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國父 孫中山先生批評佛教
中國民族神聖的性格對國盡“忠”居家盡“孝”
孝是中國人的根性
解釋不明佛理的幾種誤會
正信因果不迷信鬼神
究竟安樂只有這一條路
珍重諸位的人身,趕快學佛
群盲摸象的故事
棄金擔麻的故事
六道是苦海,叁寶是慈航
叁世怨
小聰明
黃葉止啼
五乘說教
念佛叁大利益
怎樣念佛(摘錄岐路指歸)
國父 孫中山先生批評佛教
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
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黨綱約法均載許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中國民族神聖的性格對國盡“忠”居家盡“孝”
一個民族,有一種特性,中國自堯舜以來,就教導忠孝,到了孔子,提倡的更加起勁。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裏,又特別的標出來,可見忠孝本是中國的民性,這民性是神聖的。
因爲人生缺陷多的緣故,人類總是要信一種宗教,來補這缺陷,後來依他作個歸宿,不過信仰宗教,須要不致改變中國民性的忠孝特質才好。
佛教《仁王護國經》專教人民愛護國家,所以自古以來,凡真信佛的,決不肯去做漢奸。
佛教《報恩經》專以教人孝親,《地藏經》《盂蘭盆經》,更要教孝過去的七世父母,所以真信佛的,決不肯再做忤逆。
勸同胞快來學佛,現在要做一個“忠孝”君子,後來歸宿再成佛作祖。
孝是中國人的根性
中國的古訓“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爲先”這一類的話很多,不能枚舉,只就這兩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個“孝”字。
父母活著的奉養,死了的喪葬,都要盡上十二分力量去辦,這也不算完事,還得永遠的祭祀,才覺孝道無虧。
佛教講盡孝,那就更澈底了,不但父母活著要供養的,更必勸著父母能以修福修慧,種了善根,再把自己作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父母,幫助結個善果。父母殁時,能借佛的力量,安排一個最好的地方,讓父母去永享安樂,還要時常的替作功德,助著步步超升。
不但一世的父母要超度,就是祖、曾祖、高祖,一直往上推,都要盡孝,使他超升。這還不止,便是前一生及無量劫的父母,也要一體盡孝,要把他盡數的超升,這樣才算大孝,也只有佛法才能辦得到,人想盡孝,必須要學佛。
解釋不明佛理的幾種誤會
問:佛教是消極的嗎?
答:對于爭權奪利,飲食、男女之欲,這些事是消極的。要是對于孝親、愛國、救衆生,就要犧牲一切去貢獻。
問:佛教是厭世的嗎?
答:世人多數的存心,是貪吝、嗔恚、愚癡、傲慢;行事是殺生、偷盜、邪淫、欺詐,佛教對這些事是厭惡的,所以才抛棄一切,專門拿出正道來做勸世改造惡俗的工作,且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話,就明白佛家的救世精神了。
問:佛教是迷信的嗎?
答:佛教說的事,皆是體驗出來的,不是寓言空想,普通人無修無得,所以不知。至于佛教修行的辦法,決不是一般信鬼、信妖、信神、信天,是打破一切,全仗自己的理智去做,所謂“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樣再說迷信,試問不迷信的是什麼教?
問:佛教可惜崇拜偶像!
答:這有甚麼不好?此中深意,並非一言兩語能說明白的,就拿世俗理講,也是一種敬的表現,如國家拜國旗,家庭裏供木主,皆有禮節德行的存在。再如吾國君主時代,接旨就得下拜,還有禮義家庭,接到父母的信,尚須跪讀,朋友的信,也須拜讀,試問國旗、木主、君旨、書信,你拜他做什麼?但是這類的話,只許向懂禮的人才能講論。
正信因果不迷信神鬼
甚麼叫作迷信呢?就是道理上講不通的一切神話,認以爲真,就叫迷信,迷信是靠不住的事。
大衆想要消災得福,得長生不滅,必須在因果上去求。古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是真理。
“諸惡莫作”才能消災,“衆善奉行”才能得福。依著佛的方法證了道果,才能得到究竟長生不滅,這是因果率。明白了因果率,自知拜天拜神,妄想去消災得福得究竟長生,便是迷信了。若天及神,不問人的善惡,只給拜他的人消災得福,豈不是結黨營私,貪圖賄賂嗎?天及神他自己尚在六道輪回中出不來,又何能叫拜他的人得到長生呢?
究竟安樂只有這一條路
宗教固然離不開勸人爲善,希望後來得一種歸宿,這便是宗教的特質。
歸宿二字,是說的一種最究竟的辦法,這樣說來,必須得無限度的好處,才是究竟。
甲:有人說,就像堯、舜、禹、湯,都是一百多歲,富有四海,貴爲天子,這卻值得羨慕了。
乙:哼,時間太短了,我不願做。
甲:老彭活了八百年,可以嗎?
乙:短短。我不希罕。
甲:聽說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層天,壽命都長,你升到天堂去好了。
乙:你既然誇天的壽命長,須說清楚,不可模糊。
甲:好,你細聽,經上說過,欲界六層天,最頂一層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卻是這樣計算,人間一千六百年,是這層天的一晝夜,你滿意嗎?
乙:不不,嫌短。
甲:色界十八層天,最頂一層的壽,是一萬六千大劫,(劫是數目的名稱,人壽從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再遞減,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止,名一小劫,二十小劫名一中劫,四中劫名一大劫。)這可以嗎?
乙:不不,也是短。
甲:無色界四層天,最頂一層的壽,有八萬大劫之久,這不能說短了吧?
乙:唉,終是有限度,這正是說夭壽不二,不過是時間問題,哪能算得上究竟?
甲:哎呀,你真不知足,升天都不滿意,試問你還有什麼好的所在?
乙:哈哈!實對你講吧,西方有個極樂世界,一到那裏,壽命及一切一切安樂,皆是永久的,無量數的,請你看看《無量壽經》才能明白,要得究竟安樂,只有這一條路。
珍重諸位的人身,趕快學佛
“人身難得”佛眼看得明白,神識投胎人身,是很難的,譬如汪洋大海,上面漂一片木板,在浪裏忽東忽西,板心有一孔洞,海底有瞎眼的龜,要想向上一攢頭,就攢到板洞裏去,這卻不是易事,衆生得到人身,也就如這樣的難。
“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太短了,還是希罕的事,可歎可歎!就讓你長壽活八十年,實在說,也不過只有二十五年的自在。要知前十五年知識未開,後十五年精力已衰,中間五十年,在夜間睡眠,又失了一半,還不是只剩二十五年?但這二十五年中,多半是些人生別離,冤家聚會,真正的自在幸福,恐怕一半也沒有。
這樣說來,人生有何趣味?是的,但是此身一失,就怕叁途(畜生、餓鬼、地獄)有分了,那就更苦了,爲什麼這樣說,還是因著「人身難得”的原理。
莫怕莫怕,一句佛號,最低限度,保得人身,或者升天。要是按著佛法去修,那就不止人天小果,更要到極樂世界成佛的。
群盲摸象的故事
有一群瞎了眼的人,聽說世間有一個大動物,名字叫象,但是沒有眼去看到,很是納悶。
一天有人牽了一只象來,對這一群瞎漢說:“象來了,你們大家看吧!可以長長見識。”
這群瞎漢聽說象來了,又恨自己無眼,怎麼看呢?只得用手各去摸索。
(甲)摸著象的鼻子說:“知道了,象好似一張琴的樣子。”
(乙)摸著象的耳朵說:“你錯了,象好似一具畚箕。”
(丙)摸著象的脊背笑說:“你倆皆不對,象分明似屋頂一樣。”
(丁)摸著象的腿大聲說:“笑話笑話,象好似一根柱子相同啊!”
(戊)摸著象的尾巴說:“你們一概是胡說,這象實在還似一把掃帚呢。”
大家爭爭吵吵的齊說:“我親手摸的,哪會有錯嗎?”其實在有眼的人看著,笑破肚皮。
一般不明佛學的人,偏要充懂得的樣子,隨便加以批評,什麼佛教是迷信的、是消極的、是多神的、是分利的、是不合時代的,就是看過幾天佛經的人,根本路子都還沒弄清楚,也在那裏爭空執有,這皆等于群盲摸象,無有是處。
佛法是利益衆生的,被這樣的人一瞎講,倘若信了他的瞎話,把萬劫難逢的無上至寶就當面錯過了,真是可惜!
棄金擔麻的故事
有甲乙兩人,相約出外營商,走到半途,忽見路旁高高的一大堆麻,四顧無主,兩人大喜,一錢不費,拾了便宜,兩人各裝了兩滿筐,繞道回家。
行走不遠,奇怪,道旁又發現了大堆的綢緞,也是沒主,甲就棄舍了麻,裝換了兩筐綢緞,說這貨物比麻貴重多了,不料乙仍然擔著麻走。甲說:“你沒有看見綢緞嗎?爲什麼不去掉換呢?”乙說:“我已經發了財,何必再找麻煩。”甲再叁相勸,乙哪裏肯聽。
兩人又向前走,啊!路旁金光耀眼,甲近前一看,叫道:“幸運到了,這裏竟有許多黃金。”急忙棄舍了綢緞,滿滿的裝了兩筐黃金。誰知乙仍是擔著麻走,甲實在忍耐不住,拉住乙的擔子說:“你是傻瓜嗎?爲什麼不取黃金呢?”
乙說:“我這麻從遠道擔來,棄舍太可惜了。”甲卻熱心,把黃金的貴重,講給乙聽。乙反怨甲多管閑事,甲只得歎一口氣,由他去了。
兩人回家,甲成了大富翁,自不必說。乙賣掉了麻,不消叁五天,仍然是個窮漢,才相信金比麻貴重,再回路上去找,哪裏有半點影子,後悔不及。
衆生一時不明,信了外道,後來遇見佛法,勸他舍假信真,有的人執著不肯,結果所得無幾,就等于棄金擔麻。若到明白佛法有用之時,再去相求,恐怕時機已過,有些來不及了。
六道是苦海,叁寶是慈航
衆生有一具血肉的色身,還有一個靈性,就寄托在色身上。色身是有時間限度的,到時就要毀壞,性是常存的。這裏的色身壞了,性再到別處投胎,去找寄托。
衆生在大概上說共有六種:一天堂,二人間,叁阿修羅,叫“叁善道”,比較這是受苦少的。四畜…
《小宣傳集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