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魔”爲應前第六十六問:“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施設”,爲應前第六十八問;“雲何施設量?”

  【義貫】

  爲何世間會有“飲食”産生?爲何衆生心中會産生智慧(“聰明”)?“魔”有幾種?爲何如來要“施設”一切法相。

  【雲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雲何種種刹,仙人長苦行?

  雲何爲族性?從何師受學?雲何爲醜陋?雲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雲何俗神通?雲何爲比丘?

  雲何爲化佛?雲何爲報佛?雲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注釋】

  “雲何樹葛藤”:爲應前第七十一問:“雲何爲林樹?雲何爲蔓草?”世尊在此以“葛藤”代“蔓草”,蓋蔓草取其漫延無止境之義,以喻衆生妄念漫延不止。葛藤則取其牽纏之義,以喻衆生妄念,念念互相纏繞,不得其解之義。

  “雲何種種刹”:此爲回應前第叁問:“何故刹土化?”及第八十六問:“雲何日月形”至“如是等無量?”

  “仙人長苦行”:此爲應前第八十叁問:“雲何長苦仙?”

  “雲何爲族姓”:此爲應前第八十二問:“雲何爲釋種?何因有釋種?雲何甘蔗種?”

  “從何師受學”:爲應前第七十九問:“禅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雲何爲醜陋”:爲應前第七十四問:“雲何爲卑陋?何因而卑陋?”

  “雲何人修行”:爲應前第七十八問:“雲何修行退?雲何修行生?”

  “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此爲應前第九十一與九十二問:“雲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阿迦膩吒”,即色界之最高天,無頂天。

  “雲何俗神通”:此爲應前第一百問:“雲何世俗通?”此句魏譯作:“何因世間通?”

  “雲何爲比丘”:爲應前第九十七問:“毗尼比丘分,雲何何因緣?”

  “雲何爲化佛?雲何爲報佛?雲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此爲應前第八十七至九十問:“雲何爲化佛?雲何報生佛?雲何如如佛?雲何智慧佛?”

  【義貫】

  爲何會有“樹”林及“葛藤”?這是你“最勝子所問”的問題!(言下之意頗有:“你真會牽扯問題呀!如葛藤糾纏牽扯無盡!”的弦外之音。)

  如何會有“種種刹”土差別?爲何外道之“仙人長”修“苦行”?

  爲何會有釋迦種之“族姓”?欲修行如來正法的人,應“從何師受學”?

  爲何衆生有生來“醜陋”的?爲何“人”會起心精進“修行”?

  如來爲“何不”在“欲界”成等正“覺”?爲何要在色界無頂天“成”佛?

  如何是五地菩薩能化世“俗”之“神通”?如何才稱“爲比丘”?

  何“爲化佛”?何“爲報佛”?何爲“如如佛”?何爲“平等智慧佛”?

  (大慧,你爲什麼要問我這些問題呢?)

  【诠論】

  這一段有一個很重要的句子,即“樹葛藤”之下的“最勝子所問。”這句子分明更進一步表示了反諷之意,且已到了有點“挖苦”之意:“這是你身爲最勝子所問的問題!若真爲最勝子,不應複有如是多問題——不應複于一切境上生心,種種妄想分別!”

  複次,這反諷挖苦之意,在魏譯本看來,格外明顯,因爲魏譯加上許多反诘的字句,看來有咄咄逼人之勢。此段魏譯作:“何因有樹林?佛子何因問?雲何種種刹?何因長壽仙?何因種種師?汝何因問我?何因有醜陋?修行不欲成?色究竟成道,雲何而問我?何因世間通?何因爲比丘?雲何化報佛?何因而問我?雲何如智佛?”這反诘之意,頗有令人喘不過氣來,不能瞠視之感!至此,如來用心至明,當機應可領取——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者,此也!願諸善知識于此用心乎!

  【雲何爲衆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刹土離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此及余衆多,佛子所應問?】

  【注釋】

  “雲何爲衆僧”:此爲應前第一○叁問:“僧伽有幾種?”

  “箜篌腰鼓華,刹土離光明”:此爲應前第八十六問中:“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

  “心地者有七”:此爲應前第一○二問:“雲何爲七地?”

  【義貫】

  如何才稱爲“僧”“衆”?身爲“佛子”的你怎會“如是問”?

  各世界有種種不同的形狀,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細“腰鼓”,有的如種種“花”,這是爲什麼?

  有的世界無日月之照耀,而能自發“光明”,這是爲什麼?

  如何爲第“七”地菩薩“心”中之境界?這一切問題,你都是“如實”而問?

  這些問題,還有其它許多問題,都是菩薩“所應問”的問題?

  【诠論】

  這一段之中,有叁個重要句子:“佛子如是問”,“所問皆如實,”及“佛子所應問。”這叁個句子,如果其句尾都加驚歎號(!),亦是一解。然以加上問號爲最適切,如此則承上一貫之反诘法及反諷之語氣。

  但無論如何,這裏一定不可作平敘句解,否則便前後不能貫通,不一致了。若作反诘句解,則不但可以承上,亦可以啓下,上下都可連成一氣了,否則便成扞格不入。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

  【注釋】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此指大慧菩薩所問的問題中每一法之“相”,若能皆與第一義谛之理“相應”,則能“遠離”種種邪“見”惡“見”之“過”。所言第一義谛理者,唯心無境之理也。所言惡見邪見者,如斷常等見。

  “悉檀離言說”:如來雖以四悉檀成熟成就一切世間,然菩薩須知悉檀之性本離言說,以悉檀之理不在言說之中,如指月之指,不可認指作月;然悉檀亦不得離言說而建立,如指月之指,若無指,則衆生不得見月,亦複如是。

  又,悉檀皆爲如來種種方便言說以成,而悉檀之性既離言說,是即爲說而無說。是故《金剛經》言:若說佛有所說法者,是爲謗佛,以是人不了佛所說義。“佛所說義”者,即第一義悉檀。佛已離一切相,無少法可得,焉有能說所說哉?然以大悲願力,爲欲令一切衆生趣入此相無相無說無示之境,是故方便設教,皆令成熟、成就,以此“成就”之義,故名“悉檀”。

  【義貫】

  大慧,若能了你所問的問題中之種種法“相”,每一法相究竟皆與第一義谛唯心之理“相應”,則能“遠離”一切邪見、惡見,斷常等“見”之“過”咎,須知如來依大慧力所建立之四“悉檀”,其性皆“離”于“言說”,不可于言說中求取悉檀之性,(是故大慧,莫執言說,應得兔忘蹄,得魚忘筌,方能入於離言法性)。

  【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注釋】

  “次第建立句”:“句”即法也,義也;亦即爲闡發、敘述某法、某理、某事、某義之文“句”、字“句”。此種以“句”開演道理之方法,爲諸佛所傳最精要之法。

  “此上百八句”:指上面世尊偈答所說之法。“百八句”即百八理、百八法,或百八要義。

  【義貫】

  (大慧,雖然悉檀離于言說,但以大悲故)“我”現在要明白開示(“顯示”),依“次第”所“建立”的法要(“句”),希望你“善”自以“谛”實之心“聽”取。我“上”面所說的“百八”法“句”,都是“如諸佛所說”的一樣(也就是說皆是諸佛所自證的第一義谛理,諸佛如是說,我亦如是說,佛佛道同,法本無二。)

  【诠論】

  此段結束了世尊的偈答,亦結束了如來的“無方便之方便”,“無次第之次第”;下面開始是諸佛所傳,依次第而建立的“百八句”,即百八道理,或百八法要,這也是諸佛密傳之心地法門,這百八句,則真是“有次第之次第”,“有方便之方便”,前面偈答爲自悟自證,此下百八句爲化他之用;以自悟自證,故唯一如如理,不著言說,故偈答中率爲反诘法,以收棒喝之效,令當下忘言、離言。以爲化他,故有種種法相,方便立名,起無邊之用;然此之用,皆依離言之體,故如下百八句之第一句爲“不生句”,以此不生之句,而演化成八萬四千法藏。最後,在結束世尊偈答,進入諸佛百八法句之前,在此作個結論:欲了解世尊整個偈答的最重要主旨,必須要能回答這個問題:爲何世尊並沒有如其所言,在偈答中一一回答大慧所問的問題?要回答這問題,首先須了解:世尊的偈答,是給人參的!不是給人了解什麼的,其中並沒什麼“資料”或“材料”,讓你, 去吸收、執取。因此,這可說是一種“觀機逗教”,(注意這四字詞中之“逗”字之妙。)是故,偈答中,盡是用的對比、反襯、烘托、反诘、反諷、喝斥等法,而“無一法與人!”這實在令人失望!若參不透這一點,則真“一頭霧水”,若參透這點,則一切了然。

  複次,一一作答的方式,爲“填鴨式”的教學,適合接引中下根人,以中下根人見有實法可得,仍未能契入無相門故,故是方便教化門,亦稱爲“教下”。而反诘式之教學,乃爲“啓發式”的教學,適合頓根利智之人,此種教學實爲直指人心之“直接教授法”,無方便、無次第,觀機逗教,當下頓契頓悟,更無余言。

  世尊于其偈答中,以種種方便(如反诘、反諷等)暗示:一切問題的答案,不但不應著外相求,而且亦不應著他人求,是故《維摩诘經》雲:“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即是此意。

  若求法者,應于自心中求,蓋心爲地,能生一切法故,故稱“心地”,解此法者,名入“心地法門”,此法唯能頓契,非思議所及,故說“不思議”,故說“悉檀離言說”,唯此一法爲究竟無上,故稱“不二法門”。是故世尊偈答之意亦默示:縱解得如是種種法相,種種問題,而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無有用。是故,自心若了,一切即了;自心若不了,一切無有了時。

  複次,世尊偈中無有答案,此亦是默示:“無答之答,乃爲正答;無說之說,乃爲正說。”是故,須解得無言之言者,方能當下頓契。再者,此中亦意含:“我今無答,顯你亦無問。是爲正問正答: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示故。”是故經雲:如來于阿耨菩提爲無所得。“若有少法可得,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是故,此偈…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