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修習位修道位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修習位中如實見理,數數修習,其相雲何?
論頌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麤重故 便證得轉依
注 釋
修習位:亦即是修道位,爲從二地至十地。以前位見道,初見真如道,如今更入于修道位,數數修習真如理,以求究竟之證。此修道位亦即天臺六即佛之分證即佛位。又,菩薩于菩提道,須先悟道、見道,然後修道,是故楞嚴經雲:先悟而後修,不悟複何修?因此,佛道修行之次第爲:資糧道此爲前方便加行道此爲正行見道此爲通達修道此爲修習證道此爲究竟如是修證之位階乃大小二乘、顯密性相諸教所共循之次第。
如實見理:如實,不虛妄故。見理,指見真如理。數數修習:數數,一而再、再而叁,勤習不斷,俾令純熟,譬如鍛煉金、鐵,以及學習任何技藝,都須待不斷勤習,方得純熟。此以根本智觀照真如理,亦如是,須經數數修習,其智之運用,方得純妙。
無得不思議:菩薩于前面的初地見道位起,而入于二地,數數修習無分別智。無得,以菩薩此時之無分別智,系遠離所取,以無所取,故無所得,因此稱爲無得。不思議,又此無分別智,亦遠離能取,故稱爲不思議。尚有另一種解釋:由于此智令行者遠離有漏的分別之戲論,達無所得,故稱爲無得;此智並且令行者離一切過謬,妙用難思,故稱爲不思議。不思議者,簡言之即:想也想不到,說也說不到:其境界爲世間的語言、思想都不能達到的地步,稱爲不思議,亦即禅家所謂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可知,真如的不思議境界,實是唯證方知、聖人所行境界。此境界在此固是二地以上菩薩所證唯識勝義之境,然而禅宗、性宗,乃至華嚴、天臺、以及真言密教,亦是以此境界爲最深密之境。如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全名爲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禅家十分重視的維摩诘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又密教之所謂密者,以如來之身、語、意叁密,爲如來之自行境界,甚深不可思議,不爲凡、外、權、小之所了知,系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法華經語,九界衆生不能以智知,不能以識識,乃離心、意、意識之自覺聖智楞伽經語。是故,一切如來依自所證、所行之真如不可思議境界,依大悲心、應衆生根,而開示種種法教:或禅或淨或密,或性或相,種種大悲大智方便開示,無非欲引攝有情、令悟入唯一真實、不思議、如來所行真如境界,令入如來地,究竟成佛。故經雲:凡有所說,皆爲一佛乘故。法華經語。一佛乘者,如來所行、佛地境界也。以此境界,甚深廣大,甚難信、甚難解、甚難發心,甚難修習;是故如來以大悲力,于種種教門,作種種開示,俾令一切衆生,各以其根性、因緣,皆得悟入。是故,如來所說一切法門──顯、密、性、相──皆在此真如法上會通!此不可思議真如之法,有如金字塔之塔尖,四方基石,于其登峰造極之後,在此會晤。
由是可知,末法時期,有些障重之人,依其愚癡、虛妄之心,而閱覽佛所說之甚深經典,卻不信、狐疑、而謗真如法,以及諸不思議法,彼等以凡夫有限的眼耳鼻舌身意境界,而妄欲度忖如來境界;如是,彼等以愚癡障重故,不能知、不能解如來所說,複以我慢、劣慢、邪慢故,而不自承愚昧無知,乃謗一切如來所說之不思議法門,或雲太玄、或雲難以置信。此輩中人其中尤以近世學唯識者爲最多,如是自無智慧起于疑謗,又妄以不信如來正法之邪慧教人,以致破壞正法,殊爲可歎、可悲。末世佛弟子,于此等邪慧之人當須正知、警覺,勿受其惑;當隨順如來正教正智,信解甚深法,勿謗真如,否則罪障無數,果報不可思議,具載在經中。
是出世間智:智,指無分別智。出世間,以此智能斷除有漏之世間諸惑,故稱出世間智。成唯識論雲: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在此須一提的是:如來的一切智慧、功德,皆是爲令衆生銷盡有漏,而得無漏的出世善根、功德法身、及無漏果報。然而當此末世,竟然有人一反如來所教,反對出世間的法教,而揭橥所謂人間佛教;此人間佛教之說若得成立事實上,現在已十分普遍,便等于否定了佛所說的六道輪回之根本道理。然而一切佛所說之法,都是爲了度六道一切衆生,並非只爲了人類一道;因此須知,所謂的人間佛教,有如下數弊:
1.人間佛教不是佛所說因此不是佛教。
2.人間佛教違佛所說六道、五乘之法因此不是佛教。
3.人間佛教破壞佛理之根本因此不是佛教。
4.人間佛教違反佛所教出世間功德及修行因此不是佛教。
5.人間佛教導引衆生貪愛世間,不求出離因此不是佛教。
6.人間佛教的盛行,令佛法全面俗化或世俗化,其結果,在人間佛教的保護傘之下以人間佛教之名佛教出家衆或道場,大量地、名正言順地、堂而皇之地大作世俗的事業或企業,日夕忙于籌措及使用億萬資金,處理其龐大機構之工程、器材、設備、人事,並忙著與政、商、工、信徒、大施主之間往還、交涉、交際──如是,哪有時間或精神修行如來正道?若人人都如是奉持人間佛教,則如來之經、律、論叁藏,戒定慧叁聖學,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如是之正教,誰來修習?誰來護持?如斯不久,佛法即將轉型爲世間法;屆時將普遍見出家人忙著作俗事、修相似佛法。若如是者,佛法之滅盡,指日可待矣。以上皆是所謂人間佛教所啓的弊端,將一切不如法之行予以合理化的借口。是故當知,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不是爲了教導衆生貪愛世間生死之業,衆生已自深貪愛,不須再教,而是欲教導衆生出于汙泥。是故有智之人,當自覺知,勿爲愚妄之末世顛倒之邪說所惑、所誤。最後,所謂人間佛教,似應正名爲人乘佛教。
舍二麤重故:二麤重,即二障種子。二障即煩惱障與所知障。麤重,因爲二障種子,令人心無堪任無堪任:堪,能也。任,從事也。令人不能從事、成就所願之事業,稱爲無堪任。以其性違于細,故名粗;以其違于輕,故名重。以菩薩數修此無分別智,至于十地--金剛心時,功行圓滿,故能斷舍彼二粗重,于是證得佛果的廣大轉依。此處所謂舍,是指令彼永滅,故說爲舍。便證得轉依:轉依﹂之轉,爲轉舍與轉得之義。成唯識論雲:依,謂所依,即依他起;因依他起性爲能與染、淨諸法爲所依故。亦即:依他起是染淨諸法之所依。染法是指虛妄的計所執性諸法;淨法是指圓成實性。而轉即是此染、淨二分之轉舍與轉得:稱爲轉舍染法、而轉得淨法轉舍計所執、轉得圓成實。而這計所執與圓成實之所依者,皆是依他起。因此,成唯識論雲:﹁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之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之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之圓成實性。又雲: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而聖教成立唯識之意義,意爲令一切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簡言之,什麼是二轉依果呢?即是涅槃與菩提二者。又,此處所謂轉舍與轉得這兩個名相,最明白而容易記的意義,即是如一般通教中所說的:轉生死爲涅槃,轉煩惱得菩提,或轉染得淨,轉識爲智,皆是唯識學所說的轉舍與轉得之義。成唯識論雲,又有一說:所謂依即是指唯識真如而言;以其爲生死與涅槃之所依故。而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于顛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真如所現之生死,及能轉證依真如所現之涅槃。此即顯示真如之體本離雜染性。真如雖性本淨,而相現雜染,故離雜染時,便假說爲新淨,即此新淨而言,說名爲轉依。這就是爲什麼禅宗六祖大師亦言: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至于如何才能證得二種轉依涅槃、菩提?成唯識論雲:雲何證得二種轉依?謂菩薩于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亦即,想要證得二種轉依,須入菩薩地,于地地之中,修十勝行,至于十地,斷十重障,及證十真如,才能證得二轉依果。茲將十勝行、十重障、十真如簡述如下:
一、十勝行──也就是十波羅蜜之行,以此行極殊勝,爲地上菩薩所行,故稱十勝行。十波羅蜜是:
·檀波羅蜜
·戒波羅蜜
·忍波羅蜜
·進波羅蜜
·禅波羅蜜
·慧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一般通教菩薩所修者爲六波羅蜜,而華嚴經、一切密教經典、金光明經與解深密經等皆說十波羅蜜,可知此十波羅蜜爲顯密性相中的上乘之法所共說。故知顯密性相諸法之教,亦皆是共通而不相乖隔的。又,十波羅蜜皆以菩提心爲因。解深密經卷四載,于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之原因,爲:
1.方便波羅蜜──作爲檀、戒、忍叁波羅蜜之助伴,令此叁度更易得成就。
2.願波羅蜜──作爲精進波羅蜜之助伴;以有願波羅蜜故,更易令菩薩精進勇猛不退。
3.力波羅蜜──作爲禅波羅蜜之助伴。此力即五根五力之力。以有力波羅蜜之助,禅波羅蜜易得成就。
4.智波羅蜜──作爲般若波羅蜜之助伴;如是所修般若波羅蜜易得成就。
二、十重障
· 異生性障──異生即凡夫,亦即能令有情墮于凡夫地異生性之障,此指分別所知障及分別煩惱障。若不斷此障以離于凡夫性,即不得入地、得菩薩聖性,故此異生性障爲證初地之障。
· 邪行障──即俱生所知障之一分,以及依此障所起之叁業誤犯,此爲能障二地之極清淨屍羅。入二地時,此邪行障便得永斷。
· 闇鈍障──亦是俱生所知障之一分,能令人易于忘失所聞、所思、所修之法。此闇鈍障會障礙叁地所修之勝定,及依彼定所發之殊勝叁慧。若得入于叁地,此闇鈍障便得永斷。
· 微細煩惱現行障──亦是俱生所知障之一分。這會障四地的菩提分法,若入于四地時,此微細煩惱現行障便得永斷。
· 于下乘般涅槃障──亦是俱生所知障之一分,令菩薩厭生死、…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 第五章 唯識修行五位 第四節 修習位(修道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