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爲說真實之法,則非所宜。)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注釋】
“彼彼諸病人”:“彼彼”,爲“彼”之複數,重複其詞以顯其複數,猶言“彼等”。“病人”,指衆生,九法界之衆生皆病,唯諸佛究竟無病。
“良醫隨處方”:“良醫”,指如來,以如來能治衆生一切身心之病。“隨處方”,爲隨衆生之病而開與處方。
“隨心應量說”:謂如來隨衆生心之差別,且應其所知之量而爲之說法。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謂如來以自覺聖智,應衆生之根機器量,而建立種種法門,分別成就一切衆生,如是悲心,如是方便,如是智力,絕非外道爲自心妄想所迷者之境界,亦非聲聞乘能了之分,以其悲心與智力皆不足故;而發大乘心,久遠修行之菩薩,乃能得其少分。
“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此爲哀愍一切世間之如來,所說其自證自覺之境界。
【義貫】
“彼”等衆生有如“諸病人”,而如來猶如“良醫隨”其病症而開予種種“處方”。如是,“如來爲”一切“衆生”,“隨”其“心”之差別,“應”其器“量”之大小而爲“說”法。此以大悲爲本,大智慧爲用,隨機應量建立施設之境界,“非”爲自心“妄想”所迷之凡外“境界”,小乘“聲聞亦非”其“分”。此爲“哀愍”一切世間“者”之“所說”,如來自證“自覺之境界”。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注釋】
“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前言真實者唯佛之境界,凡外邪小非分,大乘根熟菩薩得其少分,故能進而修習,入佛境界。“自心現量”者,即自心藏海所現之境。“量”者,凡能稱量、見、聞、覺、知之一切法相,皆名爲量。“攝受及攝受者”,即能攝受及所攝受者,亦即能取與所取,能取者爲心,所取者爲境。全句言:若菩薩摩诃薩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現之一切境量中之能取所取,皆爲自心藏海識浪妄想所現之境界。此句唐譯作:“菩薩摩诃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
“當離群聚、習俗、睡眠”:“群聚、習俗”者,愦鬧也。儒者所言:“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者,此也。是故叁五成群,率多雜語。習俗者,如年節、婚喪、喜慶、乃至生日等,如是愦鬧之處皆爲掉散之源,令心動蕩不靜,種種虛妄相現,遮障真智本明;故修真實行者,必先當遠離如是外虛妄境;離外虛妄,方能漸了自心內虛妄相;如是內外妄相既了,即得見真,故如來首以此勸修。又,當離睡眠者,以睡眠爲昏沈之至,蓋睡眠時,除一息外,猶如死人,其心之不明,至于極點,毫無自主力,完全隨業水飄蕩,平添諸業,是故修真實行者必須離于凡夫五欲中之睡眠,方能漸得一心澄明,時時覺悟,無有忘失。
“初、中、後夜”:即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印度習俗分一日爲六時,即晝叁時,夜叁時。
“修行方便”:所謂“方便”者,即是法門。以一切門皆爲出入方便而設,故稱法門爲方便,以其爲學法者之門徑也。又,此所謂方便者,即本經佛所教授之盡舍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唯心直進,念念不舍是也。
“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惡見”,指外道之邪惡之見。“惡見經論”爲外道宣揚惡見之論典;“言說”,爲宣揚此等惡見之人所作之言說議論。外道之惡見不外有、無、斷、常四者。此四者,壞菩提正覺之因,故名爲惡。于上面,佛初勸“離群聚、習俗、睡眠”,爲勸離凡夫所行境界;此複勸“離惡見經論、言說”,爲勸離于外道所行境界。接著又勸離于“諸聲聞緣覺乘相”,爲勸離于小乘人所行境界。至此,凡夫、外道、小乘之境界皆一一勸離。所謂離諸聲聞緣覺乘相者,爲不以其所修所證者爲目的也,一心以大乘爲意,離于凡、外者,亦複如是。
“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亦即,若如是依佛言修行,當能通達自心所現妄想之相。“通達”,即覺悟、徹見、了達。
【義貫】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現”境“量”中之能“攝受”之心“及”所“攝受”之法,此等皆純是自心藏海中識浪“妄想”所現之“境界”,本無實體,唯一真精。菩薩摩诃薩若欲了如是虛妄而顯真實者,首“當離”于凡夫“群聚、習俗”愦鬧之境界,以除掉散,如是方得離于外在一切虛妄境界。亦當離于“睡眠”,以除昏沈,及內在一切虛妄境界;“初、中、後夜”日夜精勤,“常自”明“覺”徹“悟”以現量智,“修”如實“行”之“方便”善巧,觀察了悟藏識。其次,更“當離”于外道邪“惡見”解之“經論”及其種種“言說”,以避免徒滋紛擾,而得離于邪見,不爲邪見之所汙染:“及”離于“諸聲聞緣覺乘”所行之“相”,如是即得不落于小乘境界;如是離凡、離邪、離小之種種虛妄境界,修行方便,即“當”入于大乘,而“通”徹了“達自心”藏海所“現妄想之相”(即前所言藏識海浪相),原無實體,唯一真精。
【诠論】
此段經文中說:“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此與《圓覺經》所言相近:“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達摩祖師對二祖慧可大師最初的教示也是如此:“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冀真修者,皆當如是乎!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何等爲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于彼上叁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注釋】
“建立智慧相住已”:這是指前面所說的“當離群聚”以至“常自覺悟”等修行之相。此爲智者所住,入道修證之初相,以住此相,便能建立、成就智慧,故稱此初相爲“建立智慧相。”“住”,是安住,于其中身心自在、不動,故稱安住,亦是住持之義。此句唐譯作:“住智慧心所住相已。”魏譯作:“建立住持智慧心相”。
“上聖智叁相”:“上”,是最上、殊勝之義。亦含更上一層之意。義指:若于建立智慧的初修行相能安住之後,便更進一步修習殊勝最上的聖智叁相。“聖智”,聖人所證之智,有叁種相,或叁種層次。
“無所有相”:唐譯作:“無影像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魏譯作:“一切諸佛自願住持相”,唐譯作:“一切諸佛願持相”。
“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魏譯作:“內身聖智自覺知相”,唐譯作:“自證聖智所趣相”。
“跛驢心智慧相”:驢是笨、愚癡之義,“跛驢”,即又笨又蹩腳,這裏是指二乘,以二乘之智陋劣,故以驢喻之,又驢不堪遠行,故稱之跛驢。
“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得”,證得;唐譯作“入”。“最勝子”,即佛子。“第八之地”,即菩薩第八、不動地。
“則于彼上叁相修生”:則能于上面所說的聖智叁相因修行而得生起。
“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無所有相”是指離于凡外邪小,染淨情器之相。“彼修習生”,謂此智之相因修習而得生起。以空假中叁觀釋之,這可說是空觀。
“諸先佛自願處,修生”:“諸先佛”,過去十方諸佛。“自願”,謂過去十方諸佛,因中修行時皆各有本願,以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菩薩依之修行假觀,便能生起此智力。此句魏譯作:“謂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
“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這是自證的中道智相。由于離于空假,所以一切法相皆不計著,以皆無所著,故引生中道之智。此爲叁觀之中觀。
“得如幻叁昧身”:“得”是成就,以一切無著,故能觀諸法如幻,而成叁昧,“如幻叁昧身”是報身。
“諸佛地處進趣行生”:謂此自覺聖智及如幻叁昧身,皆由于菩薩在諸佛自證之境界上,精進趣向修行,而得生起。這叁聖智相都說“生”,是指長養而得成就,爲勉勵行人修習之義。
【義貫】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于上所說的最初的“建立智慧”所修之“相”中,安“住”不退後,應“當”更進一步,精“勤修學”最“上”殊勝的“聖智叁相”。什麼是菩薩應“當勤修學”的“聖智叁相”
就是“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若菩薩“修行得此”叁聖智相“已”(之後)便“能舍”棄二乘陋劣的“跛驢心智慧相”,而證“得”菩薩(“最勝子”)的“第八”不動“之地”,如是進趨不舍,“則”能“于彼”最“上”的“叁”聖智“相”,由更進一步“修”行而得究竟“生”起。
“大慧,無所有相”是指無諸“聲聞、緣覺及外道”之“相”,(以見其相空故),“彼”正智是因“修習”一切法空、無所有,而得“生”起者。“大慧,自願處相”是指過去諸“佛”,于因地中修行時,“自”所發之本“願”,菩薩于此“處”,因“修”行亦得“生”起與佛無二之度世弘願。“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是因爲修習以中道正智觀察,而于“一切”空與有等“法相”皆“無所”妄“計”執“著”,因爲不著一切法相,而“得”成就“如幻叁昧”上妙之“身”,更于“諸佛地”之“處”精“進趣”向修“行”而得究竟“生”起此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大慧,是名聖智叁相,若成就此聖智叁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