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23

  ..续本文上一页人”,外道愚痴无知,为邪说所惑,称六师为一切智人,而其说为一切智说。

  【义贯】

  就这样,“大慧,”外道“愚痴凡夫”,为“恶见所”吞“噬”,为“邪曲”之言说戏论所“迷”、所“醉”,自“无智”慧,而“妄称”其邪论为已达究竟“一切智”之言“说”。

  【诠论】

  以上皆是佛依次破斥无因邪见,表示这种种邪见正是令凡夫落于三有的苦因,也就是无明爱业因缘。佛的意思在于令修行人了知邪因,才能不堕于邪见,且更进一步了悟这一切邪知邪见,皆是唯心所现之幻境,如是则三有苦因顿灭,而顿证觉果。所以下面佛便开示如幻法门,令了一切法唯心如幻,是为修唯心之妙观。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注释】

  “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余”,其他的、别的,指不同于前面所说者。前面所说皆是著恶见之在家出家二众,从这里开始是讲依正见起修者。

  “见离自性”:“见”,即是观,依正知见,起正观察。“离”,即无。“离自性”,即无自性。此谓,观一切法皆无自性。

  “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这些全是比喻诸法无自性,如空中“浮云”、如旋“火轮”(“旋火轮”为旋转火炬而成轮之幻象,其实并无有“轮”,而见有轮象,只是由于旋转因缘而起此幻象,比喻诸法无实,以因缘而幻化现有。)如“揵闼婆城”(海市蜃楼)、一切其实“无”有“生”起、如“幻”、如“水”中“月”,“及”如“梦”所见。

  “内外心现”:谓作如是观时,知“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为自“心”所“现”,本无自性,非有非无。

  “妄想无始虚伪”:皆由“无始”以来“妄想”所生之“虚伪”习气。此句为倒装句。

  【义贯】

  “大慧,”至于有些其他的在家出家二众,不堕邪见,依于正知见,而起正观察,则观“见”一切法皆无“自性”:以见一切法皆如空中之“浮云”(随风变幻生灭、如旋转“火”炬所成之“轮”相、如海市蜃楼(“揵闼婆城”),一切悉“无”有“生”起、如“幻”境、如阳“焰”、如“水”中“月”、“及”如“梦”中所见。作如是观时,知“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为自“心”所“现”,本无自性,悉由“无始”以来“妄想”所生之“虚伪”习气而起,一切境界,皆“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注释】

  “妄想、因缘灭尽”:“妄想”是指内心,“因缘”是指外境。由于作如上之观,则内心之妄想分别,以及外境之幻象,都灭尽无遗。

  “离妄想说所说”:“说”是能说,亦即是妄想。“所说”,即所说之名义。以内心、外境都灭尽无遗,故已无能说所说,一切悉离于言说。

  “观所观”:“观”为能观之智,“所观”为所观之内外诸法。不但离于能说所说,亦且离于能观所观。离于能说所说,则为不可以言语道,即不可议;离于能观所观,则为不可以智知,即不可思;如是即是不可思议,因而预于不思议境界,亦即得离于六识。

  “受用、建立身之藏识”:此为倒装句,应为:“建立受用、身之藏识”。“受用”为资生之依报,“身”为正报。正报、依报皆是藏识之所建立,故云“建立身之藏识”。此谓,行者至此,亦可离于建立依报、正报的藏识。至此连八识亦离。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识境界”,为八“识”田中所现起之六尘“境界”。“摄受”,为摄受六尘之六根。“摄受者”,指六识。换言之,此三者即为六尘、六根、及六识。“不相应”:“相应”为二物相对待而起,称为相应,例如能与所为相应者。现在,因已达境空心寂,离于心意识之境界,内心外境既皆已空寂,则心与境便无法成对待,心境便不相应,六根、六尘、六识三者皆不相应,既不相应,则相续生灭断。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六根、六尘、六识三者既不相应,便一切法不生,则达于外境空“无所有”之“境界”,且内心寂灭“离”于“生住灭”之幻相。

  “自心起随入分别”:如是,既然内外一切幻相灭尽、寂静,于是“自心”中本觉之正智便得现“起”,故能“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观察“分别”,渐入佛智。

  【义贯】

  (行者作是观已,于是)内心之“妄想”,及外境“因缘”都“灭尽”无遗。如是便能“离”于内心“妄想”所生之能“说”之心及“所说”之名义,并离于能“观”之智与“所观”之诸法;亦得离于“建立”依、正二报(“受用”、“身”)“之藏识”。如是观察已,则“于”八“识”田中所现起之六尘境“界”、“摄受”六尘之六根,及六识(“摄受者”),三者皆“不相应”;如此,则能达于一切外境空“无所有”之“境界”,及内心寂静“离”于一切“生住灭”幻相之境界;如是,由幻相灭故,便得于“自心”中“起”本觉如实智,“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观察“分别”,(念念不舍,无有间断,如是观察,名为正观——以上为加行位菩萨之修行。)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注释】

  “彼菩萨”:即上面所说加行位之菩萨。

  “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以前面加行位时,依于正智观察,念念不舍,无有间断,而入于无间道。既入于无间道中,“不久”定当可以见道,而入于初地,即欢喜地。“当得生死涅槃平等”:这是入于欢喜地的行相。因为入地以后,便初获圣性,具证二空;因证二空,显现真如,即达法界一真平等之相,因此,照了“生死”与“涅槃”皆是一真所现,故皆“平等”。这是入地后的自证自利之行。

  “大悲巧方便”:以能自利,故起“大悲”利他之行,以所证智,依体起用,随诸有情心之所乐,而现种种善“巧方便”,诱接群生。“巧”为善巧之义,以其智能起微妙之用,故称巧。

  “无开发方便”:“无开发”即无功用,或无作意。谓菩萨虽运大悲心,起善巧方便,大作佛事,广益群生,然此种种施为,毕竟都无作意,心无所著,所谓依无住本而立一切法,即是“无开发方便”,此方便即是大方便。

  【义贯】

  “大慧,彼”加行位之“菩萨”,于无间道中,念念依于正智观察,契而不舍,加功用行,“不久”即“当”可入于初欢喜地,证“得生死”与“涅槃”本来“平等”,法界一真之相,以此而自得大利,然后便得以此如智,运“大悲”心,起无量善“巧方便”,诱接群生。菩萨虽如是种种施作,多所饶益,然皆心无所著,了无作意,是为“无开发”之无上“方便”。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注释】

  “不勤因缘”:依不了义言,一切法皆因缘和合而生;依了义言,则因缘本身亦空,故诸法实非从因缘生,非离因缘生,乃如幻而起,故称“不勤因缘”。“勤”者,劳作也,指因缘亦无能作,亦无所作,故诸法以究竟言之,亦非因缘所作,是故,虽有诸法现起,然诸因缘实亦“不”辛“勤”而有所造作,盖一切法本自空寂,故实无辛勤造作之相,因此实不须劳动因缘。简言之,“不勤因缘”即非因缘所作。故魏译作:“无因缘起”。

  “远离内外境界”:“远离”即不缘之义,亦即不攀缘。

  “随入”:随顺而入。

  “三昧”:定也。

  “度自心现”:“度”是灭度,谓灭度自心所现一切影相。

  “无所有”:一切影相既灭,即一切无生,而得无生法忍。此是第八地之行相。此句魏译作:“入自心寂静境界。”

  “得住般若波罗蜜”:“住”为安住不动。以第八地证无生忍,故得安住于般若波罗蜜而不动。故第八地称不动地。唐译作:“成就智慧,证无生法。”

  【义贯】

  “大慧,彼”菩萨观“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而起,如实非以诸因缘有所造作而起,“不勤因缘”(不离因缘,不即因缘,如幻如化)。如是观已,了如幻故,“远离内外”一切如幻“境界”,照了于自“心”之“外”实“无所见”之境,一切全在自心之中幻现(此为修唯心观)。以不见内外境界,故能依“次第随”顺法性“入”于“无相处”。如是行无相道,渐次转深,后“次第随”顺法性“入”于“从地至地”之“三昧境界”,从而“解”了“三界如幻”;如是以智“分别观察”,不久“当得如幻三昧”,而得灭“度自心”所“现”之一切影像,达于一切法“无所有”之第八地无生境界,而“得”安“住”于“般若波罗蜜”。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注释】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在八地前仍有生相,既有生相,便有所作方便:入于八地后便渐渐“舍离”有“生”相及有“所作”之“方便”,而入于无生、无作之上方便。

  “金刚喻三摩提”:这是等觉菩萨金刚后心所得的定之名。谓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微细无明,此无明至为难断,而金刚为至坚至利之物,能断一切,故以金刚喻名此定。“三摩提”,中文义为等持,即定慧等持之义。等觉菩萨得金刚喻定,便顿断俱生之二障种子。

  “随入如来身”:即随顺真如而证自身清净法身。

  “随入如如化”:“如如”,为内心如、外境如,内心外境皆如,故称如如。又,如如亦即本觉,此谓“随”顺而“入”于“如如”本觉,更依本觉智而起种种变“化”身。

  “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等”,为平等。“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