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P33

  ..續本文上一頁性、法有五”)、以及二種無我(“無我二種”)、凡此諸法,本自清“淨”無相,唯心所現,令彼知有內心,了無外境,期于心境齊泯,即是真心。此爲“廣說者所說”之無上至理。

  見牛兔角之“長短、有無等”皆爲實有,如是有無相待,“展轉互”爲因而“生”:“以”對“無故成”立“有,以”對“有故成”立“無”。如是言論皆不得正因。若析色至于鄰虛“微塵”以“分別”其中色性,則知色性本無,如是則“不起色”爲實有之“妄想”。

  此唯“心”現“量”爲聖智第一義“安立”之“處”,然此爲外道執“惡見”者“所不樂”者,以其樂著有無,心爲惡見之所覆故,亦“非”凡夫依于見聞“覺”知之妄“想”所能達到之“境界”,至于“聲聞”行人,“亦”不能了知。此爲“救”度一切“世”間者“之所說”其“自覺”聖智“之”真“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爲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爲頓、爲漸耶?】

  【注釋】

  “淨除自心現流”:“流”,即是流注生滅相。此句謂:淨除自心所現、潛在之流注生滅相。

  “爲頓爲漸”:是一時頓除頓淨?還是次第地漸除漸淨?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爲”明了如何“淨除”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潛在之“流”注生滅相的緣“故”,“複請”問于“如來”,而“白佛言:世尊,”如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潛在之“流”注生滅,令入無生無滅?“爲”一時“頓”淨,或“爲漸”次而淨?

  【诠論】

  因爲佛在前面勸令“當離群聚”等,一直到“思惟自心現妄想”,亦即是見自心流注。且因自心微細的流注生滅相,驅馳于八識心中,覆蓋如來藏智慧德相,而不能證得,若能離于自心流注妄想,則自覺聖智即得現前。大慧菩薩已經領會了妄淨智顯之旨,所以現在特地問明如何淨除流注之妄想,是頓還是漸。之所以問到頓漸的問題,是因爲前面佛闡釋諸識生起時,說有頓生與漸生之不同;現在既要令諸妄識寂滅,也同樣應有頓有漸才對,因此大慧菩薩有此一問。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注釋】

  “菴羅果”:即菴摩羅果,中文義爲難分別,或譯爲無垢清淨。菴摩羅爲落葉喬木,原産于印度,開黃綠色之小花,果實球形,如胡桃,有六七稜,大者直徑約一寸多,味苦澀,醃糖很好吃。印度人用來作藥。此果生吃先苦後甘,所以又名“馀甘”。《維摩經·弟子品肇注》:“菴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風冷”《毘奈耶雜事》“菴摩洛迦,即嶺南馀甘子也,初食之時,稍如苦澀,及某飲水,美味便生,從事立名,號馀甘矣。”

  “陶家”:即陶師、陶匠。

  【義貫】

  “佛告”訴“大慧”:淨除自心現流是“漸”次“淨”除,並“非”一時“頓”淨頓除。譬“如庵”摩“羅果”之生長,爲逐“漸”成“熟”,而“非”一時“頓”然成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潛在之“流”注生滅相,“亦複如是”,爲“漸”次令“淨”,並“非”一時“頓”淨。

  又“譬如陶家”製“作”種種“器”物,爲“漸”次造“成”,並“非”一時“頓”成;諸佛“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微細之“流”注生滅相,“亦複如是”,爲“漸”次令“淨”,並“非”一時“頓”淨。

  又“譬如大地漸生萬物”,並“非”一時“頓生”;佛“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微細之“流”注生滅相,“亦複如是”,爲“漸”次令“淨”,並“非”一時“頓”淨。

  再“譬如人學音樂、書”法、繪“畫”等“種種伎”藝學“術”,皆爲“漸”次“成”就,而“非”一時“頓”成;十方“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來潛在微細之“流”注生滅相,“亦複如是”,“漸”次令“淨”,而“非”一時“頓”淨。

  【诠論】

  在此如來舉四種事物,來譬喻說明淨除自心現流必須是漸除,不是頓除。這四種比喻:菴摩羅果、作陶器、大地生物、與學技藝,其中是含有深義的:因爲果實近于自然,唯恐懈怠者不精進修習,認爲修道如果實,自然便成,因此又舉造作陶器之喻,而造陶器又近于有作,恐行人過于起心造作,于是又舉大地生物爲喻;然而大地又趨向無爲,恐學人滯于柔靜,爲欲令得乎其中,故最後舉學習書畫等,因書畫與音樂等技藝,與修行類似,也是要用心用力去學習才會的,因此最後以此譬喻爲結。

  又,說“如來淨除”的原因是:衆生藏識中無始之流注生滅,極其微細,非諸佛如來,無法究竟了知,何況要淨除之,因此,衆生要淨除自心現流時,必須內由自力修行爲因,外由諸佛如來護念神力加持爲緣,如是仗因托緣,方得成辦。若單靠衆生自力,幾乎無法辦到,因此說:“如來淨除衆生自心現流”。

  再者,關于頓的問題,如來之意爲:事須漸除漸淨,理爲頓悟、頓證。因爲衆生自心現流爲八識中煩惱與所知二種障的種子與現行,這些虛妄之相,是由于久遠虛僞積習,因此要淨除必須漸除。所以《法華經》中有“二十年教令除糞”之說,亦是此漸淨之義。至于本覺如如之理,乃衆生本有,一但妄淨,本覺之智自然頓時一念相應而顯發,這也就是《圓覺經》所明“垢盡鏡明”的道理。此處漸淨自心現流,可等于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上所修,以比量智,漸淨現流。到了登地,才以如實智、頓顯真理。再者,自心現流即是惑,而衆生之惑無量,故淨之必以漸;惑雖無量,而真理只一如如,故妄盡之時,獨一無二的如如之理便頓時顯現。下面是佛開示頓顯的道理。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亦複如是,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複如是,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注釋】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明鏡現像,心無分別,爲一時頓現,無有先後。“無相色像”,色像而言無相者,以一切色像之像體本空,且明鏡所現像,像即無像,故說“無相色像”。此爲初地至七地所證空如來藏之無相境界。

  “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無有”,即是空、無所有。“所有”是一切之義。此謂:如來于衆生機熟之時,即爲其頓現無相、無所有的一切清淨境界。因爲是無相、空、無所有,所以此境界是究竟清淨的境界。

  “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這是指第八、第九兩地之無功用行,所證不空如來藏。

  “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離”,即指淨除。“自心現習氣過患”,即衆生之一切種子與現行習氣及種種過患。全句義爲:如來爲那些尋求淨除遠離自心現的種子與現行習氣所造種種過患的衆生,顯示聖智境界,亦複如是。

  “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正如日月普照一切,而不思議,諸佛之不思議智也是一樣,普照一切而不思議。以其爲不思議,故爲第八第九兩地所證之無功用行。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菩薩摩诃薩證入第八識藏之體,獲本覺智,而頓能以智分別照了覺知衆生一切自心所現之相,及其根身與世界之安立等一切境界,無不知曉。此爲金剛滿心所證空與不空、叁德秘藏而成報身佛。

  “彼諸依佛”:“依佛”,即報身佛,因報佛爲依于法身佛,故稱依佛。

  “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即阿迦尼吒天,爲色界之最高天,與無色界相鄰,故稱色究竟天,爲聖者所居,亦爲報佛成等正覺之處。此句魏譯作:“報佛如來亦複如是,一時成熟諸衆生界,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唐譯作:“報佛亦爾,于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衆生,令修諸行。”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法佛”即法身佛。“依佛”即報身佛。“所作”,即所現。法佛與報佛只是體與用之差別,其實則無有彼此色相可見,純是寂光身上。“光明照耀”,指如來所證自覺聖趣妙覺之境,妄盡智圓,故光照無邊。

  “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自覺聖趣”是聖心自證之妙覺如如真境。“彼”,是指已證入自覺聖趣的聖人。此句義爲:如來所證之自覺聖趣也是與法佛報佛之光明無量一樣,于一切外道執法相爲有性或無性之惡見妄想,都能一時照耀,令其除滅。此二句魏譯作:“譬如法佛報佛放諸光明有應化佛照諸世間。大慧,內身聖行光明法體,照除世間有無邪見,亦複如是。”唐譯作:“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證聖境亦複如是,頓現法相而爲照耀,令離一切有無惡見。”此節論漸淨與頓證種種境界,而其主旨最後在于摧毀凡愚之有無妄計,以妄計不除,真無由顯,故顯真首在除妄,而除妄之大者莫不在于斷除有無二種邪計,故此節以“有性、無性,惡見妄相,照令除滅”作結。“有性”,即有自性;爲執常見者。“無性”,即執斷見者。

  【義貫】

  “譬如明鏡,頓”能顯“現一切”究竟之“無相”之“色像”。諸佛“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所“現”無始“流”注生滅之相,“亦複如是”,于其機熟之時,一時爲之“頓現”一切“無相、無”所“有”,一切“清淨境界”,令住寂靜無分別處。又“如日月”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