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法有五”)、以及二种无我(“无我二种”)、凡此诸法,本自清“净”无相,唯心所现,令彼知有内心,了无外境,期于心境齐泯,即是真心。此为“广说者所说”之无上至理。
见牛兔角之“长短、有无等”皆为实有,如是有无相待,“展转互”为因而“生”:“以”对“无故成”立“有,以”对“有故成”立“无”。如是言论皆不得正因。若析色至于邻虚“微尘”以“分别”其中色性,则知色性本无,如是则“不起色”为实有之“妄想”。
此唯“心”现“量”为圣智第一义“安立”之“处”,然此为外道执“恶见”者“所不乐”者,以其乐著有无,心为恶见之所覆故,亦“非”凡夫依于见闻“觉”知之妄“想”所能达到之“境界”,至于“声闻”行人,“亦”不能了知。此为“救”度一切“世”间者“之所说”其“自觉”圣智“之”真“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注释】
“净除自心现流”:“流”,即是流注生灭相。此句谓:净除自心所现、潜在之流注生灭相。
“为顿为渐”:是一时顿除顿净?还是次第地渐除渐净?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为”明了如何“净除”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潜在之“流”注生灭相的缘“故”,“复请”问于“如来”,而“白佛言:世尊,”如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潜在之“流”注生灭,令入无生无灭?“为”一时“顿”净,或“为渐”次而净?
【诠论】
因为佛在前面劝令“当离群聚”等,一直到“思惟自心现妄想”,亦即是见自心流注。且因自心微细的流注生灭相,驱驰于八识心中,覆盖如来藏智慧德相,而不能证得,若能离于自心流注妄想,则自觉圣智即得现前。大慧菩萨已经领会了妄净智显之旨,所以现在特地问明如何净除流注之妄想,是顿还是渐。之所以问到顿渐的问题,是因为前面佛阐释诸识生起时,说有顿生与渐生之不同;现在既要令诸妄识寂灭,也同样应有顿有渐才对,因此大慧菩萨有此一问。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菴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注释】
“菴罗果”:即菴摩罗果,中文义为难分别,或译为无垢清净。菴摩罗为落叶乔木,原产于印度,开黄绿色之小花,果实球形,如胡桃,有六七稜,大者直径约一寸多,味苦涩,醃糖很好吃。印度人用来作药。此果生吃先苦后甘,所以又名“馀甘”。《维摩经·弟子品肇注》:“菴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毘奈耶杂事》“菴摩洛迦,即岭南馀甘子也,初食之时,稍如苦涩,及某饮水,美味便生,从事立名,号馀甘矣。”
“陶家”:即陶师、陶匠。
【义贯】
“佛告”诉“大慧”:净除自心现流是“渐”次“净”除,并“非”一时“顿”净顿除。譬“如庵”摩“罗果”之生长,为逐“渐”成“熟”,而“非”一时“顿”然成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潜在之“流”注生灭相,“亦复如是”,为“渐”次令“净”,并“非”一时“顿”净。
又“譬如陶家”制“作”种种“器”物,为“渐”次造“成”,并“非”一时“顿”成;诸佛“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微细之“流”注生灭相,“亦复如是”,为“渐”次令“净”,并“非”一时“顿”净。
又“譬如大地渐生万物”,并“非”一时“顿生”;佛“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微细之“流”注生灭相,“亦复如是”,为“渐”次令“净”,并“非”一时“顿”净。
再“譬如人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种种伎”艺学“术”,皆为“渐”次“成”就,而“非”一时“顿”成;十方“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来潜在微细之“流”注生灭相,“亦复如是”,“渐”次令“净”,而“非”一时“顿”净。
【诠论】
在此如来举四种事物,来譬喻说明净除自心现流必须是渐除,不是顿除。这四种比喻:菴摩罗果、作陶器、大地生物、与学技艺,其中是含有深义的:因为果实近于自然,唯恐懈怠者不精进修习,认为修道如果实,自然便成,因此又举造作陶器之喻,而造陶器又近于有作,恐行人过于起心造作,于是又举大地生物为喻;然而大地又趋向无为,恐学人滞于柔静,为欲令得乎其中,故最后举学习书画等,因书画与音乐等技艺,与修行类似,也是要用心用力去学习才会的,因此最后以此譬喻为结。
又,说“如来净除”的原因是:众生藏识中无始之流注生灭,极其微细,非诸佛如来,无法究竟了知,何况要净除之,因此,众生要净除自心现流时,必须内由自力修行为因,外由诸佛如来护念神力加持为缘,如是仗因托缘,方得成办。若单靠众生自力,几乎无法办到,因此说:“如来净除众生自心现流”。
再者,关于顿的问题,如来之意为:事须渐除渐净,理为顿悟、顿证。因为众生自心现流为八识中烦恼与所知二种障的种子与现行,这些虚妄之相,是由于久远虚伪积习,因此要净除必须渐除。所以《法华经》中有“二十年教令除粪”之说,亦是此渐净之义。至于本觉如如之理,乃众生本有,一但妄净,本觉之智自然顿时一念相应而显发,这也就是《圆觉经》所明“垢尽镜明”的道理。此处渐净自心现流,可等于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上所修,以比量智,渐净现流。到了登地,才以如实智、顿显真理。再者,自心现流即是惑,而众生之惑无量,故净之必以渐;惑虽无量,而真理只一如如,故妄尽之时,独一无二的如如之理便顿时显现。下面是佛开示顿显的道理。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注释】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明镜现像,心无分别,为一时顿现,无有先后。“无相色像”,色像而言无相者,以一切色像之像体本空,且明镜所现像,像即无像,故说“无相色像”。此为初地至七地所证空如来藏之无相境界。
“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无有”,即是空、无所有。“所有”是一切之义。此谓:如来于众生机熟之时,即为其顿现无相、无所有的一切清净境界。因为是无相、空、无所有,所以此境界是究竟清净的境界。
“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这是指第八、第九两地之无功用行,所证不空如来藏。
“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离”,即指净除。“自心现习气过患”,即众生之一切种子与现行习气及种种过患。全句义为:如来为那些寻求净除远离自心现的种子与现行习气所造种种过患的众生,显示圣智境界,亦复如是。
“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正如日月普照一切,而不思议,诸佛之不思议智也是一样,普照一切而不思议。以其为不思议,故为第八第九两地所证之无功用行。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菩萨摩诃萨证入第八识藏之体,获本觉智,而顿能以智分别照了觉知众生一切自心所现之相,及其根身与世界之安立等一切境界,无不知晓。此为金刚满心所证空与不空、三德秘藏而成报身佛。
“彼诸依佛”:“依佛”,即报身佛,因报佛为依于法身佛,故称依佛。
“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即阿迦尼吒天,为色界之最高天,与无色界相邻,故称色究竟天,为圣者所居,亦为报佛成等正觉之处。此句魏译作:“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唐译作:“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法佛”即法身佛。“依佛”即报身佛。“所作”,即所现。法佛与报佛只是体与用之差别,其实则无有彼此色相可见,纯是寂光身上。“光明照耀”,指如来所证自觉圣趣妙觉之境,妄尽智圆,故光照无边。
“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自觉圣趣”是圣心自证之妙觉如如真境。“彼”,是指已证入自觉圣趣的圣人。此句义为:如来所证之自觉圣趣也是与法佛报佛之光明无量一样,于一切外道执法相为有性或无性之恶见妄想,都能一时照耀,令其除灭。此二句魏译作:“譬如法佛报佛放诸光明有应化佛照诸世间。大慧,内身圣行光明法体,照除世间有无邪见,亦复如是。”唐译作:“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证圣境亦复如是,顿现法相而为照耀,令离一切有无恶见。”此节论渐净与顿证种种境界,而其主旨最后在于摧毁凡愚之有无妄计,以妄计不除,真无由显,故显真首在除妄,而除妄之大者莫不在于断除有无二种邪计,故此节以“有性、无性,恶见妄相,照令除灭”作结。“有性”,即有自性;为执常见者。“无性”,即执断见者。
【义贯】
“譬如明镜,顿”能显“现一切”究竟之“无相”之“色像”。诸佛“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无始“流”注生灭之相,“亦复如是”,于其机熟之时,一时为之“顿现”一切“无相、无”所“有”,一切“清净境界”,令住寂静无分别处。又“如日月”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