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44

  ..續本文上一頁,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衆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義貫】

  “大慧”常見中的第二種,于“非有見”中而“建立”諸見之“相者”,爲:“若彼”邪計之人,“如是”于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中,作實有“我、人、衆生、壽命、長養(能長養一切之作者)、士夫(靈魂)”等如是妄“見”之“建立”者,“是名”爲“非有見”而“建立”見之“相”。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注釋】

  “初識無因生”:“初識”,爲最初的第一識念。“無因生”,爲不由外在任何原因,而純是自心一念無明妄動而起。

  “後不實如幻”:“後”,指後念之識。謂第一識念依無明心動而起後,第二識念則不實,猶如幻化,接踵而生。

  “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本不生”,是一切諸法從本即無有生。“眼、色、明、界”,即眼識生起的四緣。眼,是因緣;色,是所緣緣,因爲色是眼所緣者。明,是增上緣,以有光明之助,才能成“見”之事。界,是等無間緣。由此四緣假合,則前念之識方妄現有生起,而實無生,以是因緣和合妄現故。“念前”即前念。

  “生已、實已、還壞”:謂最初之識念妄現生起之後,便顯現仿佛若有實體一樣地刹那暫住,而有了別之作用,如是暫住之後,便還于當處壞滅。故知識念實是不實如幻。所以前念後念既皆無體,足顯內外諸緣本空,若還執著衆緣爲生識之因,便是于無因中妄立有因。

  【義貫】

  “大慧”于“非有”外“因”而妄“建立”因之“相者,謂”最“初”之“識”念本“無”任何外“因”,但依自心一念無明妄動而“生”起。第一識念以無明妄動而生後,“後”念之識則“不實”猶“如幻”化,接踵而生。然而這一切皆從“本”以來“不”曾有“生”,唯自心妄現,但由“眼”根、“色”塵、光“明”、與“界”四緣假合,則前念之識(“念前”)方妄現有“生”起之相,而實無生。初識妄現“生”起“已”,又仿佛若有“實”體而暫住,起了別作用;若有實體,刹那暫住後,“還”于當處“壞”滅,(是故當知識念不實如幻,並無實體,若真有實體,則不應刹那壞滅,應常住不壞。既知前後之識念刹那生滅,並無實體,則知四緣亦無實,若還執著衆緣爲令識實有生起之因,便是無因中妄立有因),“是名”爲“非有因”而“建立”因之行“相”。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417

  【注釋】

  “虛空、滅、般涅槃”:此爲叁無爲;“虛空”,是虛空無爲;“滅”,是擇滅無爲;“般涅槃”,即非擇滅無爲;在此,般涅槃亦攝真如無爲。

  “非作、計著性建立”:以上叁種無爲,本非造作性,而邪小之人計著其爲有自性,並作如是建立。

  “此離性非性”:而此叁無爲法實離于有無。“性、非性”,即有無。“性”,是有性,亦即是有見,以計法有自性故。“非性”,是無性,非有自性之義,亦即是無見,以計一切法皆無有故。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現”:“兔馬等角”比喻非有。“垂發現”,是如目有病,妄見有毛輪,而毛輪雖是病眼所見,然卻是病目者確實有見,故比喻非無;毛輪不像兔馬等角之但有空名,從未有人見過。雖然毛輪亦是幻有,若眼無病,毛輪即滅,亦即,垂發亦不現;比喻一切法之妄有,亦如是,但由衆生生心目有病所現,若心目不病,則一切法之妄相自然逸去。

  【義貫】

  “大慧”于一切法“非有”自“性”中,而妄“建立”有性之“相者,謂”于“虛空”無爲、擇“滅”無爲,與非擇滅的“般涅槃”,叁種無爲法中,本“非”造“作”之性,而彼邪見者,“計著”其爲有自“性”,並作如是立論之“建立”;然而“此”叁無爲法,實“離”于有“性”與“非”有“性”(有無),以“一切法”皆猶“如兔馬等角”之非有,亦“如”人有病眼,而見有“垂發”(毛輪)于目前顯“現”,而一切法實“離”于“有”與“非有”,皆唯心所現,如兔馬等角;或唯病目者所見,如毛輪,其體皆無有自性。(而二乘之人不了,執取偏空爲涅槃性,外道則妄計無想斷滅空爲涅槃性,如是邪小皆于非有性中,妄計有涅槃。)“是名”爲于“非有性”中“建立”性之行“相”。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聖賢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義貫】

  非有而言有之“建立”相,“及”非無而言無之“誹謗”相,皆是“愚”癡凡“夫妄想”分別,無有智慧,“不善觀察”一切法但是“自心”所“現”之“量”,此“非聖賢”之所見“也;是故離”于“建立”與“誹謗”二種“惡見”,汝等“應當修學”。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爲安衆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于緣起。】

  【注釋】

  “心意意識”:“心”,即第八識。“意”,即第七識。意識即前六識。此即總言八識。

  “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自性”:即叁自性:緣起自性、妄想自性、成自性。或說: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即人空與法空智。

  “趣究竟”:趣入究竟之極果。

  “作種種類像”:現作種種品類、形像之身,如六道四生等。

  “如妄想自性處,依于緣起”:謂菩薩之化現,亦有如凡夫之妄想一樣:凡夫妄想所至,便能立刻在心目中妄見其像,而凡夫的妄想,亦是依于因緣而起。菩薩化現其身也是一樣依因緣而起,有如幻化。以菩薩已得意生身故能作如是變化。“妄想自性”,即妄想之義。

  【義貫】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如是“善”于了“知心、意、意識”第八識、“五法”、叁“自性”、及“二”種“無我”之“相”,了知這一切皆唯心所現,本自如如,菩薩如是善觀如如之體,以爲真因,乘此而“趣”入“究竟”覺之極果。然後“爲安”穩“衆生故”,而從佛功德海,逆流而出,妙同萬物,現“作種種”品“類”形“像”之身,正有“如”凡夫“妄想自性”所起之“處”,本非有無,乃“依于”因“緣”,如幻而“起”,故生即無生,且其化身乃依法身而起,故化即非化。

  【譬如衆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刹土,一切如來大衆集會,悉于其中聽受佛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于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叁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叁昧。得叁昧已,遊諸佛刹,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叁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衆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衆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421

  【注釋】

  “衆色如意寶珠”:能顯衆色之如意寶珠。如意寶珠即摩尼珠。

  【義貫】

  “譬如”能現“衆色”之“如意寶珠”,菩薩摩诃薩法身之隨緣不思議妙用亦如是,如如意寶,隨諸一切衆生心及自心之所念而“普現”于“一切諸佛刹土”之中,“一切如來”與“大衆集會”之處,“悉于其中聽受”一切“佛法:所謂一切法”皆“如幻、如夢”、如“光”複如“影”、如“水”中“月”,依緣而起,非有非無,因而得“于一切法”遠“離”于“生滅”及“斷常”之邪見,以“及離”于“聲聞、緣覺之”小“法”;如是修學已,即“得百千叁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叁昧,得”此諸“叁昧已”,即依叁昧力,遍“遊”一切“諸佛刹”土,“供養諸佛”,示現“生”于“諸天宮”中,以“宣揚叁寶”或“示現佛身”,由諸“聲聞、菩薩”眷屬“大衆圍繞”。而“以”一切法皆爲“自心現量”之究竟甚深微妙如幻法門,“度脫”自心所現如幻“衆生”,爲其“分別”開“演”宣“說”一切“外”法之“性”皆“無”有自“性”,依心而生,普令聞者各了自心,頓證聖智,“悉令遠離有無等”邪“見”,而得親見自心真如之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注釋】

  “離所作行”:離于能作、所作,而起無功用之行。

  “得力神通”:“力”是如幻叁昧力。謂得如幻叁昧力與種種神通。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由自“心”現“量”而成“世間”一切諸法。“佛子”如是“觀察”、修行,則能得各種“種類之”變化“身”,“離”于能作、“所作”,而起無功用之妙“行”。由“得”如幻叁昧“力”與種種“神通”,故一切皆得“自在成就”。

  【義貫】 此偈所頌,是說菩薩摩诃薩的不思議妙用,是唯心觀行成就所成。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佛言:“唯願世尊爲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余諸菩薩衆,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當爲汝廣分別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注釋】

  “無生”:即一切法畢竟無有生起。

  “無二”:亦即不二法門,于此法門中,見一切法皆不分別,故稱無二。

  “離自性相”:即一切法無有自性與自相。“離”,無之義。

  “離有無妄想”:離于有無二邪見之妄想。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本經所闡發的,不外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自從別問別答以來,從八識開始探討,而顯示真相;探究五法以彰顯如如,最後則談人法無我,斷常見不生。至此,所謂法空、無生等法之義,也已包容進去了。但至今所論究的,都是從妄辨真,因邪立正,所以還是屬于聖凡、染淨、有無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