風吹拂而起,唯有妄相,實無自性。
【诠論】
此四句偈魏譯作:“彼業悉皆無,自心離可取,可取及能取,與彼波浪同。”唐譯作:“而彼本無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可作參考。
【受用建立身,是衆生現識,于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注釋】
“受用建立身”:“受用”,爲依報,因器世間的一切,爲衆生之業感所現,爲衆生所受用,故稱依報爲受用。“身”,爲正報。此句爲倒裝句,應爲:“建立受用身”。此句須與下句合解。
“是衆生現識”:“現”,爲顯現。“識”,爲本識。此句與上句合言爲:建立、成就衆生之依報與正報者,爲衆生本識之所現。此句唐譯作:“衆生識所現。”
“于彼現諸業”:“彼”,指本識。“諸業”,指依、正等業。蓋依正皆爲衆生之業報,是故此處稱之爲諸業。
【義貫】
“建立”爲衆生所“受用”之依報,及正報之“身”者,皆“是衆生”自心本“識”所“現”之相,本無自體,是故,“于彼”本識上所“現”之依正“諸業”,亦無自體可得,“譬如”依“水”而起之“波浪”,水與波,非一非異。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
【注釋】
“鼓躍”:鼓動躍進。
“藏與業如是”:“藏”,爲第八識。“業”,爲轉識,前七識;因爲是第八識之業用,故稱前七識爲“業”。“如是”,是指第八識與前七識之間的關系,亦與水與波之間的關系一樣。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大海”中之“波浪”的“性”質,是依水而“鼓躍”前進,此則人人“可”以肉眼“分別”見之。第八“藏”識“與”前七“業”識之間的關系,亦是“如是”分明,以“何”緣“故”,凡夫于海之波濤可分明見之,而于心業卻毫“不”能“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注釋】
“依彼譬類…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