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尚未達到第一義空空,湛然忘言之旨。所以大慧菩薩至此再請複說前義,令諸聞者一念不生,頓離二見,妙證極果;所以大慧菩薩最後說:令大衆皆離有無想,而能不曆僧祇證法身。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注釋】
“空空”:第一個“空”字是動詞,第二個“空”是名詞。其義爲:能空一切法之空觀。亦即。以凡夫眼觀一切法,一切法本不空,因凡夫依妄識之見聞覺知,故著有,今以空觀智觀一切法,則能見一切法空寂,稱爲空空。又,上面空字即能空,下面空字即所空。
“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這真是一針見血的回答,也是當頭棒喝。義即,若存有能空、所空者,即是妄想分別所生之處。“妄想自性”,即是妄想。
“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法本無言,如來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如來在此之義爲:我是對一切法妄想計著有實自性的人,爲欲令其離妄想執著,而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法。以一切法依緣而生,所以如來說法,也是看根機因緣而說,若是大根、不著有無的人,則直示其真實忘言之旨,一法不立。此是一宗之要。然而如來在此,如是答後,還是把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一個個地詳細說示,令法衆于此皆得決了,頓契無上。再者,如來是爲計有者說空,爲計緣生爲實者說無生,爲計二法者說無二,爲計自性相者說離自性相。其目的只在破自心妄想執著而已,妄想執著既破,法亦不立,即達第一義聖智大空。
“相空”:觀外狀、男女、方圓等空,名爲相空。
“性自性空”:觀法之內體堅、濕、暖、動等性空,名爲性自性空。
“行空”:觀業果空,名爲行空。
“無行空”:觀惑業空,名無行空。以業行起于惑,惑起于心,惑業皆由心所現,無有實體,故名無行空。
“一切法離言說空”:謂見言說無實,名離言說空。
“第一義聖智大空”:以一切妄惑習氣皆空,名第一義聖智大空。
“彼彼空”:這是外道所執的一偏之見之空,謂:于彼處無彼物,故空,稱爲彼彼空。例如,于兔身上不見有角,便說兔角空,更進而執言一切法空;他們說:若一切不空,兔何不生角?以于兔處(彼處)無彼角,故空;稱爲彼彼空。
【義貫】
“佛告大慧”若有能“空”與所“空者,即是妄想自性”所生之“處。大慧”,佛爲“妄想自性計著者”,而“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首先談“空”:)“大慧”我爲“彼略說”有“七種空,謂”:一、觀外狀,男女、方圓等爲空之“相空”;二、觀內體堅、濕、暖、動等爲空之“性自性空”;叁、觀業果空之“行空”;四、觀惑業果叁者皆空之“無行空”;五、觀言語性空之“一切法離言說空”;六、聖者所證之“第一義聖智大空”;七、以及外道邪計之空名爲“彼彼空”。
【雲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注釋】
“一切性自共相空”:“一切空”,即一切法,或亦可說一切法之性。“自共相空”,即無有自相、共相可得,以一切法皆無有定相;何以故?以一切法皆因緣和合刹那生滅,故其定相不可得,既無定相,則無自相、共相可得。
“觀展轉積聚故”:因爲觀一切法,其實都是陰界入展轉相緣、相待、積聚、和合而起故。
“分別無性”:若深入分析、了別、推求,則見一切法實無自性。
“自共相不生”:一切法之自性既無,而相依性而有,今已知法性無,故知其相本空。所以一切法之自相、共相實不曾生起。
“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自”,自性。“他”,他性。“俱”,自、他共俱之性。此句謂:如是、自性、他性、及自他共俱之性,皆實無有生起。法性既然無生,法相自然無住。無生何有住,故說相不住。再者,相是依性而住,若無性,則相不得其處而住,所以說相不住。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一切性”即一切法。謂是故說一切法之相空。這是從性上來破相。因見性無,所以知相亦空。
【義貫】
“雲何”爲一切法之外“相空?謂一切”法“性”之“自”相與“共相”皆“空”。因“觀”一切法,其實皆爲陰界入之“展轉”相緣、相待、“積聚”、和合而起“故”。若深入“分”析了“別”、推求,則見一切法實“無”有自“性”,以其法性無生。故其“自”相與“共相”實皆“不”曾“生”起。如是,一切法之“自”性、“他”性、及自他共“俱”之“性”,皆實“無”有自“性”,是“故”一切法之“相”即“不”得其所而“信。是故說一切”法之“性”與“相”皆“空,是名”爲一切法之外“相空”。
【雲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注釋】
“自己性自性不生”:謂一切法爲自已所獨有之性,其自性實不曾生起,以因緣合故,生者爲緣生,滅者爲緣滅,與物無關,故法性實不生。
【義貫】
“雲何”爲一切法“性”之“自性空?謂”一切法爲“自己”所獨立擁有之“性”,其“自性”實“不”曾“生”起。“是名”爲“一切法性”之“自性空,是故”我“說性自性空。”
【雲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注釋】
“陰離我我所”:“陰”,是五陰。“離”,非、無之義。“我所”我所有,即:爲我所擁有。此謂五陰中,實無我,亦無我的有者。
“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因”因爲、由于。“所”即我所,在此則概括我與我所而言。“成所作業”,成就種種所作之業。“方便生”以如是之方便而生。“方便”即方法,或程序。“生”,是生起諸行。整句謂:然而,因爲執五陰爲我我所,故得成就種種之業,即以如是之方便,而得生起諸行。
【義貫】
“雲何”爲五蘊之“行”業“空?謂”諸“陰”等本“離我”與“我所”(諸陰非我,亦非我所)。然而,“因”有執五陰爲我我“所”之惑,故得“成”就種種“所作”之“業”就是以如是之“方便”而得“生”起諸行,“是名”爲五蘊之“行”業“空”。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注釋】
“展轉緣起,自性無性”:輾轉互爲緣起,故其自性本無性。輾轉互爲緣起,即是因生果,果複爲因,又再生果,如是互爲因果,輾轉無窮。因與果若有自性,則因與果應互異,然而果又可爲因而生出果,則果與因便成一樣,因爲果是果,因是因;若真是果,則不應再成爲因,譬如已成爲金,不複爲礦。礦是因,金是果。由礦之因,生金之果,但不可能由金爲因再生出礦。如果可以,則表示二者皆無自性,所以才能這樣變來變去,互爲因果,輾轉無窮。
【義貫】
“大慧”,雲何名爲無行空?“即此”依執五蘊爲我我所,“如是”起惑、造業而成之“行”本自“空”寂,然此惑、業、行叁者,卻“展轉”互相爲“緣”而生“起”,故可知惑業行叁者之“自性”實爲“無性,是名”爲“無行空”。
【“雲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義貫】
“雲何”爲“一切法離言說空?謂”一切法皆爲“妄想自性”所起,既是妄想自性,即實“無”有能“言說”或所言說性,但是一妄想性,“故一切法”本“離言說,是名”爲“一切法離言說空”。
【诠論】
這一節總顯生死與涅槃等一切名言俱空。一切法,就是有爲法及無爲法,也就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而此諸法本無言說,惟依衆生妄想而生言說,若妄想不生,則一切了無言說。且一切諸法本寂滅相,此是法界實相,不可以言宣,所以佛說“一切法離言說空”。
【雲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注釋】
“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一切法皆入第一義聖智大空。
“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見”,指凡外邪小一切妄見、惡見、邪見、偏見,凡此等見,皆依凡愚妄情妄惑而有;而妄情、妄惑其體本空,故依之而起的諸見亦空。“過”,即過惡,指凡夫的雜染叁業。“習氣”,指無明習氣。這一切諸見、過惡、無明習氣,聖人于證得自覺聖智時,以真實智照了,如實了知這一切皆悉本空,如是所空既空,能空亦空,能所皆空,則是畢竟空。
【義貫】
“雲何”爲“一切法”皆入“第一義聖智大空?謂”聖人于證“得自覺聖智”時,以真實智觀見凡夫“一切”諸“見”、叁業“過”惡、無明妄想“習氣”,悉皆本“空”,如是所空既空,能空亦空,即達畢竟空。(又,世間既空,出世間亦空,世出世間同一空性),“是名”爲“一切法”皆入“第一義聖智大空。”
【雲何彼彼空?謂于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衆,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
【注釋】
“于彼無彼空”:于彼處,無彼物,故名爲空。
“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鹿子”爲人名,其母名“毘舍佉”優婆夷。“毘舍佉”優婆夷敬重叁寶,爲比丘們造一精舍,以爲供養,因其心深敬叁寶,故于精舍內,不畜養象、馬、牛、羊等,以求清靜。故說于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
“非無比丘衆,而說彼空”:謂彼外道執邪空見者,並非于精舍中見無比丘衆在其中,而說彼精舍空。這是指肉眼所見的。
“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彼外道亦非由于以正智觀察,見精舍之性空,亦非知見比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