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羅漢名稱及意義
<<鄭有爲>>
不少信佛的人都不了解羅漢是什麼意思,茲簡介如後:
阿羅漢果位
羅漢,是阿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的簡稱,原來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據說,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一種成就叫一個「果位」,有點類似于現代的學位。這四種果位是:
初果:名爲預流果(Srotapanna,音譯:須陀洹),獲得了初果,在輪回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指變成畜生、惡鬼等)。
二果:名爲一來果(Sakrdagamin,音譯:斯陀含),得到此果,輪回時就只轉生一次。
叁果:名爲不還果(Anagamin,音譯:阿那含),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
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他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稱爲阿羅漢,簡稱羅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證得羅漢果呢?傳說古代印度次大陸彌蘭陀(Milinda)王曾經特別問過那位在佛經中著名的那先比丘(Nagasena),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爲阿羅漢,答案是肯定的。但須具備一個條件:居士成爲阿羅漢那一天,如果不當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險。因此,成阿羅漢果的全是和尚。
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如上所聞,證阿羅漢果位好象現在攻讀最高學位。證果,只是自身求解脫。根據小乘佛教的說法,得了阿羅漢果位,就是最終歸宿(涅槃)。說穿了,修羅漢果的不過是些「自了漢」。全都如此,誰去傳揚佛法?後來大乘佛教就往前發展了一步,以自身解脫爲小,衆生解脫爲大。主張一切有情成佛,以佛法成就衆生。因此,開始提倡作佛滅度後不入涅槃護法弘法的阿羅漢,這是修阿羅漢果位的人未曾預期的任務,因此,釋尊要在他們之中遴選。
據西晉時竺法護所譯的《彌勒下生經》和東晉時譯者失名的《舍利弗問經》說,佛去世時指派大迦葉(Maha Kasyapa,也譯作「摩诃迦葉」)比丘、君屠缽歎(kundopadhaniya)比丘、賓頭盧(Pindola)比丘、羅雲(Rahula,即羅怙羅、羅羅)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他們都是釋尊的親傳嫡系,羅怙羅還是釋尊的親生兒子。他們都是「聲聞」。所謂「聲聞」,乃是梵文Sravaka的意譯,最早的意思指親自聽到過佛的言教聲音覺悟而得果位者。從釋迦修行而得證阿羅漢果位的人雖多,但看來均已涅槃,無蹤無影。最早住世的阿羅漢就是這四大比丘--四大羅漢--四大聲聞。
如上所聞,釋尊留下四大羅漢住世弘法,看來可能是按東西南北各占一方考慮的。以後有的佛經中增加爲十六人。北道泰譯的《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怙羅如是第十六人諸大聲聞……守護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唐代湛然《法華文句記》引《寶雲經》,也出現了「十六羅漢」,但只摘引出「賓頭盧、羅雲」兩位,所引經義內容且不見于今存兩種梁代譯本《寶雲經》。
現存漢譯佛經中有關十六羅漢最早的典據見于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難提密多羅(Nandimitra)意譯爲「慶友」,據說他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裏蘭卡)的名僧。他年輩較晚,雖成羅漢,卻夠不上「聲聞」。《法住記》中所記的是「如是傳聞」,而非「如是我聞」。書中說,慶友在涅槃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大衆,今將《法住記》十六羅漢名號照錄如下:
第一位:賓度羅跋啰惰阇(Pindola Bharadvaja),他的典型形象是頭發皓白,有白色長眉。俗稱「長眉羅漢」。中國禅林食堂常供他的像。
第二位: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據《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說,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
第叁位:迦諾迦跋厘惰阇(Kanaka Bharadvaja)。
第四位:蘇頻陀(Supinda)。
第五位:諾矩羅(Nakula)。
第六位:跋陀羅(Bhadra),意譯爲「賢者」,是佛的一名侍者。據《楞嚴經》,他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禅林浴室中常供他的像。
第七位:迦理迦(Karika),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八位:伐阇羅弗多羅(Vajraputra),意爲「金剛子」。
第九位:戍博迦(Supaka),有「賤民」、「男根斷者」之義,可見其出身不高,或爲宦者。
第十位:半托迦(Panthaka),與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乃是兄弟二人。據說他們的母親是大富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逃奔他國,久而有孕,臨産歸來,在途中生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爲「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爲「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但均出家成羅漢。
第十一位:羅怙羅(Rahula),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他是釋迦在俗時所生唯一的兒子。十五歲出家,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稱爲「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Nagasena),意譯「龍軍」,習稱「那先比丘」,生于佛滅後,七歲出家,曾在舍竭國答國王彌蘭陀之問,大闡佛法。
第十叁位:因揭陀(Ingada)。
第十四位:伐那娑斯(Vanavasin)。
第十五位:阿氏多(Ajita),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中國佛教中佛和菩薩的形象到唐代都已基本定型,逐漸類型化。他們的衣飾也很特殊,與平常的世俗人等區別很大。羅漢的傳說是大致從《法住記》流行後才開始普及的,羅漢穿的又是漢化了的僧衣,和一般的和尚並沒有什麼區別,有關他們的生平資料也不多。這些,都給藝術家以馳騁想象的創造余地,使他們可以在現實的老幼胖瘦高矮俊醜等大量活生生的和尚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創造出生動的多種羅漢形象來。可以說,羅漢一到中國,就異常生動活潑地顯現在佛教徒、藝術家的心目中,豐富了中國繪畫、雕塑的題材和內容。
《宣和畫譜》卷二載,梁代著名畫家張僧繇畫過十六羅漢像。他的根據我們已無從考訂。《法住記》譯出並流行後,畫十六羅漢的名家甚多,唐代盧楞伽特別愛畫這種題材。「詩佛」王維,也畫有此種圖四十八幅。有關五代時畫十六羅漢圖的記載則更多。現知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塑在杭州煙霞洞,是吳越王錢元瓘的妻弟吳延爽發願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