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为说真实之法,则非所宜。)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注释】
“彼彼诸病人”:“彼彼”,为“彼”之复数,重复其词以显其复数,犹言“彼等”。“病人”,指众生,九法界之众生皆病,唯诸佛究竟无病。
“良医随处方”:“良医”,指如来,以如来能治众生一切身心之病。“随处方”,为随众生之病而开与处方。
“随心应量说”:谓如来随众生心之差别,且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法。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谓如来以自觉圣智,应众生之根机器量,而建立种种法门,分别成就一切众生,如是悲心,如是方便,如是智力,绝非外道为自心妄想所迷者之境界,亦非声闻乘能了之分,以其悲心与智力皆不足故;而发大乘心,久远修行之菩萨,乃能得其少分。
“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此为哀愍一切世间之如来,所说其自证自觉之境界。
【义贯】
“彼”等众生有如“诸病人”,而如来犹如“良医随”其病症而开予种种“处方”。如是,“如来为”一切“众生”,“随”其“心”之差别,“应”其器“量”之大小而为“说”法。此以大悲为本,大智慧为用,随机应量建立施设之境界,“非”为自心“妄想”所迷之凡外“境界”,小乘“声闻亦非”其“分”。此为“哀愍”一切世间“者”之“所说”,如来自证“自觉之境界”。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注释】
“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前言真实者唯佛之境界,凡外邪小非分,大乘根熟菩萨得其少分,故能进而修习,入佛境界。“自心现量”者,即自心藏海所现之境。“量”者,凡能称量、见、闻、觉、知之一切法相,皆名为量。“摄受及摄受者”,即能摄受及所摄受者,亦即能取与所取,能取者为心,所取者为境。全句言:若菩萨摩诃萨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现之一切境量中之能取所取,皆为自心藏海识浪妄想所现之境界。此句唐译作:“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
“当离群聚、习俗、睡眠”:“群聚、习俗”者,愦闹也。儒者所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者,此也。是故三五成群,率多杂语。习俗者,如年节、婚丧、喜庆、乃至生日等,如是愦闹之处皆为掉散之源,令心动荡不静,种种虚妄相现,遮障真智本明;故修真实行者,必先当远离如是外虚妄境;离外虚妄,方能渐了自心内虚妄相;如是内外妄相既了,即得见真,故如来首以此劝修。又,当离睡眠者,以睡眠为昏沉之至,盖睡眠时,除一息外,犹如死人,其心之不明,至于极点,毫无自主力,完全随业水飘荡,平添诸业,是故修真实行者必须离于凡夫五欲中之睡眠,方能渐得一心澄明,时时觉悟,无有忘失。
“初、中、后夜”:即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印度习俗分一日为六时,即昼三时,夜三时。
“修行方便”:所谓“方便”者,即是法门。以一切门皆为出入方便而设,故称法门为方便,以其为学法者之门径也。又,此所谓方便者,即本经佛所教授之尽舍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唯心直进,念念不舍是也。
“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恶见”,指外道之邪恶之见。“恶见经论”为外道宣扬恶见之论典;“言说”,为宣扬此等恶见之人所作之言说议论。外道之恶见不外有、无、断、常四者。此四者,坏菩提正觉之因,故名为恶。于上面,佛初劝“离群聚、习俗、睡眠”,为劝离凡夫所行境界;此复劝“离恶见经论、言说”,为劝离于外道所行境界。接着又劝离于“诸声闻缘觉乘相”,为劝离于小乘人所行境界。至此,凡夫、外道、小乘之境界皆一一劝离。所谓离诸声闻缘觉乘相者,为不以其所修所证者为目的也,一心以大乘为意,离于凡、外者,亦复如是。
“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亦即,若如是依佛言修行,当能通达自心所现妄想之相。“通达”,即觉悟、彻见、了达。
【义贯】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现”境“量”中之能“摄受”之心“及”所“摄受”之法,此等皆纯是自心藏海中识浪“妄想”所现之“境界”,本无实体,唯一真精。菩萨摩诃萨若欲了如是虚妄而显真实者,首“当离”于凡夫“群聚、习俗”愦闹之境界,以除掉散,如是方得离于外在一切虚妄境界。亦当离于“睡眠”,以除昏沉,及内在一切虚妄境界;“初、中、后夜”日夜精勤,“常自”明“觉”彻“悟”以现量智,“修”如实“行”之“方便”善巧,观察了悟藏识。其次,更“当离”于外道邪“恶见”解之“经论”及其种种“言说”,以避免徒滋纷扰,而得离于邪见,不为邪见之所污染:“及”离于“诸声闻缘觉乘”所行之“相”,如是即得不落于小乘境界;如是离凡、离邪、离小之种种虚妄境界,修行方便,即“当”入于大乘,而“通”彻了“达自心”藏海所“现妄想之相”(即前所言藏识海浪相),原无实体,唯一真精。
【诠论】
此段经文中说:“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此与《圆觉经》所言相近:“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达摩祖师对二祖慧可大师最初的教示也是如此:“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冀真修者,皆当如是乎!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注释】
“建立智慧相住已”:这是指前面所说的“当离群聚”以至“常自觉悟”等修行之相。此为智者所住,入道修证之初相,以住此相,便能建立、成就智慧,故称此初相为“建立智慧相。”“住”,是安住,于其中身心自在、不动,故称安住,亦是住持之义。此句唐译作:“住智慧心所住相已。”魏译作:“建立住持智慧心相”。
“上圣智三相”:“上”,是最上、殊胜之义。亦含更上一层之意。义指:若于建立智慧的初修行相能安住之后,便更进一步修习殊胜最上的圣智三相。“圣智”,圣人所证之智,有三种相,或三种层次。
“无所有相”:唐译作:“无影像相”。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魏译作:“一切诸佛自愿住持相”,唐译作:“一切诸佛愿持相”。
“自觉圣智究竟之相”:魏译作:“内身圣智自觉知相”,唐译作:“自证圣智所趣相”。
“跛驴心智慧相”:驴是笨、愚痴之义,“跛驴”,即又笨又蹩脚,这里是指二乘,以二乘之智陋劣,故以驴喻之,又驴不堪远行,故称之跛驴。
“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得”,证得;唐译作“入”。“最胜子”,即佛子。“第八之地”,即菩萨第八、不动地。
“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则能于上面所说的圣智三相因修行而得生起。
“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无所有相”是指离于凡外邪小,染净情器之相。“彼修习生”,谓此智之相因修习而得生起。以空假中三观释之,这可说是空观。
“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诸先佛”,过去十方诸佛。“自愿”,谓过去十方诸佛,因中修行时皆各有本愿,以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菩萨依之修行假观,便能生起此智力。此句魏译作:“谓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这是自证的中道智相。由于离于空假,所以一切法相皆不计著,以皆无所著,故引生中道之智。此为三观之中观。
“得如幻三昧身”:“得”是成就,以一切无著,故能观诸法如幻,而成三昧,“如幻三昧身”是报身。
“诸佛地处进趣行生”:谓此自觉圣智及如幻三昧身,皆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之境界上,精进趣向修行,而得生起。这三圣智相都说“生”,是指长养而得成就,为勉励行人修习之义。
【义贯】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于上所说的最初的“建立智慧”所修之“相”中,安“住”不退后,应“当”更进一步,精“勤修学”最“上”殊胜的“圣智三相”。什么是菩萨应“当勤修学”的“圣智三相”
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若菩萨“修行得此”三圣智相“已”(之后)便“能舍”弃二乘陋劣的“跛驴心智慧相”,而证“得”菩萨(“最胜子”)的“第八”不动“之地”,如是进趋不舍,“则”能“于彼”最“上”的“三”圣智“相”,由更进一步“修”行而得究竟“生”起。
“大慧,无所有相”是指无诸“声闻、缘觉及外道”之“相”,(以见其相空故),“彼”正智是因“修习”一切法空、无所有,而得“生”起者。“大慧,自愿处相”是指过去诸“佛”,于因地中修行时,“自”所发之本“愿”,菩萨于此“处”,因“修”行亦得“生”起与佛无二之度世弘愿。“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是因为修习以中道正智观察,而于“一切”空与有等“法相”皆“无所”妄“计”执“著”,因为不著一切法相,而“得”成就“如幻三昧”上妙之“身”,更于“诸佛地”之“处”精“进趣”向修“行”而得究竟“生”起此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