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

  “是名爲不取,今世後世淨”:“不取”是不執取,“取”,即十二有支中“愛取有”之取支。“今世後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略稱,以順偈文字數故略。“淨”即清淨。此二句承上言:若人能遠離于生滅等相,證于無生,“是”則“名爲不”執“取”一切法,不得一法,不得五蘊、六塵、乃至十二入、十八界等,如是不取,則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悉得清“淨”,而證于清淨法身,無有少法可得。

  【義貫】

  此四句偈合言,則有二義——(一),以佛已泯絕能所等相,是故唯有吾佛釋迦“牟尼”如來,能以離一切相之“寂靜”之心而“觀”于一切法,如是雖本體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是則”能“遠離”一切虛幻“生”滅之相,證得無生滅。“是”亦“名爲”“不”執“取”一切法,以見一切無有生起故,故不可取著;以此之故,佛如來“今世後世”叁世皆“淨”,無所著,等虛空。(二)、若世人能如釋迦“牟尼”如來以“寂靜”無所有之心“觀”于一切法,“是”人“則”能“遠離”于一切“生”滅之相,證得不生滅,入無生忍;如“是”則“名爲不”執“取”一法,以不取故不有,于是“今世後世”常得法身清“淨”,無有染著。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爲大慧,通達于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谘尊中上。】

  【注釋】

  “自說姓名”:因大慧菩薩爲從他方佛土來,非釋迦佛常隨之衆,故于以第一義谛偈贊佛之後,恐海衆有疑:此何人斯

  而能作如是獅子吼!是故自說姓名。

  “百八義”:爲一百零八個問題,此爲求其整數,並非正好一百零八個問題。又,百八,通常指其數之多之義。又,一切衆生之迷情,皆由百八煩惱而起,而百八煩惱則由于心中有百八之疑惑,若此百八之惑得解,則煩惱自然寢息,故大慧菩薩以百八疑爲問,請世尊決疑解惑。

  “仰谘尊中上”:“仰”爲敬仰之義,“谘(zī<動>①同“咨”。征詢;商議[consult]國有大政,必議之于前訓,谘之于故老(《後漢書》)。又如:谘事(詢問政事);谘析(商討辨析);谘謀(商議謀劃)②通“資”。供給[provide]。如:谘酒(敬酒))”爲咨詢,請教之義,“仰谘”即爲恭敬地請教。“尊中上”即一切“尊”貴人“中”之最“上”者。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爲大慧”,爲欲“通達于大乘”之理,“今以”一“百”零“八”問題(“義”),恭問(“仰谘”)于一切“尊”貴人“中”之最“上”者。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衆,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

  【注釋】

  “世間解”:爲佛十號之一。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間解”謂佛于世間之一切法性、法相、因緣、果報等,無不解了。

  “佛子”:有二義:一、泛指一切佛弟子,以佛視一切衆生猶如一子故。二、特指菩薩而言,蓋佛如父、菩薩如其子,以菩薩爲能紹隆佛種,故名佛子。又《法華經·譬喻品》雲:“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稱佛子。

  “咨所問”:“咨”,任也。“咨所問”即隨你問。

  “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即“我當爲汝說”佛如來所證之“自覺”聖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注釋】

  “承佛所聽”:“承”,蒙也。“聽”,許也。謂“承”蒙“佛”之“聽”許他發問一百零八個大問題。

  “頂禮佛足”:“頂禮”即五輪著地。前面大慧菩薩在開始以偈贊佛時,僅是“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現在卻“頂禮佛足”,爲什麼

  因此時佛已應許他發問一百零八問題,且佛說他將以自覺聖趣之境界回答這些問題。佛自說自證境界,這是稀有殊勝的因緣,大慧菩薩爲感激佛之悲懷,故頂禮以謝。又,諸佛皆在楞伽山說自證境界,今釋迦佛亦如前佛所行而于此說自證境界。

  【雲何淨其念

  雲何念增長(1)

  】

  【注釋】

  “雲何淨其念”:“雲何”即如何。“念”,即是意,或心,或心念。此第一個問題爲最緊要者。蓋一切修行最主要者爲如何淨其心,《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念”亦可作妄念解,若妄念淨,則法身清淨,此即是問如何以定水洗滌妄念。複次,若能淨念,則得離念,離念無念,則與佛等,而名爲覺,以無念心體即是法身,以法身離念故。是故若知如何淨其念,即是知如何達于無念,入于佛地。是故六祖言:“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是故大慧菩薩百八問中,以此爲第一問,以上通佛地故。

  “雲何念增長”:“增長”爲相續不斷之義,有如枝桠蔓延,綿綿不絕,衆生心念亦複如是,與日增長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前面問菩薩如何修行自淨其心念,以達無念,而證佛法身。然菩薩修行,爲度衆生故,是故第二問即問衆生之心念或妄念,爲何念念增長,不見減少,以致心不得清淨解脫

  此即六祖所雲:“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若得知衆生心念爲何相續不斷,則不但可爲度生之資,亦兼以自利也。

  【雲何見癡惑

  雲何惑增長(2)

  】

  【注釋】

  “雲何見癡惑”:即是洞視,照見。“癡惑”即是無名惑。“見癡惑”亦即是斷無明惑,然此爲大機者言,故非如小根機者之製之令斷,而是照見透達其體非有無,是故言:“了知而已,不必更斷”,即是此意。

  【诠論】

  “雲何見癡惑”,乃是問菩薩修行時如何斷惑,蓋以斷惑方能證真。下一句“雲何惑增長”乃是問衆生因何會起無明惑,而念念增長,無有盡期

  此句魏譯本作:“何因有迷惑”,則是問一切衆生無明惑之起因。

  綜合而言,此四句偈,則前兩句言:雲何衆生于其本來無念之心體中,而有妄念産生、增長

  及如何淨此妄念

  接下來兩句言:此最初一念之妄動,又如何發展成無明妄惑,及如何斷此惑

  【何故刹土化,相及諸外道(3)

  】

  【義貫】

  佛如何于諸“刹土”(佛土)中,“化”現種種“相”,度化衆生“及諸外道”

  【雲何無受次(4)

  何故名無受(5)

  】

  【注釋】

  “無受次”:即是無覺“無受”亦無“次”第之真空理定,此爲佛定,故無有次第之相可言,故除佛外無有能入者,亦無覺受之相,以凡小之定皆仍有喜、樂、舍等相,以依于心意識故。

  “無受”:即是滅受,亦即二乘之滅受想定,或稱滅盡定,亦名第九次第定。此定名爲第九次第者,蓋爲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之上,此九種定爲有一個接一個,次第而上之序,故名九次第定。此處“無受”而不如上句之言無次第者,即說是無受且依次第而得之定,亦即是凡小之滅受想定,非如上句之佛定。

  【義貫】

  如何是佛之“無”有覺“受”之相,亦無有“次”第之真空理定

  又如何方是二乘之滅受(“無受”)想之第九次第定

  【诠論】

  此爲問佛定與二乘定之差別。

  【何故名佛子(6)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7)

  】

  【義貫】

  菩薩“何故”而“名”爲“佛子”,菩薩依教修行便能得解脫,“解脫”以後,到哪裏去了呢(“至何所”)

  既有解脫,一定有系縛,則迷時“誰”受“縛”

  悟時又是“誰”得“解脫”

  【何等禅境界(8)

  雲何有叁乘(9)

  唯願爲解說。】

  【注釋】

  “何等禅境界”:“境”與“界”須分開講。“禅境”,爲禅觀所緣之境;“界”爲界限,指此等所緣境之界限、範圍。蓋修習禅定必須作禅觀,而禅觀又必須有所緣之境:如修四念處觀,其所緣境爲身、受、心、法;修十一切處則緣青、黃、赤、白四種顔色;修四空定則緣空、識等;其它如白骨觀緣骨相及其白色,九想觀緣死屍變異壞滅相,以及慈悲觀、淨土十六觀等。此等觀境必須有界限,不可漫無止境,是故此句魏譯本作:“禅者觀何法

  ”簡述此句之義爲:修“禅”定應觀何等“境”

  其“界”限、範圍爲何

  “雲何有叁乘”: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乃爲欲令衆生入于一佛乘,爲何又說有叁乘

  爲何不直說唯一佛乘,唯此爲真,無若二若叁

  【诠論】 此問究竟與方便,權與實如何相融

  【緣起何所生(10)

  雲何作所作(11)

  】

  【注釋】

  “緣起何所生”:佛說一切法因緣生,是名爲“緣起”。然此能生一切諸法之因緣,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雲何作所作”:“作所作”即能作與所作。謂一切法既然因緣所起,爲何還有能作與所作。

  【诠論】 此二句問善惡緣起,及所作業果。

  【雲何俱異說

  雲何爲增長(12)

  】

  【注釋】

  “俱異說”:外道之妄執多端,然不出于有無四句。四句者爲: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俱”即是“亦有亦無”之雙亦,“異”即“非有非無”之雙非,然此四句皆以有無爲本。

  “增長”:外道以四句爲本,展轉增長而成百非,故稱增長。

  【義貫】

  外道之有、無、雙亦(“俱”)雙非(“異”)四句爲從何而來,又此四句又如何“增長”發展成百非,及一切邪見,令人增長癡惑

  【雲何無色定(13)

  ,及與滅正受(14)

  】

  【注釋】

  “無色定”:爲無色界之四空定,爲凡夫之最高定。

  “滅正受”:“滅”爲小乘之滅盡定;“正受”爲叁昧正受,義爲正定,以其爲小乘聖人所修,故爲正定,以別于凡外所修四空定之爲邪定。

  【義貫】

  凡外所修之“無色”界四空“定”,“與”小乘聖者所修之“滅”盡定之叁昧“正受”,有何差別

  【雲何爲想滅

  何因從定覺(1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