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P3

  ..續本文上一頁惑證真」,達于無爲之境。此乃唯識宗與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識學是大乘法,故亦與其它大乘法一樣,其最終之修證旨趣悉在于「六無爲法」中的「真如無爲」。此「真如無爲」即是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論頌所說的「唯識實性」(唯識叁十論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亦稱「圓成實性」。因此唯識瑜伽行者所欲修證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無爲」:然此真如法卻是不與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與人乘、天乘,乃至不與聲聞、緣覺乘共,更不與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證、趣入。此亦是一切如來成佛的「密因」(大佛頂首楞嚴經),一切諸佛的「因地法行」、「淨圓覺性」(大方廣圓覺經)。是故當知,釋迦如來及彌勒菩薩(未來佛)于唯識諸經論中所開示之真如及唯識性,實與大乘諸經論中所開示之真如,無二無別,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諸如來皆是「乘真如之道而來,故稱如來」,諸正見佛弟子,皆應如是知。

   由以上從「唯識」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則更可了知「唯識學」實際的意義及旨趣,皆是爲了修證無上菩提,亦爲護持如是正義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來正法悉得解行相應,共同護持正法,遠離魔事,疾入無上菩提。是爲序。

  釋成觀識于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因明入正理論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能立與能破,及似惟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惟自悟。如是總攝諸蒸姗要義。

  此中)不等多言,名爲能立。由宗 · 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沃,極成能別差別性故,隨自樂爲所成立性,是名爲宗。如有成立「聲是無常」因有叁相,何等爲叁?謂偏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偏無性。雲何名爲同品 · 異品?謂所立沃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 · 異品者,謂于是處無其所立,

  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問所發性,徧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異品徧無性,是無常等因。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于是處說所立無,因徧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已說宗因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 。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雷;「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離言。惟此叁分說名「能立」 。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

  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 。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爲常」。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 。又如說言:「人頂骨淨,衆生分故,猶如螺貝。」自語相違者,如雷:「我母是其石女」 。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 。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爲和合因緣」 。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 。如是多雷,是遺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定。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與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余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同品一分轉異品偏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問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問所發」宗,以電、空等爲其同品。此無常性于電等有,于空等無。 「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異品,于彼徧有,此因以電、以瓶爲同法故,亦是不定。爲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問所發?爲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問所發?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者,如立宗雷:「聲是勤勇無問所發,無常性故。」 「勤勇無問所發」宗,以瓶等爲同品,其無常性,于此徧有。以電、空等爲異品,于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是故如前亦爲不定。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爲同品,無質礙性于虛空等有,于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爲異品,于樂等有,于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爲同法故,亦名不定。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

  「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違有四:謂一 、法自相相違因,二、法差別相違因,叁、有法自相相違因,四、有法差別相違因等。

  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問所發性故。」此因惟于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爲他用」 ,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

  已說似因,當說似喻。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 、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叁、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似異法喻亦有五種:一 、所立不遺,二、能立不遺,叁、俱不遺,四、不離,五、倒離。

  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俱不成者,複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非有論,無、俱不成。無合者,謂于是處無有配合,但于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雷:「于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雷:「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異法中,所立不遺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于極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遺,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能立不遺者,謂說:「如業。」但遺所立,不遺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俱不遺者,對彼有論,說:「如虛空。」由彼虛空不遺常住無質礙性,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複次,爲自開悟,當知惟有現比二量。

  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言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于義。相有叁種,如前已說。由彼爲因,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爲量。

  有分別智于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爲境界故,名似現量。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爲因,于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複次,若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

  若不實顯能立過雷,名似能破。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雷:于無過宗,有過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決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于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且止斯事。

  A、緒論

  沙門釋成觀撰注

  1.以因明破外道實例——「你信上帝嗎?」

   二oo一年十一月五日,我從美國密執安州底特律國際機場,搭機返臺。在機場待機時,旁邊坐著兩個黑女人,約五十出頭的年紀。因爲待機時間很長,約有一個半小時,便漸漸聊起來。起先是,她們其中一位(且稱之爲A女士)問我:「抱歉,請問你穿的是什麼袍子?」

  她是指我穿的長衫而言。我回答說:「這是佛教的袍子。」我又加一句解釋:「我是佛教的和尚。」 她問說:「哦,你是佛教徒?」 我說:「對。」她又問:「那你是從西藏來的嗎?」我說:「不是。我從臺灣來。」自從達賴喇嘛被贈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大部分老美,一提到佛教,就馬上想到西藏喇嘛教,以爲佛教就是喇嘛教。她又說:「我以前也在底特律一位日本老師那裏學打坐,但是他所講的很深,我都聽不太懂。」日本傳授佛法的人,都稱爲「老師」(日文爲「先生」,義爲老師。)因爲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佛教即大量、全面俗化,包括僧寶。我問她們:「妳們上哪兒去?」她們回答:「到泰國去。」我問:「去旅遊還是辦事?」 她們中另外一位(姑稱之爲B女士)回答:「去旅遊。」我有點訝異,爲何兩個黑女人會對泰國旅遊有興趣,因爲泰國是佛教國家,旅遊的重點,主要即是參觀佛寺。聊著聊著,談到剛發生的紐約九一一恐怖主義事件。後來,我說:「現在問題的症結在于:每個人都把自己所信仰的神,當作唯一的『真神』,而其它人所信仰的,就不是真的。因爲他們不信真神,所以他們就是異教徒、異端,而異端在真神面前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他們都應被鏟除( They deserve to die -他們罪當伏誅);因此,有基督教的十字軍( C…

《因明入正理論義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