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而是以大悲願故,爲令“一切衆生”般涅槃已,“而”後自身方入“般涅槃。大慧,彼”菩薩從本以來已“般涅槃”,以其如實了知一切法自性涅槃,不更涅槃(否則即如頭上安頭),“是名”菩薩“不”入“般涅槃法”之行“相”,又菩薩了善惡平等,不取一法,無善可修、可得,示同一闡提,故“此亦”令菩薩示同“到一闡提”所“趣”向之處。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雲何畢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注釋】
“此中雲何畢竟不般涅槃”:“雲何”,即何者之義。謂此二種闡提人中,那一種爲畢竟不般涅槃。
“本來”:從本以來。
【義貫】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人“中”何者(“雲何”)爲“畢竟不”入“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了“知一切法”從“本”以“來”即爲“般涅槃”相“已,畢竟不”更複入“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之實“一闡提”者畢竟不入般涅槃“也”。”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複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注釋】
“或時善根生”:或有時偶發菩提心,善根生起,而得證涅槃。
“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如來雖示現入于涅槃,然如來法身常住不動不壞,豎窮叁際,橫遍八方,無不周圓,一切衆生所行,如來悉知悉見,根機至時,化身千百億,而爲度脫,是故如來實不舍一切衆生而入于涅槃也。是故經首大慧之贊偈雲:“一切無涅槃,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此句唐譯作:“佛于一切衆生無舍時故。”
“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由于實法一闡提人,有時因緣到時,如來會以神力加持,使之生起善根,這時菩薩便把握時機,方便教化成熟之,令至涅槃。所以菩薩就是爲了常能成熟成就一切衆生至于涅槃安穩之處,故自身不入般涅槃。
【義貫】
“大慧”,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者”,常“複以如來神力”加持“故,或”有“時善根生”起,而得趣向涅槃道。“所以者何?謂如來”實“不舍一切衆生故。以是”之“故,菩薩一闡提”者,爲教化成熟衆生而不失時,故“不”畢竟入于“般涅槃”。
【诠論】
此節中,佛雖答說菩薩一闡提,爲度衆生,畢竟不入般涅槃,同時也提到如來亦複如是,雖示現有般涅槃相,而實如來之無量大悲,未嘗舍于一切衆生,時常護念加持一切衆生,令生善去惡,至涅槃道,以法身周遍圓滿,圓明寂照,故能如是不可思議。這也說明了,涅槃、生死,只對衆生而言,以衆生不離諸相故。對于如來與已證法性生身之大菩薩而言,則已無生死,亦無涅槃,一切對待銷亡,離一切諸相,是故生死永亡,涅槃永住,故不更涅槃,是故亦無涅槃與不涅槃。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叁自性。雲何叁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注釋】
“妄想自性”:即遍計所執性。妄想又稱妄計。
“緣起自性”:即依他起性。
“成自性”:即圓成實性。即真如第一義谛心。
“妄想自性從相生”:“相”,是緣起相。謂妄想自性爲從緣起相而生。此即心由境有。以心取著種種緣起之相,故起種種妄想。
【義貫】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了知“叁”種“自性。雲何”爲“叁”種“自性?謂”自心“妄想自性、緣起自性”及圓“成自性。大慧”自心“妄想自性”爲“從”緣起“相”而“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注釋】
“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事相相”,即事相的複數,等于是說種種事相。第一句之義爲:彼妄想自性者,由于依附緣起自性所生之種種事相。“行”,是心行。第二句之義爲:再經由心行,而繁衍顯現出更多的種種事相,而于此種種事相上橫生計著。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對事相之計著,會有二種妄想自性産生。
“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此爲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建立之法要。“如來應供等正覺”爲佛十號之前叁個。“如來”,乘真如之理而來。“應供”,爲一切天人所應供養,以如來成就一切十號、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身功德,能作世間之大福田,供養之即得無量福,故應供養。“等正覺”,即正等正覺,又稱正遍知覺,以佛智無有障礙,叁世十方,無不遍知遍覺。
“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這就是上面所說的二種妄想自性。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內外法”,即內法與外法。內法指五蘊根身,外法指六塵等諸法。此句謂:名相計著是于內五蘊根身及外六塵諸法上,起種種計著,計其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名相,故稱名相計著。換言之,即是于內外諸法起四句之妄想計著,或是身、邊、戒、見、邪等五見,乃至六十二見,皆是名相計著。
“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自共相”,即自相與共相。妄計五蘊各有實自相,且皆不相同,稱爲五蘊之自相;五蘊雖自相皆不相同,然和合爲一體成爲人時,五蘊便成一相,稱爲共相。于外器世間法上,妄計四大之堅濕暖動爲其實自相,且各不相同,稱爲四大之自相;四大和合生萬物,稱爲共相。內五蘊、外四大六塵諸法,皆爲事,于此等內外事起自相、共相實有之計著,稱爲事相計著。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依”,所依。“緣”,所緣。“緣起”,緣起性。謂若從所依而生,或從所緣而生者,都叫緣起性。以緣起性必須要有所依,或有所緣,方能生起。若不需依或緣便能生起的,就不叫緣起。
【義貫】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自心之“妄想自性”爲“從”緣起“相”而“生””起 ?
“佛告大慧”:彼妄想自性者,由于依附“緣起自性”所生之種種事相(“事相相”),再經由心“行”而繁衍“顯現”更多的種種事相(“事相相”),而于中橫生種種計著。而對此等相之“計著”會“有二種妄想自性”産生,此爲“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之無上法要。此二種妄想自性者,“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于“內”五蘊根身、與“外”六塵諸“法”上“計著”其有無、斷常、一異、俱不俱等名相。“事相計著相者,謂即”于“彼如是內”根身、“外”器界諸法中,起種種對其“自”相與“共相”爲實有之“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總而言之,“若”法從所“依”,或(“若”)從所“緣”而“生”起者,便稱作“緣起”性。”(而妄想是從所依的內、外諸法之計著生起,所以妄想是從緣起性而生。)
【诠論】
此段經文不容易懂,茲再表述如下:爲何妄想是從緣起性生的呢?因爲:
依緣起自性産生心行→依心行産生計著→由計著産生兩種妄想。
所以說妄想自性是從緣起自性産生的。
【雲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注釋】
“離名相事相妄想”:離于名相妄想及事相妄想。亦即離于有無、斷常、一異、俱不俱等名相之妄想,及自相(計法爲有無自性)、共相(計法爲和合一相)等一切妄想。若離一切妄想,即是圓成實性。所謂離妄即真,是也。
“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此即叁自性與五法會歸一心。因爲圓成實性是叁自性之一,如來藏即五法之如如。叁自性實與五法同,只是開合之異而已,開之則爲五法,合之則成叁自性。且五法之相、名,即叁自性之緣起自性;五法之妄想亦即叁自性之妄想自性;五法之正智、如如即叁自性之圓成自性。
【義貫】
“雲何”爲圓“成自性?謂離”于“名相”與“事相”之一切“妄想”分別。此爲“聖智所”證“得,及”如來“自覺聖智趣”第一義谛“所行”之真如法身“境界,是”則“名”爲圓“成自性”所成之“如來藏心”。
【诠論】
所謂圓成,是因了遍計及依他體性本空,而成圓成實性。因爲身心、器界本無名相,原來只是一處心妙真如性,但依妄想分別,而名相繁興,執著橫起。如依自覺聖智所行,則法法本自圓成,心心玄妙,唯是一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注釋】
“名相覺想”:“覺想”,即妄想。此即五法中之名、相、妄想叁者。
“自性二相”:“自性”,即叁自性;“二相”,即緣起自性與妄想自性。此謂前句中,五法之名、相、妄想,亦即是叁自性中之緣起自性與妄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則成相”:而五法中之正智與如如,則是叁自性中之圓成實相。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中之“名、相”與妄“覺”之“想”,即是叁“自性”中之緣起自性與妄想自性“二相”;而五法中之“正智”與“如如”,“是則”爲叁自性中之圓“成”實“相”。”
【诠論】
此偈頌叁性不離五法,五法亦不離叁性,蓋二者本自一源,只是開合之異而已。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注釋】
“五法自性相經”:“自性”,即叁自性。“經”,即法門。魏、唐二譯皆作“法門”。
【義貫】
“大慧,是”則“名”爲以智“觀察五法”與叁“自性”行“相”之法門(“經”),是爲諸佛如來“自覺聖智”所“趣”與“所行”內證“境界,汝等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