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乃如来以大智慧大方便传授诸佛所印之心地法门,微妙无上,离心意识,不可思议,最为第一,唯能于言离言者乃得契入,是故达摩祖师默传吩咐此经以为印心。
【不生句生句(1)。常句无常句(2)。】
【诠论】
从这以下是诸佛所共说的百八法句,亦即百八法要。这百八法句都是从诸佛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依于第一义悉檀,次第建立;而从这百八法要,又衍化出八万四千法门,以肆应众生种种根机,方便教化成就,以此百八法句,精要无比,含摄宗说二通,世谛真谛,权法实法,正的反的,无不俱备,是故在最后如来勉言:“应当修学”。
百八法句的第一句之所以为“不生句”者,因为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本自不生,无生无灭,其性如是,然以众生自心妄想,一念妄动,故见一切为有生,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妄成有生有灭之十法界,是故,由“不生”而有“生”,这是前二法句“不生句生句”的第一层意义,这是依世间法产生的次第上来建立的,因为出世间法乃依世间法而建立,若无世间,则出世间亦无;以有世间,故说有出世间,是故此二法句所建立的第二层意义即是出世间法建立之所以:以众生一念无明妄动,产生十法界之殊,是故如来随顺世间,于空无相“不生”中,依于无尽大悲,出“生”一切上妙法门,令众生皆得回悟此本自不生之法理。是故,综上所言,世间生灭之法,与如来所说出世间不生灭之法,皆本自不生,以众生迷于本心本性,令不生成有生,以如来悲愍一切众生颠倒妄见,枉入诸趣,生生灭灭,是故从其寂灭不生之娑婆苦海中,出生建立一切法相,俾令众生依此还得本心,彻悟本性,与如来寂灭无二,此则“不生句生句”,世间与出世间,双摄双融,双立双遣,本于一心,一切不著之义。
再者,这“不生句生句”,还有一层意思,此指菩萨自修证而言,因一切法本自不生,即此“不生”,亦复不生,若执此不生法为有,则此“不生”,亦成为生灭之法,是故菩萨修行,不应以不生为有生,否则即堕常见之过,如是即能“远离诸见过”,生与不生,两皆不著,但依一心,是则为如来建立百八句之大义。接着,“常句无常句”。承上而言,因众生从不生法中,妄见有生灭,于是乎产生常与无常之见:一切法本非常与无常,以众生心迷翳眼故,见有常与无常,妄执“常”为“无常”,或执“无常”为“常”,或执亦“常”亦“无常”,或执非“常”非“无常”,种种妄见之执,令人轮转;如来为欲令离此种种妄执,故或时而说常,意令离断灭之无常邪见,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常见,此则“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又,此“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乃本于一心,以依众生心有常见无常见,故如来有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一切法,乃众生心之反映。而此常见无常见,常句无常句,本自不生,平等平等,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如是双摄双离,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则为“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
复次,“常句无常句”中,“常句”之所以居首者,盖以一切法,本自不生,真常寂灭无二,而众生以颠倒妄见,落于无常生灭之中,如来为欲令复其真常不生灭之本性,故首建立“常句”,以此为归依。
以上两对法句“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为一切法之总相。切实言之,以“常”即是“不生”,“无常”即是“生”故。此总相建立之后,依次而有种种别相建立。然此所谓次第,亦非绝对、一定,以一切法不可定言故,是故不可执有定实。
从第一对法句“不生句生句”以下,包括“常句无常句”,每立一法,即遣一法,随立随遣,是故即立而无立,不堕两边,不著一法。
又,此百八句,亦大多数影射大慧菩萨百八问而来,亦有许多是大慧菩萨未问,而如来自建立者。凡大慧菩萨所问,在此皆建立为“句”,然后又皆非之,成为“非句”。建立为句,欲成就之;斥为非句,为令归无相。
再者,此百八句,亦可说是世尊继偈答之后,再换一种方式来答大慧菩萨的百八问。而事实上,亦非再次答之,乃是再以另一方式遣之:前面偈答为总遣,此百八句为别遣,其主旨皆为教令悟一心。再者,前面偈答是令悟一心之体,本无次第,亦无大小等相,此百八句则为令悟一心之用,故有次第建立种种诸句诸相,然此诸句诸相,还归一心,是故凡大慧菩萨所问者,皆一一立以为句,而又皆一一遣之、非之,遣之又遣,至无一物可留,无少法可立,如是则达清净、平等、不动。
复次,为欲使这百八句的意义比较明白易解,在此兹提示一法,以为应用方便。如以第二对法句“常句无常句”为例,首先,可将“句”字省略不看,然后将此对句变成如下四句:
一、“常”即是“无常”。二、“常与无常平等无二。
三、常与无常皆唯心所现。四、常与无常皆应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两者俱遣。再者,亦可将”句”字换成“法”字,加于如上四句。兹再以下面一对法句“相句无相句”为例:
一、“相”即是“无相”。二、相与无相平等无二。
三、相与无相皆唯心所现。四、相与无相皆应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一切俱遣。
此百八句,句句皆可仿此而行,则句义易明,学者可自为之,在注文中兹不重复,以省篇幅。
复次,此百八句之“句”字,魏译皆作“见”字,且第一句魏译作“生见不生见”,唐译作“生句不生句”宋译似乎较胜。
复次,此“百八句”,实际上有一百零四对,共二百零八句,故知百八之数,乃表“多”之义,不可循名执著。于注文中加标数字,以便利查阅。
【相句无相句(3)。住异句非住异句(4)。刹那句非刹那句(5)。】
【注释】
“相句无相句”:承上所建立之世间与出世间之“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而产生一切种种法“相”,故有“相句”之建立,然此种种法相即是非相,以本性空故,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无相”也。如来者,一心也;若见本心从本以来寂灭,与如来无二,即是见如来。
是故五祖忍大师于传法与六祖大师后吩咐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法从心生,还从心灭:是故莫向外求觅;但求自心,若见自心自性,则一切本自具足、清净、平等、不动、不生不灭。若了斯义,即了“相句无相句”之义,及其建立之所以。又“相”字在此为特指生、住、异、灭、之四相而言。以上面已有“生相”产生,因此其他三相皆随之而产生。
“住异句非住异句”:“住”即住相,“异”即异相。生住异灭四相,常合为生住灭三相,或更简为生灭二相。以一切法之生灭极其迅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故非凡夫所能觉知。以有“生相”之产生,故有住、异二相生,于是而有“住异句”之建立,然此住异实非住异,以本性无故,故随后即有“非住异句”之建立。
“刹那句非刹那句”:“刹那”,即灭之义,以一切法皆刹那生灭,言“刹那”者,极言其灭之迅速。以有如上之生、住、异等相,是故宜乎而有灭相之产生,爰有“刹那句”之建立。然,所言“刹那”者即非刹那,是名刹那,故有“非刹那句”之建立。
以上生、住、异、灭(“刹那”)四相,皆为世间法之粗相,然此诸相,本自无相,故皆非之。
【自性句离自性句(6)。空句不空句(7)。断句不断句(8)。
边句非边句(9)。中句非中句(10)。常句非常句(11)。】
【注释】
“自性句离自性句”:一切法众生见有自性,故有“自性句”之建立。而一切法实离自性;“离”,即是无之义,因此有“离自性句”之建立。
“空句不空句”:以离自性,故空,斯有“空句”之建立。二乘之人取偏空,邪见之人因而取断灭空,皆不了诸法无性之义;盖此“空”其实不空,名不空空,以自性清净,空亦不著,故有“不空句”之建立,以遣空著。
“断句不断句”:上言以有“空句”之立,恶见众生不了,执之为断,以为涅槃,乃有“断句”之建立。而其所执之断,其实非断,以一切法从缘生故,无有能断所断,于是有“不断句”之设,以遣其断灭恶见。
“边句非边句”:断见即为边见之一,故有“边句”之立。然此“边句”实非边句,以“边”与“中”对立而言,属依他起性,若依他起,即无自性,故此“边句”实非“边句”,爰有“非边句”之施设,用以遣除以边为边之执。
“中句非中句”:如来见断、边非实,故示中道实义,于是有“中句”之建立。然此“中句”自性,亦非实有,仍属依他起性,依边而起,若无边句,中句亦息,故此“中句”实亦非中,斯有“非中句”之立,以遣执中为中之迷。
“常句非常句”:以有“中句”之立,于是众生执之以为真常,是则为“常句”之立。而其所执之常,亦实非真常,盖若执常为常,则常亦成不常,以落情见故,一落情见,便为非常,是故建立“非常句”,以遣执常为常之病。
【缘句非缘句(12)。因句非因句(13)。烦恼句非烦恼句(14)。爱句非爱句(15)。】
【注释】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故有“缘句”、“因句”之立。缘者为疏,因者为亲;缘者为辅,因者为主。然此因、缘者,实非因缘,以此因与缘之自性亦空,是故,所言“缘句”者,实非“缘句”;所言“因句”者,实非“因句”,于是乃有“非缘句”与“非因句”之设,以涤执因缘为实有法之迷执。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由因缘生,以有因缘,斯有炳恼,故有“恼烦句”之建立,令众生知苦,因而求出苦、断苦。然此烦恼本非烦恼,端由自心所现,其性空寂,故有“非烦恼句”之立,菩萨如是了知,则能不以三界为火宅,而度生不已。
“爱句非爱句”:“爱”…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