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彼”是指海水与波浪,及藏识与业识二者。“譬”,为譬喻。“类”,是类比。“通”,是令彼凡夫因而通晓。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因为“凡夫无智慧”,所以不能明见觉知藏识心与诸业识。第八“藏识如巨海”之深广、常住,前七转识“业相”则“犹”如巨海中之“波浪”,依境风而乍现,然而这只是“依彼”二者之性相相近,而作的“譬”喻、“类”比,欲令彼凡夫因而“通”解晓了,并非无形的心业真的如有形之海浪,可以肉眼见之;无相之心业唯有智眼方能得见。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
【注释】
“日出光等照”:“光”,是阳光。“等照”,平等照射一切众生,不分等级高下。
“下中上众生”:为上智、中庸、下愚三等众生。
“为愚说真实”:“愚”,为愚夫。“真实”,为究竟,即法身之境界。义谓:亦应为愚者开演究竟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
“已分部诸法”:义谓:佛已分别于诸部中,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
“何故不说实”: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示赖耶之真的究竟实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道”:“日出”之后,其“光”平“等照”射“下中上”一切“众生”,无有分别;“如来”之智光“照”射一切“世间”亦如是。因此,如来亦应“为愚”痴凡夫演“说”究竟“真实”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而且,佛既早“已分”别于诸“部”中开演种种“诸”识之妄的权“法”,“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说”究竟真“实”之法,以令其了妄即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注释】
“真实”:即真实之理。
“彼心无真实”:“彼”,指愚钝众生。以愚劣众生,惑业障重,心中全是虚妄之相,毫无真实之理与智,故说:“彼心无真实”。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若”对愚痴凡夫“说”出究竟“真实”之理,奈何“彼”愚痴凡夫“心”中,全为无明烦恼、虚妄之相覆盖,毫“无真实”之理、智,因此与真理不相应,是故我不对愚夫开演究竟真实之法。
【诠论】
此节两句点出如来于愚夫为何不示究竟之法的道理,这也是诸佛菩萨及诸祖师非机不说,非器不传的原因;非不慈悲也,以若非机而说,即是非说,于说者有过,而于听者常有害也,是故诸佛如来之法,皆应众生心而现,待机而说,令其得利也。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注释】
“一切俱时现”:“俱时”,即同时。此谓:如海浪、镜像、及梦境一样,众生之心与外境亦常如是一时俱现。
“心境界亦然”:“心境界”,为众生心与心外境界。“亦然”,即亦常如是一时而现。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上两句是说一切因缘具足时,则内心外境便一时俱现。这两句是说:然而有时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而逐渐令诸识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以下四句偈为阐示前七识生起之次第,及其得名之原因。“识者”,是指第六意识。“识所识”,上一个“识”是动词,了别之义。“所识”,是第六识所了别者,指前五识。全句之义为:所谓第六意识者,是因为它了别其所了别的前五识,故称第六意识。(因第六识简称识,“识”即了别之义。又,第六识最大的功能及特性,即在识别,故称为“识”。)
“意者意谓然”:“意者”,是指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或“意识”,故常为了与第六意识两者容易分别起见,而称“第七末那意识”。“意谓然”的“意”为心之义。“谓”,是以为。“然”,是如此。全句义为:所谓第七末那意识者,是众生心中执第八识之见分及相分为自内我法,且自以为然,定断不错,执著不舍,故称第七末那为意。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五”是前五识。“显现”,是显示现量境界。此二句言:前五识则是直接显示现量之境界,且随境生之前后转生,无有一定之次第。
【义贯】
(彼愚夫心中所现之不真实相,)“譬如海”水中之“波浪”,或如“镜中”之“像及梦”中之事等,“一切俱”同“时”而“现”,众生之“心”与心外之“境亦然”,常如是一时而现。然而有时“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之“故”,则种种境界“次第”牵心引发“业”用,而令诸识因而渐次展“转生”起。所谓第六意“识者”,为“识”别其“所识”别之前五识,故名为识;所谓第七末那“意”识“者”,为执第八识之见、相二分为自内法,且内心之中(“意”)自以为“然”,自以为此为真实之我,如此执我,其意坚定不舍,故名为意。前“五”识“则以”直接“显”示“现”量之境,且各随着诸境缘生起之次第,依次转生,彼此之间“无有”一“定”之“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注释】
“工画师”:“工”,巧也。工画师喻佛。
“画弟子”:画师之弟子,喻菩萨。
“布彩图众形”:分布色彩,图绘种种形像。
“我说亦如是”:我所说之法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彩色颜料之中本无图文可见可得,然以众生心攀缘故,见有和合,见种种色彩和合而生图文之想,而实彩色性离,离心意识。此喻佛所说法之文字性离,文字之中本无所有,亦无有道,亦无非道,然以众生心攀缘,见文字性非空,见文字中有道,见文字有实自性,见文字与道和合,而实不合。故说“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笔”为彩笔,“素”为绢素、画布也。此谓种种图文亦非在于彩笔之中,亦非在画布之中有图像可得。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绮”,斜也,不顺经纬纵横之相也。错者,错综也,谓错综真俗也。如来一切言说施设,皆为方便示导,欲令即文离文,即言离言;文字图像,有如指月之指,月不在指,然若无如来之指,则众生无由见月。道亦如是,道不在文字言说,然若如来不说,则众生无由见道、悟道、入道。是故如来种种方便言说,首在随众生之根欲,令其欢喜信受,然后渐渐化导,入于正道,此乃如来之不舍大悲也,故言:“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为绮斜纵横于有与无之间,错综于真与俗之际,而绘成众像。“众像”,比喻如来所建立之一切法。
【义贯】
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譬如工”巧的“画师”,以“及”“画”师的“弟子”(如来为画师,菩萨为画师弟子)一起共同分“布彩”色,绘“图”种种(“众”)“形”像。“我”所“说”之法“亦如是”:“彩色”颜料之中“本无”图“文”,亦“非”于彩“笔”之中有图像可得,“亦非”于绢“素”之中有图像可得,然“为”愉“悦众生故”,令其欢喜、渐入正道,故如来“绮”斜纵横于有无之间,“错”综于真俗之际,而“绘”成“众”多妙法之形“像”。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注释】
“言说别施行”:“别”,特别。“施行”,施设之举。“行”者,举也。
“真实离名字”:“名字”唐译作“文字”。此句谓真实究竟之理为离于文字言说,是故行者应不著文字言说,循名取实。
“分别应初业”:“分别”,为广分别。“初业”,为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此谓:为初发心人,应广分别诸法,令其易了,易可得入。
“修行示真实”:“修行”,为真实修行之人,或久远修行之人。对如是行人则示以究竟真实之道,以其机已熟故,堪能悟入,堪当大法。譬如大雨,小树小草则溺毙,唯大树能当之,由受润泽,益发繁茂兴盛。
“真实自悟处”:真实之理,乃修行者自悟之境界,《华严经》中所谓:“不由他教”,亦是此经所谓:“自觉圣趣”。
“觉想所觉离”:“觉想”,为能觉想。“所觉”,为所觉想。义即:此真实之处乃能觉所觉、能想所想,悉皆远离。能觉,指能觉之心,或能觉之人;所觉,指所觉之理、或所觉之法。能想、所想也是如此:能觉所觉,能想所想之心、理、人、法,悉皆远离,方是无上正真之道。
“种种皆如幻”:“种种”,指众生之心与世间之境,以及如来所说之法门。以外境依心而现,而心如幻,故心与境皆悉如幻;而如来之法门为应众生心而现,众生心既如幻,故应之而现之法门亦复如幻,是故言:“种种皆如幻”。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谓若所说之法,为非所应之机,则于听者反成非说。“非说”者,不得当之说也。
【义贯】
至于种种“言说”为特“别施”设而举“行”,而正“真实”在之境,实“离”于“名”言文“字”。广“分别”说者乃为肆“应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而设,至若久远“修行”,机熟之人,则为显“示”正“真”之“实”相。而正“真实”相之境,乃修行者“自悟”自证之“处”,非他人真能示之,亦非言说所能及。此真实之处乃能“觉”能“想”、“所觉”所想,悉皆远“离”,不著一切处之境界,如“此”正真实相,但“为”大根能顿入而解真实之“佛子”而“说”,若应“愚者”则须“广”以言教,种种“分别”诸相。然则“种种”心,境与法门“皆”悉“如幻”,“虽”有相显“现”,然皆“无真实”之性。如来“如是种种”之言“说”,皆为“随事”应机而分“别施设”建立。若“所说”之法,“非所应”之机,则“于彼”听者反成“为非”当之“说”,是以不得不用权说也。(如对小乘心量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