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根,因为根能摄受诸尘,故名摄受。“自心现摄受”,因为诸根之生起,乃是依自心所现而有,故称“自心现摄受”。此诸根之现起,虽是由心现起,然却是因不觉才现起,故称“自心现摄受不觉”。全句义谓:眼识生起之第一缘为由有“自心”所“现”能“摄受”诸色尘的眼根,依“不觉”而生起。此句亦可把它视作倒装句,其次序为:“不觉自心现摄受”,或许较易了解。故唐译此句作:“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摄受”,即是执取之义。
“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色习气”,即执取色尘这无明贪爱习气。“无始虚伪过”:谓执取色尘之习气,乃是无始世来无明虚妄熏习之过。“伪”即是妄。上面已有不觉心现之能取之眼根,既有能取,便会有所取之色尘,所以色为第二缘。此句唐译作:“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
“计著识性自性”:“识”是了别、分别之义。上面已有根、尘二缘、此二缘相接时,便生识,由识了别分别,种种计著此尘之相,这种“计著”色尘的相状之“性”,是“了别识”的“自性”,所以称“计著”为“识性”之“自性”。换言之,计著乃为识性之本性。“自性”即本性之义。此句唐译作:“识本性如是故”;魏译作:“识自性体如是, 故。”
“欲见种种色相”:这一缘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有如上三缘具足,缺此一缘,还是无法见相。所谓欲见则见,心生法生,即是此理。
“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水流”指以上四缘和合,成为瀑“水”,其激“流”之“处”,便令“藏识”之体,受熏而“转”变,因而于藏海中激发种种“识浪生”起。
【诠论一】
此四缘,简言之即是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
【义贯】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由有“四”种“因缘”,“故”令“眼识”生起。是哪四缘呢?就是:一、由有“自心”所“现”能“摄受”执取诸尘之根,而却“不觉”知此等诸根实乃自心所现。二、由有“无始”世来“虚”妄诈“伪”不实取著“色”尘的“习气”之“过“咎”。三、由有能“计著”色相的了别“识”之“性”其本性(“自性”)如此。四、心中“欲见种种色相”之无明欲望。
“大慧”这就“是”眼识生起的“四种因缘”。因有这四种因缘会合,便成为瀑“水”之“流”,其流生“处”,便令“藏识”之体受熏染而“转”变,因而于藏海中激发滔天的眼“识”之巨“浪生”起。”
【诠论二】
附及,此处佛所说的四缘,与《唯识学》上的所说的四缘、九缘大略相同。唯识的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九缘是:(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别依、(七)染净依、(八)根本依、(九)种子缘。若依九缘来看,则此处的第一缘,“自心现摄受不觉”为根缘;第二缘,“无始虚伪过色习气”,为境缘;第三缘,“计著识性自性”,为种子缘;第四缘,“欲见种种色相”,为作意缘。四缘、九缘是开合而已。再者,此经中佛所说的四缘,与《唯识学》上所说诸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本经之四缘,都是依唯心而说,都不是单纯的名词,如“根缘”、“境缘”等,而皆是依唯心而立名,如“自心现……”、“无始虚伪……习气”等。这是本经之特色,如是则明了显示:其实一切缘也都是唯心所现!如是则一切根、境、识等皆达唯心妙旨。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注释】
“诸根”:指六根。
“微尘”:指器世界,亦即依报。
“毛孔”:代表众生之根身,亦即众生世间,是为正报。
“俱生,随次境界生”:“俱生”,就是一时俱生,也就是顿生,无分前后,如镜现像,一时俱现。“随次境界生”,为“随次”第、依“境界”因缘而“生”,亦即是渐生,如风吹海水,前波起、后浪随,依次渐生。此谓诸识之生起,有一时顿起的,也有依次渐生的两种。
“譬如明镜现众色像”:这是比喻识之生起,有顿生的,如镜对形,妍媸好丑,一时顿现。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这是比喻有些识之生起,是依境界因缘会合的先后,次第而起,如境界风鼓动藏海,令识浪一个接一个不断生起。
【义贯】
“大慧”譬“如眼识”之生起,是依如上所说之四种因缘,其他诸识之生起,亦复如是。世间“一切”法,如众生之正报“诸根”、以及依报、小至“微尘”乃至正报中小如“毛孔“等这一切法的生起,有一时“俱生“的,也有“随次”第依“境界”因缘和合之先后,而渐次“生”起的,也是这个道理(“亦复如是”):“譬如明镜”于对境显“现众色像”时,便是一切一时顿现;“大慧,”又譬“如猛风吹大海水”,使波浪于海中一波接一波地次第生起一样,“外”在“境界”之“风,飘荡”藏识之“心海”,令七“识”之“浪”,“不断”地次第生起,也是这样。
【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注释】
“因所作相”:“因”,是以藏识为因,由其“所作”业之“相”,而生七转识。
“异不异”:即非一非异,是指藏识与转识非一非异:“非一”,因七转识实与藏识不同;“非异”,因转识与藏识为同一真如体上所现起。
“合业生相,深入计著”:“合”,是和合,“业”是藏识三细中的业相,“生相”是藏识三细中的现相。这句是说:本来藏识与七转识,非一非异,凡夫就已经分不清楚了,再加上藏识的业相与现相相合,则更加弄不清楚,因此更加执妄为真,而“深入计著”七识为实有,不知乃唯心所现。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即“不能了知色等”六尘,实为自心体上所现起之相,其“自性”本空。
“故五识身转”:“身”,是聚集,或多数之意。“转”,是生。由于不能了知六尘自心所现,执以为实,更加于此自心所现之六尘相上,种种分别计著,故有前五识生起。
“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俱”是同时。“差别”,即了别。“分段”,即分析。“相”指五尘之相。“知”,为觉知。谓:就在几乎是前五识生起的同时,由于了别、分析五尘之现状,因而产生觉知,这个觉知,就是第六识生起之因。〔因为前五识,在初念缘外境时,只有现量,后随念分别,由于起第二念再缘此境时,内与分别意识同缘,所以有比量分别计度。这分别计度,就成了第六意识的相状。所以,前五识是第六识生起之因。〕
【义贯】
以藏识为“因”由其“所作”业之“相,而生七转识,此七转识与藏识乃非一非异(“异不异”),如此,七识更与藏识之“业”相及现相(“生相”)相和“合”,故令凡夫愈迷妄识,而以七识为真,转更于七识中“深入计著”七识之相为我我所,而“不能了知”自身所现之“色等”六尘之“自性”本空,即执为实有,“故”反击心海,起五识波浪,而有前“五识”生。“大慧,”就在那前“五识”现起的同时,便“因”了别、分析五尘之“相”,而产生觉“知”,“当知”这个觉知便“是”第六“意识”生起之“因”。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注释】
“彼身转”:“彼身”,是彼诸识身,“身”是多数义。此指前七识。“转”,为生起。
“彼不作是念”:谓彼诸识生起时,乃由不觉心现而起,故“不作是念”。又,彼等诸识因无自性,故不能作是念。所谓不能作是念,即是不能觉知,或不能如是自觉。(退一步说,诸识若能如是自觉,则无诸识生起矣!以诸识皆是依无明不觉心现故。)
“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这是诸识所不能作之念(亦即,所不能自觉知者)。“我”,是我等,指诸识自身。谓:“我”等诸识,是由于“展转”互“相”为“因”,且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境界上,“妄想”分别“计著”而生起。诸识是没有这样自觉力的。
“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彼”,是指七识。“坏相”,是破坏了真如寂静不生、清净无染之相。“俱”,是同时,谓七识同时转起。此谓,因为诸识无如是之自觉力(觉知一切皆唯自心所现,本无可缘、可取的外境界相),因而妄想执取,而起诸识浪,故破“坏”了心海平静无波、寂静不生之“相”,于是七识一时俱起。
“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分别境界”指前五识生起之因。“分段差别”,是指第六意识生起之因。谓七转识生起后,又更于自心所现之境界加以分别,而生起前五识,接着第二念又再于此等境界上更加微细地判别,而生出第六意识,这就是彼等诸识生起的现象。“这等于是一个影子生另外一个影子,影中生影,展转不息。”
【义贯】
“彼”七识生起之时,不能有如是自觉力,而这样想(“作是念”):““我”等诸识实是由于“展转”互“相”为“因”,且于“自心”所“现”之境界上,种种“妄想”分别“计著”,因而生起。”由于彼等七识不能如是觉知,因“而彼”七识便“各各”都破“坏”了心海平静无波、寂静无生之“相”,而起滔天大浪,七识一时俱起。七识起后,又更“分别”自心所现之六尘“境界”,而生前五识,此时又更加于每一境界上,求其每一小段(“分段”)之微细“差别”,因而生起第六意识。这就是七识相因转生的情形。”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注释】
“修行者”:指二乘行人。
“入禅三昧”:指二乘所入之灭受想定。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