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刹”为佛界,“外道入处”为魔界。谓以平等大悲而入于一切佛界与外道所入之魔界。
“离心意意识”:谓此菩萨虽有如是无量大悲施设,然诸有所作,皆离于心意意识,神应莫测。
“转身得如来身”:即转变其较粗之身,得如来清净法身及诸妙色身。
【义贯】
(菩萨入第八地后,)“舍离彼”有“生”有“所作”之“方便”,而得无生无作之方便,至等觉后心,得“金刚喻三摩提”,顿断最后一分俱生无明,“随”顺如性证”“入如来”清净法“身”,并以始觉智“随”顺“入”于“如如”本觉,乃依真如起诸变“化”身,现大“神通”,“自在”无碍,“大“慈”大“悲”,无量“方便”,皆悉“具足”,以为“庄严”。并以平“等”大悲,“入”于“一切佛”界“刹”土,及“外道”所“入”之“处”,所谓魔界,等化无二。然此等施作,皆出无为,“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变其“身”,证“得如来”清净法“身”,及上妙色身。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注释】
“如来随入身”:即是佛身,以佛身自在,能随意入于一切,故名。
“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阴界入”是外境,“心”是内心,“所作”即所成,“所作方便”即所成之法。谓应“当远离”由“阴界入”等外境,及内“心因缘”和合所成之法。简言之,即是离于缘生之境。
“生住灭妄想虚伪”:谓亦应远离自心所现之“生住灭妄想”分别“虚伪”戏论。前句为离境,此句为离心。
“唯心直进”:谓以唯心观,一路直趋,不涉余途。
“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谓一切外境皆由“无始”以来,二障“虚伪”之过,而内心之生住灭相,则由第八识中之“妄想习气”为“因”而成。
“三有思惟无所有”:“三有”是境,“思惟”是心,“无所有”是空。谓如是则达心境二空。
“佛地无生”:以达二空,故契入无生无灭之佛地。
“到自觉圣趣”:证到了自觉圣智所趣之地。
“自心自在”:“自心”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自在”,因已证入如来藏性,故三惑俱尽,二死永断,故得自在无碍。
“到无开发行”:“无开发”即无功用。“到”,达、证之义。
“如随众色摩尼”:“摩尼”为如意宝珠,能随物现色;以比喻诸佛菩萨心无所住,而能随缘感应示现。
“随入众生微细之心”:“心”为心行。众生之心行,其欲愿有无量之差别,而唯有证如来智者,能了知其微细难察者。
“随心量度”:谓随众生心量之大小,根机之深浅,而为说无量度门,以度化之。
“自悉檀善”:“自悉檀”为自心自性本具之悉檀,此自心悉檀乃为最上善之法,故赞曰“善”。
【义贯】
“大慧,是故欲得”诸佛“如来随”意自在“入”于一切之法性“身者,当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及“心因缘”和合所成之外法(“所作方便”),并当远离依藏识所现“生住灭”相而“妄想”分别“虚伪”之心,而以“唯心”观,一路“直进”,不涉他途,“观察”一切外境之生,但由“无始”世来二障“虚伪”之“过”,且观内心所现妄像,系以第八识中之“妄想习气”为“因”而起;如是则达“三有”之境与“思惟”之心皆空“无所有”,而达于心境二空,顿契“佛地”一切寂静“无生”无灭之境界,“到”达如来自证之“自觉圣趣”境界,得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于是三惑二死永断,“自在”无碍,“到无开发”功用之“行”,便能“如随众”外“色”而现像之“摩尼”宝珠,此以“随”顺如性而“入”于“众生微细”难知“之心”行,“而以化身随”彼“心量”根机之大小深浅,开示无量度门,以“度”化之,令彼众生亦于菩萨“诸地渐次”进阶成熟,“相续建立”成就诸法。“是故,大慧,自”心自性本具之“悉檀”法,乃为最上“善”之法,汝等“应当修学”。
【诠论】
问:“楞伽一经岂不是顿悟法门,不由次第的吗?为何此处佛所说,又有次第之修行?”
答:“法本无次第,由人之根器有利钝,故修有迟速顿渐。此处佛所说者,并非只是渐修,而是顿渐兼摄,其实顿与渐只是快与慢而已,而其中所发生的境界,一样都是要经历的,只是到达与经过每一境界所需的时间,及停留的久暂之差别,而有顿渐之分。例如在台湾搭火车,从台北到高雄,搭慢车与搭直达快车,速度上大不相同,所需之时间也不一样,但慢车所经过的每一站,快车都一样要经过,只是它很快就经过,且不停留,所以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快车比喻顿根,慢车比喻渐根,同样的车站、路线比喻修行之三贤十圣、五十二阶位,顿渐都要经过。这个就是佛所说“相续”成就之义,并非从信位,凭空就到八地,那样就不相续,不相续就变成断灭,那就落到外道的窠臼中去,那是佛所最要诫止的,所以佛在开示修行方法之前,先破斥邪见,免堕断灭,就是这道理。再举例言之,有些很特出的学生,他们可以跳级,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或从一年级跳到五年级,乃至十岁左右就上大学,甚至研究所,也有不少。这并不是说他们所跳过的级次,他们都不用修,或没修过,而是:那些他们都已经会了,所以才能跳级,如果不让他们跳级,不但浪费他们时间,他们没事做,还会造成问题。相同的,顿根之人,由信位或三贤位,一悟而到地上的境界,并非那中间渐根人所断之惑,所证之真,他们都不必修了,而是:在他们那一悟之间,心开悟解,便顿断、顿证。所以,只是修的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样,其经历之境界,及到达以后的境界能力,也是一样的。譬如渐根人与顿根人到达八地所需的时间虽不同,然而到达以后,八地菩萨所具的能力,所已断的几分惑、所证的几分真,则都一样,并无差别。所以,有些虚妄之人,以为自己“一悟而至佛地”,那就问问他:佛地所须具备的能力,所断的惑、所证的真,他有没有?如果他有,就许他是一悟到了佛地;若没有,便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是必须知道的,尤其是在这末法时期,没有真修实证,很容易就落入了这种虚妄言说而僭(jiàn)贤僭圣,这是非常危险的过咎。行者须知分辨。总而言之,顿悟是有的,一路顿超是有的,一悟即至佛地也是有的,只是其所超过的那些阶次,其中所修的,所断的惑,所证的真,他在一念间便都具足了,这才叫真顿悟,否则便不是。复次,再简单地复述一次:顿与渐只是时间上的不同,其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境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佛在此所开示的法,非顿非渐,可顿可渐,就看你是什么样根机的人:你是渐根人,你去做,做得慢,那就是渐;你若是顿根人,你去做,做得快,那就是顿,如是而已。因此佛在此开示的妙法,实是顿渐必修的不二法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注释】
“五法自性相”:“五法”为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佛迄今为止,尚未明白开示,然在前面所说种种心意意识的行相中,已包含此“五法自性”之“相”。
“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此谓佛菩萨证知“自心”所“见”之相,与心“所缘”之内外“境界”实“不”相“和合”。若不和合,则无能无所、无摄所摄、取所取、作所作,如是则一切妄相皆灭。又,凡夫见一切有因缘和合,故有生;诸佛菩萨见实不和合,故证无生。又,和合者为妄识,不和合者为真心。诸佛菩萨以证入不和合之真心,故到寂灭大城。
“显示一切说”:谓如此即显示一切佛所说妙法之精要。
“成真实相”:为“成”立正“真”之“实相”。
“一切佛语心”:“心”为心要。此谓,为一切诸佛所说法门之心要。
“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叹”,为赞叹与叹惜。“海浪”,指八识“海”中所起之七识“浪”。“藏识”为第八识。“藏识境界”,为“藏识”体上所现之能所等种种“境界”。此谓:八识“海”中所起之七识“浪”、及“藏识”体上所现之种种“境界”,即是“法身”。亦即:全妄皆真。“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亦是此义。如来为何于此法而兴叹?一、赞叹此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具大智慧法藏,悟之即得无上解脱;二、叹惜此法深妙,众生难以了知。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我解佛所说义者,则刚才如来“所说”之“心意意识”种种行相,实即为“(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自性”之“相”,为“一切诸佛菩萨所”自“行”之境界;此即是已经证知“自心”所“见”之诸相、与心“所缘”之内外“境界”实“不”相“和合”。此无上妙理亦即“显示一切”佛所“说”妙法之精要,而“成”就建立正“真”之“实相”,为“一切佛语”之“心”要。唯愿如来复“为”此“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演“说如来所”称“叹”之“海浪藏识境界”即是“法身”之无上妙法。”
【诠论】
此节为大慧菩萨恭聆圣法后,所作心得报告及赞语,并再加请问。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注释】
“四因缘故眼识转”:“转”,是生之义,谓眼识之生,是依四种缘。
“自心现摄受不觉”:“摄受”,即…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