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14

  ..續本文上一頁者,欲愛也,貪愛也。衆生煩惱以欲愛、貪愛爲本,是故有“愛句”之設,令知有爲法相。然此貪愛即是非愛,以愛從心生,而心亦無相,從本以來,本自空寂,無有一物若生若滅,故有“非愛句”之立,令知第一義之理,不落愛與非愛。

  【方便句非方便句(16)。巧句非巧句(17)。淨句非淨句(18)。】

  【注釋】

  “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爲度衆生此無明貪愛,是故如來施設種種方便,故有“方便句”之立。方便即是善巧,故有“巧句”之立。然此方便、善巧,實非方便、善巧,是名方便善巧,以無自性故,依衆生心種種煩惱而起故,故有“非方便句”、“非善巧句”之立,令了諸法實相,俾不見相取相執著。

  “淨句非淨句”:如來之善巧方便,乃爲清淨之法,故有“淨句”之立。又,以習“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故能了達實相而離著,以離著故清淨,故雲“淨句”。然此“淨句”,實非“淨句”,以淨依染有,實無自性,故有“非淨句”之立,令于淨亦離,淨其爾焰。

  【成句非成句(19)。譬句非譬句(20)。弟子句非弟子句(21)。

  師句非師句(22)。種性句非種性句(23)。叁乘句非叁乘句(24)。】

  【注釋】

  “成句非成句”:“成”即是前百八問中“成爲有幾種”之“成”,義即如來所成就之法理。承上,以有種種清淨法句之立,故成就如來上妙之法理,爰有“成句”之立。而此“成句”亦實非“成句”,以如來無說無示,無能作所作,故無成與不成,斯有“非成句”之立,以遣如來爲能成,而種種法理爲所成等妄執。

  “譬句非譬句”:諸法建立之後,爲欲令衆生易入佛之知見,故廣設譬喻,而有“譬句”之興。蓋佛言“諸有智者,應以譬喻而得開悟。”之立,以遣執指月之指爲月,執著言說而作戲論,認權爲實,不了化城之咎。

  “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無漏諸法,及種種方便譬喻建立之後,則有師與弟子之別,故有“弟子句”與“師句”之立,製定何者爲師(“阇黎”)雲何爲弟子,弟子有幾種等。然則真實理地則無師與弟子之差別:師非師,弟子非弟子;何則?法非從人得,由悟自心,自心本自具足,一念悟時,衆生等佛,衆生性即是佛性,更無差別,是故言:心佛衆生平等無二。若如是了者,安有師與弟子之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爲阿耨菩提,是故諸佛如來建立究竟無相平等之句:“非弟子句”、“非師句”,以顯諸法本來平等,以心有高下,故見高下。

  “種性句非種性句、叁乘句非叁乘句”:既有師與弟子之立,而弟子之根性種種不同,故有“種性句”之立,以分別衆生之五種種性。以衆生有種性之殊,故如來權立叁乘之教,以攝化之,乃有“叁乘句”之立。而此種性實非種性,叁乘實非叁乘。以一切衆生實共一佛性,故五種性爲虛,佛性爲實,是故有“非種性句”之立,以破種性爲實有之執。又,經雲:叁乘實爲化城,唯一佛乘,無若二若叁,故知叁乘即非叁乘,乃依衆生根性,權立而生,非有實法名爲叁乘,乃爲欲攝化令入究竟一乘,故立叁乘,而于真實理地,纖塵不立,連一乘之名亦不可得,焉有叁乘之殊?以衆生著有斯立,是則爲“非叁乘句”之所以立。

  【所有句非所有句(25)。願句非願句(26)。叁輪句非叁輪句(27)。相句非相句(28)。】

  【注釋】

  “所有句非所有句”:“所有”,即所得,指叁乘賢聖自所證得之理。以叁乘行人于無漏聖道皆各有證得,因此有“所有句”之立。而彼所得之理,亦即非得,以一切法唯心現故,本既無失,今亦無得,且性本自有,非證而得,故立“非所有句”,令入無修無證無得之地。

  “願句非願句”:叁乘賢聖,以其所自證得之理,發大悲願,度化有情,故有“願句”之立。而此願實即非願,以依緣生故,無有自性,不可取著,故立“非願句”,令于悲願亦不住著。

  “叁輪句非叁輪句”:悲願既立,須體叁輪體空之理,方能廣爲法施,大作佛事。“叁輪”,即“菩薩于布施時,不見有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亦即無能施所施,泯絕能所之相,方爲淨檀波羅蜜,否則于施之時,稍存少許能施、所施之念,施即不淨,不得爲檀,更不得爲波羅蜜,故菩薩于施之時,必須叁輪皆空,方無所罣礙,故有“叁輪句”之立。然此叁輪本非叁輪,以施者、受者、所施物叁者本自空故,更不待空而空,是故此叁輪者非叁輪,故名叁輪,因此有“非叁輪句”之立。

  又,叁輪亦可作身口意叁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然此叁輪于實際理地亦無少法可得,故並非之。

  “相句非相句”:以發願度生故,故極易有衆生,我、人等四相,故立“相句”,然此四相亦悉皆無自性,故有“非相句”之立。

  【有品句非有品句(29)。俱句非俱句(30)。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31)。】

  【注釋】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有品”與“非有品”即代表“有無品”與“非有無品”。“俱句”與“非俱句”即代表“俱異”與“非俱異”,亦即雙亦(“俱”)與雙非(“異”),換言之,此二對四句即指外道之有無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此爲一切邪見之本,以此四句演而爲百非。此謂:以外道執“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爲能生萬物之惡見,故有“有(無)品句”與“俱(異)句”之立。然此有、無、俱、異之法,本自非生,以愚夫自心妄執而有,故有“非有(無)品句”與“非俱(異)句”之立,以遣其執。

  “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此句後半段爲省略說,全句應爲“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緣自聖智)現法樂句”。“自聖智”者,“自覺聖智”之略。此謂:修行者于離四句、絕百非之後,便能緣自覺聖智,而得現法樂住,故有“緣自聖智現法樂句”之立。然真如法中本無一法可立,故說此緣自聖智現法樂亦非緣自聖智現法樂,是故非之,令無所著。此對句唐譯分作二對:“自聖智句非自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魏譯作:“緣內身聖見非緣內身聖見”、“現法樂見非現法樂見”。

  【刹土句非刹土句(32)。阿㝹句非阿㝹句(33)。水句非水句(34)。】

  【注釋】

  “刹土句非刹土句”:賢聖之人于得緣自聖智現法樂住之後,便得于諸刹土一一化現,說法度生,故有“刹土句”之立。

  然此刹土即非刹土,所以者何?經雲:“所謂莊嚴者,非莊嚴,是名莊嚴。”言“刹土”者,衆緣和合而成,故非刹土;百八問中所言“刹土化”(諸佛于刹土化現)者,亦複如是。故有“非刹土句”之立。從這對法句之前,大多是世尊自己加入之法要(句),略參加一點大慧所問,自“刹土句非刹土句”之後,則大抵是影射、或反應大慧之百八問;亦即:逐漸一一建立、破斥。

  “阿㝹句非阿㝹句”:“阿㝹”,爲微塵。一切刹土皆由微塵合成,故有“阿㝹句”之建立,以表世谛。然此微塵實無自性,故有“非阿㝹句”之立。

  “水句非水句”:一切刹土衆生皆依水而得活命,故有“水句”之立。然此水亦無自性,由衆生業力所感故,如人見爲水,餓鬼見爲火,故有“非水句”之立。

  【弓句非弓句(35)。實句非實句(36)。數句非數句(37)。數句非數句(38)。】

  【注釋】

  “弓句非弓句”:“弓”,長度單位,一弓等于四肘。凡夫性主要在于分別計度,因此有刹土現之後,便有種種度量衡單位出興,故有“弓句”之立。然此等度量,實爲凡夫分別計度而有,本無實性,故有“非弓句”之立,以遣其執。

  “實句非實句”:此魏譯作“四大見非四大見”,唐譯作“大種句非大種句”。蓋衆生執四大爲實法,故有“實句”之立。然其所執之四大實無自性,故有“非實句”之立。

  “數句非數句,數句非數句”:以“弓”等計量單位,計執四大、五蘊、六塵等,執有實法,于是有種種數量出興,故有“數句”之立。然此等數量,唯心妄執,故有“非數句”之立,以遣所執之非。世間妄執之數量不可勝數,故重言之,以顯其多。魏譯、唐譯皆省略一句,于義似顯稍弱。

  【明句非明句、神通句非神通句(39)。虛空句非虛空句(40)。雲句非雲句(41)。

  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42)。風句非風句(43)。】

  【注釋】

  “明句非明句”:“明”指前問“念聰明”之“明”,亦可指叁明,故唐譯作:“神通句非神通句”:魏譯作:“通見非通見”。然此“明”者,亦實非明,唯心現故,故有“非明句”之立。

  “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此指前問“空風雲”而言,義謂:所言虛空與風、雲者,實非虛空、風、雲,以趨無自性故,故遣之,而有“非虛空句”、“非雲句”,以及下面“非風句”之立。

  “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此指前問明處及伎術而言,謂世間有工巧伎術,故有“工巧伎術明處句”之立,然此等工巧伎術明處,性非實有,故有“非工巧伎術明處句”之立,以遣其著。

  “風句非風句”:指前問“空風雲”而言,如前注。

  【地句非地句(44)。心句非心句(45)。施設句非施設句(46)。

  自性句非自性句(47)。陰句非陰句(48)。衆生句非衆生句(49)。】

  【注釋】

  “地句非地句”:“地”指前第十八問:“雲何生諸地?”及第一○二問:“雲何爲七地?”所言“地”者,即爲非地,唯心所現故,故立“非地句”以遣之。

  “心句非心句”:“心”指前第二十一問之“雲何叁昧心?”

  “施設句非施設句”:“施設”指前第六十八問之“雲何施設量?”

  “自性句非自性句”:“自性”指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