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12

  ..续本文上一页魔”为应前第六十六问:“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施设”,为应前第六十八问;“云何施设量?”

  【义贯】

  为何世间会有“饮食”产生?为何众生心中会产生智慧(“聪明”)?“魔”有几种?为何如来要“施设”一切法相。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性?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注释】

  “云何树葛藤”:为应前第七十一问:“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世尊在此以“葛藤”代“蔓草”,盖蔓草取其漫延无止境之义,以喻众生妄念漫延不止。葛藤则取其牵缠之义,以喻众生妄念,念念互相缠绕,不得其解之义。

  “云何种种刹”:此为回应前第三问:“何故刹土化?”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至“如是等无量?”

  “仙人长苦行”:此为应前第八十三问:“云何长苦仙?”

  “云何为族姓”:此为应前第八十二问:“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

  “从何师受学”:为应前第七十九问:“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云何为丑陋”:为应前第七十四问:“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人修行”:为应前第七十八问:“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此为应前第九十一与九十二问:“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阿迦腻吒”,即色界之最高天,无顶天。

  “云何俗神通”:此为应前第一百问:“云何世俗通?”此句魏译作:“何因世间通?”

  “云何为比丘”:为应前第九十七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此为应前第八十七至九十问:“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义贯】

  为何会有“树”林及“葛藤”?这是你“最胜子所问”的问题!(言下之意颇有:“你真会牵扯问题呀!如葛藤纠缠牵扯无尽!”的弦外之音。)

  如何会有“种种刹”土差别?为何外道之“仙人长”修“苦行”?

  为何会有释迦种之“族姓”?欲修行如来正法的人,应“从何师受学”?

  为何众生有生来“丑陋”的?为何“人”会起心精进“修行”?

  如来为“何不”在“欲界”成等正“觉”?为何要在色界无顶天“成”佛?

  如何是五地菩萨能化世“俗”之“神通”?如何才称“为比丘”?

  何“为化佛”?何“为报佛”?何为“如如佛”?何为“平等智慧佛”?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诠论】

  这一段有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即“树葛藤”之下的“最胜子所问。”这句子分明更进一步表示了反讽之意,且已到了有点“挖苦”之意:“这是你身为最胜子所问的问题!若真为最胜子,不应复有如是多问题——不应复于一切境上生心,种种妄想分别!”

  复次,这反讽挖苦之意,在魏译本看来,格外明显,因为魏译加上许多反诘的字句,看来有咄咄逼人之势。此段魏译作:“何因有树林?佛子何因问?云何种种刹?何因长寿仙?何因种种师?汝何因问我?何因有丑陋?修行不欲成?色究竟成道,云何而问我?何因世间通?何因为比丘?云何化报佛?何因而问我?云何如智佛?”这反诘之意,颇有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能瞠视之感!至此,如来用心至明,当机应可领取——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者,此也!愿诸善知识于此用心乎!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注释】

  “云何为众僧”:此为应前第一○三问:“僧伽有几种?”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此为应前第八十六问中:“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

  “心地者有七”:此为应前第一○二问:“云何为七地?”

  【义贯】

  如何才称为“僧”“众”?身为“佛子”的你怎会“如是问”?

  各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有的如种种“花”,这是为什么?

  有的世界无日月之照耀,而能自发“光明”,这是为什么?

  如何为第“七”地菩萨“心”中之境界?这一切问题,你都是“如实”而问?

  这些问题,还有其它许多问题,都是菩萨“所应问”的问题?

  【诠论】

  这一段之中,有三个重要句子:“佛子如是问”,“所问皆如实,”及“佛子所应问。”这三个句子,如果其句尾都加惊叹号(!),亦是一解。然以加上问号为最适切,如此则承上一贯之反诘法及反讽之语气。

  但无论如何,这里一定不可作平叙句解,否则便前后不能贯通,不一致了。若作反诘句解,则不但可以承上,亦可以启下,上下都可连成一气了,否则便成扞格不入。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

  【注释】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此指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中每一法之“相”,若能皆与第一义谛之理“相应”,则能“远离”种种邪“见”恶“见”之“过”。所言第一义谛理者,唯心无境之理也。所言恶见邪见者,如断常等见。

  “悉檀离言说”:如来虽以四悉檀成熟成就一切世间,然菩萨须知悉檀之性本离言说,以悉檀之理不在言说之中,如指月之指,不可认指作月;然悉檀亦不得离言说而建立,如指月之指,若无指,则众生不得见月,亦复如是。

  又,悉檀皆为如来种种方便言说以成,而悉檀之性既离言说,是即为说而无说。是故《金刚经》言:若说佛有所说法者,是为谤佛,以是人不了佛所说义。“佛所说义”者,即第一义悉檀。佛已离一切相,无少法可得,焉有能说所说哉?然以大悲愿力,为欲令一切众生趣入此相无相无说无示之境,是故方便设教,皆令成熟、成就,以此“成就”之义,故名“悉檀”。

  【义贯】

  大慧,若能了你所问的问题中之种种法“相”,每一法相究竟皆与第一义谛唯心之理“相应”,则能“远离”一切邪见、恶见,断常等“见”之“过”咎,须知如来依大慧力所建立之四“悉檀”,其性皆“离”于“言说”,不可于言说中求取悉檀之性,(是故大慧,莫执言说,应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方能入於离言法性)。

  【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注释】

  “次第建立句”:“句”即法也,义也;亦即为阐发、叙述某法、某理、某事、某义之文“句”、字“句”。此种以“句”开演道理之方法,为诸佛所传最精要之法。

  “此上百八句”:指上面世尊偈答所说之法。“百八句”即百八理、百八法,或百八要义。

  【义贯】

  (大慧,虽然悉檀离于言说,但以大悲故)“我”现在要明白开示(“显示”),依“次第”所“建立”的法要(“句”),希望你“善”自以“谛”实之心“听”取。我“上”面所说的“百八”法“句”,都是“如诸佛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说皆是诸佛所自证的第一义谛理,诸佛如是说,我亦如是说,佛佛道同,法本无二。)

  【诠论】

  此段结束了世尊的偈答,亦结束了如来的“无方便之方便”,“无次第之次第”;下面开始是诸佛所传,依次第而建立的“百八句”,即百八道理,或百八法要,这也是诸佛密传之心地法门,这百八句,则真是“有次第之次第”,“有方便之方便”,前面偈答为自悟自证,此下百八句为化他之用;以自悟自证,故唯一如如理,不著言说,故偈答中率为反诘法,以收棒喝之效,令当下忘言、离言。以为化他,故有种种法相,方便立名,起无边之用;然此之用,皆依离言之体,故如下百八句之第一句为“不生句”,以此不生之句,而演化成八万四千法藏。最后,在结束世尊偈答,进入诸佛百八法句之前,在此作个结论:欲了解世尊整个偈答的最重要主旨,必须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世尊并没有如其所言,在偈答中一一回答大慧所问的问题?要回答这问题,首先须了解:世尊的偈答,是给人参的!不是给人了解什么的,其中并没什么“资料”或“材料”,让你, 去吸收、执取。因此,这可说是一种“观机逗教”,(注意这四字词中之“逗”字之妙。)是故,偈答中,尽是用的对比、反衬、烘托、反诘、反讽、喝斥等法,而“无一法与人!”这实在令人失望!若参不透这一点,则真“一头雾水”,若参透这点,则一切了然。

  复次,一一作答的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适合接引中下根人,以中下根人见有实法可得,仍未能契入无相门故,故是方便教化门,亦称为“教下”。而反诘式之教学,乃为“启发式”的教学,适合顿根利智之人,此种教学实为直指人心之“直接教授法”,无方便、无次第,观机逗教,当下顿契顿悟,更无余言。

  世尊于其偈答中,以种种方便(如反诘、反讽等)暗示:一切问题的答案,不但不应著外相求,而且亦不应著他人求,是故《维摩诘经》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即是此意。

  若求法者,应于自心中求,盖心为地,能生一切法故,故称“心地”,解此法者,名入“心地法门”,此法唯能顿契,非思议所及,故说“不思议”,故说“悉檀离言说”,唯此一法为究竟无上,故称“不二法门”。是故世尊偈答之意亦默示:纵解得如是种种法相,种种问题,而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无有用。是故,自心若了,一切即了;自心若不了,一切无有了时。

  复次,世尊偈中无有答案,此亦是默示:“无答之答,乃为正答;无说之说,乃为正说。”是故,须解得无言之言者,方能当下顿契。再者,此中亦意含:“我今无答,显你亦无问。是为正问正答: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示故。”是故经云:如来于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是故,此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