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24

  ..續本文上一頁刹”爲佛界,“外道入處”爲魔界。謂以平等大悲而入于一切佛界與外道所入之魔界。

  “離心意意識”:謂此菩薩雖有如是無量大悲施設,然諸有所作,皆離于心意意識,神應莫測。

  “轉身得如來身”:即轉變其較粗之身,得如來清淨法身及諸妙色身。

  【義貫】

  (菩薩入第八地後,)“舍離彼”有“生”有“所作”之“方便”,而得無生無作之方便,至等覺後心,得“金剛喻叁摩提”,頓斷最後一分俱生無明,“隨”順如性證”“入如來”清淨法“身”,並以始覺智“隨”順“入”于“如如”本覺,乃依真如起諸變“化”身,現大“神通”,“自在”無礙,“大“慈”大“悲”,無量“方便”,皆悉“具足”,以爲“莊嚴”。並以平“等”大悲,“入”于“一切佛”界“刹”土,及“外道”所“入”之“處”,所謂魔界,等化無二。然此等施作,皆出無爲,“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變其“身”,證“得如來”清淨法“身”,及上妙色身。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僞,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僞過,妄想習氣因,叁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衆色摩尼,隨入衆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注釋】

  “如來隨入身”:即是佛身,以佛身自在,能隨意入于一切,故名。

  “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陰界入”是外境,“心”是內心,“所作”即所成,“所作方便”即所成之法。謂應“當遠離”由“陰界入”等外境,及內“心因緣”和合所成之法。簡言之,即是離于緣生之境。

  “生住滅妄想虛僞”:謂亦應遠離自心所現之“生住滅妄想”分別“虛僞”戲論。前句爲離境,此句爲離心。

  “唯心直進”:謂以唯心觀,一路直趨,不涉余途。

  “無始虛僞過,妄想習氣因”:謂一切外境皆由“無始”以來,二障“虛僞”之過,而內心之生住滅相,則由第八識中之“妄想習氣”爲“因”而成。

  “叁有思惟無所有”:“叁有”是境,“思惟”是心,“無所有”是空。謂如是則達心境二空。

  “佛地無生”:以達二空,故契入無生無滅之佛地。

  “到自覺聖趣”:證到了自覺聖智所趣之地。

  “自心自在”:“自心”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自在”,因已證入如來藏性,故叁惑俱盡,二死永斷,故得自在無礙。

  “到無開發行”:“無開發”即無功用。“到”,達、證之義。

  “如隨衆色摩尼”:“摩尼”爲如意寶珠,能隨物現色;以比喻諸佛菩薩心無所住,而能隨緣感應示現。

  “隨入衆生微細之心”:“心”爲心行。衆生之心行,其欲願有無量之差別,而唯有證如來智者,能了知其微細難察者。

  “隨心量度”:謂隨衆生心量之大小,根機之深淺,而爲說無量度門,以度化之。

  “自悉檀善”:“自悉檀”爲自心自性本具之悉檀,此自心悉檀乃爲最上善之法,故贊曰“善”。

  【義貫】

  “大慧,是故欲得”諸佛“如來隨”意自在“入”于一切之法性“身者,當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及“心因緣”和合所成之外法(“所作方便”),並當遠離依藏識所現“生住滅”相而“妄想”分別“虛僞”之心,而以“唯心”觀,一路“直進”,不涉他途,“觀察”一切外境之生,但由“無始”世來二障“虛僞”之“過”,且觀內心所現妄像,系以第八識中之“妄想習氣”爲“因”而起;如是則達“叁有”之境與“思惟”之心皆空“無所有”,而達于心境二空,頓契“佛地”一切寂靜“無生”無滅之境界,“到”達如來自證之“自覺聖趣”境界,得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于是叁惑二死永斷,“自在”無礙,“到無開發”功用之“行”,便能“如隨衆”外“色”而現像之“摩尼”寶珠,此以“隨”順如性而“入”于“衆生微細”難知“之心”行,“而以化身隨”彼“心量”根機之大小深淺,開示無量度門,以“度”化之,令彼衆生亦于菩薩“諸地漸次”進階成熟,“相續建立”成就諸法。“是故,大慧,自”心自性本具之“悉檀”法,乃爲最上“善”之法,汝等“應當修學”。

  【诠論】

  問:“楞伽一經豈不是頓悟法門,不由次第的嗎?爲何此處佛所說,又有次第之修行?”

  答:“法本無次第,由人之根器有利鈍,故修有遲速頓漸。此處佛所說者,並非只是漸修,而是頓漸兼攝,其實頓與漸只是快與慢而已,而其中所發生的境界,一樣都是要經曆的,只是到達與經過每一境界所需的時間,及停留的久暫之差別,而有頓漸之分。例如在臺灣搭火車,從臺北到高雄,搭慢車與搭直達快車,速度上大不相同,所需之時間也不一樣,但慢車所經過的每一站,快車都一樣要經過,只是它很快就經過,且不停留,所以很快就到達目的地。快車比喻頓根,慢車比喻漸根,同樣的車站、路線比喻修行之叁賢十聖、五十二階位,頓漸都要經過。這個就是佛所說“相續”成就之義,並非從信位,憑空就到八地,那樣就不相續,不相續就變成斷滅,那就落到外道的窠臼中去,那是佛所最要誡止的,所以佛在開示修行方法之前,先破斥邪見,免墮斷滅,就是這道理。再舉例言之,有些很特出的學生,他們可以跳級,從一年級跳到叁年級,或從一年級跳到五年級,乃至十歲左右就上大學,甚至研究所,也有不少。這並不是說他們所跳過的級次,他們都不用修,或沒修過,而是:那些他們都已經會了,所以才能跳級,如果不讓他們跳級,不但浪費他們時間,他們沒事做,還會造成問題。相同的,頓根之人,由信位或叁賢位,一悟而到地上的境界,並非那中間漸根人所斷之惑,所證之真,他們都不必修了,而是:在他們那一悟之間,心開悟解,便頓斷、頓證。所以,只是修的所需時間長短不一樣,其經曆之境界,及到達以後的境界能力,也是一樣的。譬如漸根人與頓根人到達八地所需的時間雖不同,然而到達以後,八地菩薩所具的能力,所已斷的幾分惑、所證的幾分真,則都一樣,並無差別。所以,有些虛妄之人,以爲自己“一悟而至佛地”,那就問問他:佛地所須具備的能力,所斷的惑、所證的真,他有沒有?如果他有,就許他是一悟到了佛地;若沒有,便是“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是必須知道的,尤其是在這末法時期,沒有真修實證,很容易就落入了這種虛妄言說而僭(jiàn)賢僭聖,這是非常危險的過咎。行者須知分辨。總而言之,頓悟是有的,一路頓超是有的,一悟即至佛地也是有的,只是其所超過的那些階次,其中所修的,所斷的惑,所證的真,他在一念間便都具足了,這才叫真頓悟,否則便不是。複次,再簡單地複述一次:頓與漸只是時間上的不同,其所必須經曆的階段、境界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佛在此所開示的法,非頓非漸,可頓可漸,就看你是什麼樣根機的人:你是漸根人,你去做,做得慢,那就是漸;你若是頓根人,你去做,做得快,那就是頓,如是而已。因此佛在此開示的妙法,實是頓漸必修的不二法門。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爲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注釋】

  “五法自性相”:“五法”爲相、名、妄想、正智、如如。這五法,佛迄今爲止,尚未明白開示,然在前面所說種種心意意識的行相中,已包含此“五法自性”之“相”。

  “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此謂佛菩薩證知“自心”所“見”之相,與心“所緣”之內外“境界”實“不”相“和合”。若不和合,則無能無所、無攝所攝、取所取、作所作,如是則一切妄相皆滅。又,凡夫見一切有因緣和合,故有生;諸佛菩薩見實不和合,故證無生。又,和合者爲妄識,不和合者爲真心。諸佛菩薩以證入不和合之真心,故到寂滅大城。

  “顯示一切說”:謂如此即顯示一切佛所說妙法之精要。

  “成真實相”:爲“成”立正“真”之“實相”。

  “一切佛語心”:“心”爲心要。此謂,爲一切諸佛所說法門之心要。

  “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歎”,爲贊歎與歎惜。“海浪”,指八識“海”中所起之七識“浪”。“藏識”爲第八識。“藏識境界”,爲“藏識”體上所現之能所等種種“境界”。此謂:八識“海”中所起之七識“浪”、及“藏識”體上所現之種種“境界”,即是“法身”。亦即:全妄皆真。“衆生即佛、煩惱即菩提”亦是此義。如來爲何于此法而興歎?一、贊歎此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具大智慧法藏,悟之即得無上解脫;二、歎惜此法深妙,衆生難以了知。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我解佛所說義者,則剛才如來“所說”之“心意意識”種種行相,實即爲“(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自性”之“相”,爲“一切諸佛菩薩所”自“行”之境界;此即是已經證知“自心”所“見”之諸相、與心“所緣”之內外“境界”實“不”相“和合”。此無上妙理亦即“顯示一切”佛所“說”妙法之精要,而“成”就建立正“真”之“實相”,爲“一切佛語”之“心”要。唯願如來複“爲”此“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演“說如來所”稱“歎”之“海浪藏識境界”即是“法身”之無上妙法。”

  【诠論】

  此節爲大慧菩薩恭聆聖法後,所作心得報告及贊語,並再加請問。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爲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僞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注釋】

  “四因緣故眼識轉”:“轉”,是生之義,謂眼識之生,是依四種緣。

  “自心現攝受不覺”:“攝受”,即…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