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谓二乘行人于灭尽定中,其第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种子习气转变,然此种习气转变极其微细,非二乘行人所得之定慧力所能觉知。

  “识灭然后入禅正受”:“正受”,即是三昧,亦即前所说之灭尽定。三昧以一切受不受,故称正受。此句谓,二乘行人这么想:认为他已灭了八识,然后才能得入灭受想定。

  “实不识灭而入正受”:其实他并未灭了八识而后入灭尽定。

  “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由于第八识中的习气种子仍未灭,所以他实未灭八识。

  “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那么,他为何会以为自己已灭了八识了呢?那只是因为当六尘境界生起时,他压伏六识,令不去执取分别诸尘,因而六识不起现行,如是而已,只因六识不起现行,心中寂静,暂时没有六识粗浪生起,他就以为已灭了八识,所以他说他灭了八识。

  【义贯】

  譬“如”二乘的“修行者,入”于灭受想“三昧”,此时,他第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种子“习气转”变,“而”此行人,以其定慧之力“不”能“觉知”此微细之转变,反“而”这样想:“我因为已灭了八识,所以才能入灭尽定。”其“实”,他并没有先“灭”了八“识,而”后“入”灭尽定:因为他第八识中的“习气”之“种子”仍未“灭”,此习气于对境时还会再生现行,“故”其八识实“不灭”;而二乘之所谓灭识者,只因于六尘“境界”生起时,他压伏六识不去执取六尘,因而六识不起现行,“故”其称之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注释】

  “住地菩萨”:“住地”,即入地。

  “决了”:决定了知。意谓,只能臆测,比量知之,不能现量知见。

  【义贯】

  此节之大义为:“大慧,如是”行相“微细”之“藏识”,其“究竟”之“边际”,一切内涵,“除”了“诸”佛“如来及”入“地菩萨”之外,其余一切“声闻、缘觉”及“外道修行所得”之“三昧、智慧之力”都“不能”揣“测”度“量”,“决”定“了”知。

  【诠论】

  这两节的重点在于说,藏识的习气边际,唯有佛与地上菩萨方能决定了知,非二乘外道之定慧力所能知。然而二乘得少为足,外道堕于邪见,不知八识是生死根本,而只压伏了六识,制令不生,就以为灭了八识,认为那就是涅槃,故自以为已证涅槃,得道果。故《楞伽科解》云:唯有诸佛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虚妄境界,明见自心微细之流注生灭,其本体即是不动真常,故能超生死而证涅槃。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注释】

  “余地相”:“余”是别的。“地”是登地。谓与凡小不同的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萨,从初地至于等觉,皆是修如实行者。

  “智慧巧便分别”:谓修如实行之地上菩萨,以其“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行相。

  “决断句义”:“决”是决了无惑。“断”是断定无疑。“句”有通与别二义:(一)通议,指如来所说一般法句、教法;(二)别义,指诸佛所共说之无上顿法之百八句。此谓菩萨于此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义理,决了无惑,断定无疑。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最胜”,为最殊胜。“无边”即无量。此谓此菩萨于无量佛所,修集无边、最殊胜的善根,皆成熟之。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谓菩萨因福慧具足,善根成熟,故能渐“离”于“自”八识“心”中所“现”之无始“妄想”无明细流,“虚伪”之习气。

  “宴坐山林”:“宴坐”即静坐;“宴”,安也。以静坐必须身心安静,故称为宴坐。“山林”,为寂静处,修道之所。山林寂静之处,为修观有力之助缘。(从此以下,为正示以如实智修行,断障证真,进而得力起用。)

  “下中上修”:因为菩萨诸地都各具有入、住、满心三个阶段,故“下中上”即是菩萨修行之次第,渐渐转胜。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能见”,即是入地以后所得之现量真智。此真智能令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圆照无碍,所以此能见之理量真智,实为根本修因。“流注”,即八识中种子与现行之习气。

  “灌顶”:即得授佛职位,如王子得前王灌顶,而得王位。这是因菩萨修习智慧,已能彻见八识中之种子习气,当体即是寂静、智慧,故得诸佛灌顶而为补处。

  “彼心意意识”:谓“彼”菩萨于自八识之“心意意识”所行境界,无不照了。此言菩萨了心本寂。

  “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谓此菩萨又于“自”藏识“心”中“所现”的本无“自”体“性”之六尘“境界”,亦悉照了无遗。上句说菩萨了心本寂,此句又更进一步说,亦了境无性,唯心所现。

  “虚妄之想”:为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所起之种种“虚妄”分别“之想”。此句承上二句言:菩萨不但了心本空寂,亦了尘境无性,唯心妄现,更了依此等妄心与妄境所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之想,悉皆无性。

  〔此三句,分别言之,即“心意意识”是指藏识与七转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指前五识;“虚妄之想”指第六意识。〕

  “生死”:指二种生死,即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因此菩萨将速证佛果,故能超越此二种生死。

  “有海”:“有”,是三有。三有之中,生死相续,无有尽期,犹如大海,不见彼岸边畔,难以度越,故称“有海”。

  “业”:善恶等业。

  “爱”:即润业无明,以此无明,能令众生造作诸业,故称润业。

  “无知”:即无明,为润生无明,亦即根本无明,以此无明为一切生死之根本,故称润生、根本。

  “超度”:超越灭度。由于菩萨顿见自心,情忘惑尽,故能超度以上之种种生死之因。

  【义贯】

  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萨,修如实行,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相,“决”了“断”定诸佛所说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义”理,无有疑惑。此菩萨复于无量佛所,修集“最”殊“胜”、无量“无边”之“善根”,皆令“成熟”;以福慧具足,故能“离”于“自”八识“心”中所“现”无明“妄想”细流之“虚伪”习气。如是菩萨为如实修行故,“宴坐”于“山林”寂静之处,于地地中,依“下中上”之次第,如实圆“修”,渐次转胜。此菩萨是时便“能”以入地后之现量真智,照“见”其“自”藏识“心”中,无始之“妄想”的种子与现行之习气“流注”不断。彼时,由彻见自心之种子习气当体寂灭,故得十方“无量刹土”之“诸佛”如来,为之“灌顶”,授佛职位,“得自在”智慧之“力”,及种种“神通三昧”,且由“诸善知识”及诸“佛子”为其“眷属”,围绕四周。“彼”菩萨于自“心意意识”所行境界,与唯是“自心所现”空无“自性”的六尘“境界”,以及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所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之想”,皆起如实照了。是故彼菩萨能于二种“生死”、三“有”之大“海”、善恶等“业”、欲“爱”、及根本无明,“如是等”苦“因”,都“已”能“超”越灭“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殊“胜”之善“知识”,而得彼教授,以便起如是最殊胜之修行。

  【诠论】

  最后一句言:“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这是挺重要的。马鸣菩萨说:“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修行人,内以本觉熏发为正因,外以师友劝发为助缘,乃得成就一切出世之事业。然而值此末法时期,若不得最胜知识指引,即须求祈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护念加持,而以最胜之教典为“最胜知识”——切莫狎近世俗典籍,外道之说,如所谓哲学者等,徒滋纷纭、乱所修学;亦莫杂学!——且以自宿昔所修善根,佐以大悲愿力,如是精勤,一心“唯心直进”,久之,当有可观之进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注释】

  “洪波鼓冥壑”:“洪”,大也。鼓动。“冥壑”海沟也。“冥”,亦作溟,海之义;或海之色黑者谓溟。“壑”,为沟,或虚之义。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中所起之波“浪”,这是“由猛风”激荡海面而“起”,于是“洪”大的“波”涛“鼓”动着无边的“冥”海之沟“壑”,而没有“断绝”的“时”候。相同的,“藏识”之“海”其本体永远“常住”无有变异,然为六尘“境界”之“风所”鼓“动”,因而“种种诸识”之波“浪”,便“腾跃而”展“转生”起,也是一样的。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注释】

  “青赤种种色”:青与赤是色尘,会引起眼识。

  “珂、乳、及石蜜”:“珂”是贝或玉。“乳”,是檀乳(按:檀乳是檀香木所出之乳汁,或檀香熬煎出来的汁。)“石蜜”,即白砂糖或冰糖。珂贝是一种乐器,能造成声尘,引起耳识。檀乳是香尘,可引发鼻识。“石蜜”于下句中解说。

  “淡味、众华果”:“石蜜”的甜味与其它物之“淡味”是味尘,可引发舌识。“淡味”是淡而无味。虽说淡味是没什么味道,但还是一种味尘,只是尝起来不可口就是了。“华”与“果”,触摸起来之觉受,可引起身识。〔“意识因为是再去攀缘、分别前五识落谢的五尘影子,故无外尘,因此不别举例。”〕

  “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此二句谓:日月本身与日月所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